相對公租房、經適房而言,共有產權房合情合理合法,利遠大于弊,值得支持和推廣。
近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2011中國市長論壇”上表示:保障房是政府的公共眼務行為,應當公事公辦公建公管。不允許各個單位,也不鼓勵私人老板建公租房、保障房。公租房到老百姓手中,租滿5年后可以成本價購買,但以后要出售時,必須賣給公租房管理局,形成政府保障房的良性循環。
今年全國指標是:新開工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房。嚴格來說,保障房和安居房有些差異,保障房主要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經適房、限價房等,而當前的安居房主要指代棚改房。按官方統計,截至10月底,1000萬套的任務已完成。不過,關于“三分之一僅挖坑”的爭議與辟謠,也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在資金籌措、工程推進方面面臨的窘迫。
缺錢是各地共有的尷尬,除此之外,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當前,我國保障房種類繁多,另有各種名目的集資房、拆遷房等,地方政府該如何調配建設結構?我國住房保障法規尚不健全,地方政府該如何摸索和創新?整體而言,各地的主要分岐體現在:如何發展公租房、經適房和共有產權房。
首先,經適房江湖地位下降。1998年房改“23號文”中明定規定,經適房應占據住房供應主導地位,但實際上從未發揮過主導作用。所以,過去十年,是我國商品住宅發展的“黃金史”,同時也是經適房成長的“苦難史”。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愿費神經適房,同時也不愿無償劃撥土地;另一方面,經適房價格便宜,轉售后升值空間大,各種利益群體混水摸魚,違規搶占偷食現象嚴重,且屢禁不止。
從2009年開始,國家不斷加大對公租房重視。至今,公租房已被定位于我國保障房體系中“主打產品”。比較兩個官方口徑:1998年房改文件中,提出住房供應三分法:最低收入家庭租賃由政府或單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適房;收入高家庭購買、租賃商品房。2011年3月《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廉租住房制度;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對中高收入家庭,實行租賃與購買商品住房相結合的制度。
比較可知,二者的區別,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產品與方式,過去是經適房為主,今后將以公租房為主。但這一轉型需要一個過程。不妨看下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的結構:廉租住房165萬套、公共租賃住房227萬套、經適房110萬套、限價商品住房83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415萬套。一方面,經適房建設規模有所下滑,2008年12月中央曾提出2009年到2011年,全國平均每年新增130萬套經適房;另一方面,公租房新建量由去年的40萬套,激增至今年的227萬套。
其次,公租房在糾結中崛起。去年6月,七部委聯合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公租房制度建設拉開序幕。然而,在所有保障房產品中,公租房卻是最難搞定的。不像廉租房和經適房的“管理辦法”,國家對于公租房只是出了一個“指導意見”,很多環節不夠規范,尚待地方“調整”或‘填空”。更為重要的是,依規公租房不能出售,靠租金猴年馬月才能收回投資?所以社會資金不愿投入,單靠政府資金,很多地方政府可謂捉襟見肘。
去年重慶市率先提出,保障房體系以公租房建設為主,三年將造4000萬平方米的公租房。今年以來,京粵蘇等地跟進,提出主打公租房。重慶是典型,其特點是,靠政府力量大建公租房去年、今年、明年共花1400億元。但重慶5年后允許住戶購房的規定,在行業內頗有爭議,明顯背離了政策初衷,卻又不失為—條解決資金問題的現實之策。
最后,共有產權房才露頭角。2007年,淮安市在江蘇多個城市試行“劃撥土地經適房共有產權”的基礎上,在全國首創以出讓土地共有產權房代替劃撥土地經適房。有效解決了經適房“有限產權”界限不清、退出機制難以操作的弊端。值得關注的是,2008年啟動大規模的經適房,建設計劃以來,上海同樣采取了這種共有產權式的操作方式。
上海共有產權比例是這樣劃分的:購房人產權份額=銷售基準價格÷(周邊房價×90%),剩余為政府產權。現階段,上海大多數共有產權項目上,私人產權份額為60%-70%。在計算購房人產權份額時將周邊房價乘以90%,可適當提高購房人的產權份額,進一步體現對住房困難群體的政策傾斜。總體而言,共有產權房合情合理合法,利遠大于弊,值得支持,應該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