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國王學院禮拜堂,作為恢弘哥特建筑風格集大成者,其聳入云霄的尖塔已經成為整個劍橋標志和榮耀。
世界著名的劍橋大學,校舍按建筑年代不同風格各異,吸引著人們流連的目光。如今,劍橋已經成為英國旅游必到的景點之一。而國王學院禮拜堂是劍橋建筑中最為宏偉的一座,濃郁的哥特風格,莊嚴肅穆的穹頂,訴說著古老年代的高貴歷史……
向哥特風致敬
劍橋國王學院建筑風格是哥特式的,尖塔高聳、尖形拱門、色彩斑斕的花窗玻璃,都是哥特式建筑標志。而其建筑群中最著名的當屬學院的禮拜堂,它聳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筑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標志和榮耀。
為了更好表現哥特風的恢弘和直線條,這座禮拜堂取消了承重墻和窗戶分隔,英國20世紀最著名的詩人約翰·貝奇曼稱它是一座‘石頭和玻璃”的水晶宮。桁架結構像一張蜘蛛網,柔弱地撒開在窗戶、墻壁和屋頂上方,連成一個高高的長房間。墻壁不負重,除了輕盈的自身外它們似乎什么也不承載。
房間里光線充裕,一片亮堂。兩側半柱的肋木伸出來,在我們頭頂高高地分叉成一個拱頂,幾乎毫不費力地成扇形展開。這個扇形拱頂跨度12米,長88米,高24米,一氣呵成,沒有中斷,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設計,看上去宏偉開闊,仰望教堂拱頂,讓觀者產生仰望蒼穹的宏偉感覺。而開放、矩形的內部空間,配合高聳拱頂,空間開闊感更加強烈。
搭建如此宏偉的穹窿,這在當時是大膽設計。還要在扇子折處,在垂直肋木的菱形里嵌進冠石,而冠石本身就已經重達一噸。整個拱頂重1875噸,全部重量被引導向外,由4座角塔和22根扶垛分擔。一排貫通的側堂掩蓋了粗壯扶垛的深度,扶垛的尖塔似矛尖豎在屋脊上,戳向天空。
將徽章用于建筑
國王學院始建于1441年,由當時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創建,因而得名“國王”學院。為了凸顯國王權力,建筑上大量融入了徽章概念。據不完全統計,在教堂拱頂、大門和雕像上,精美石徽章差不多共有近400塊。這些石徽章:玫瑰、王冠、吊門和花卉、博福特夫人的灰狗、都鐸時代的威爾士龍,處處彰顯著當年英國皇室榮耀。
整座禮拜堂變成了亨利八世的徽章寶庫,并將徽章強行用于建筑。西門上的皇冠與都鐸薔薇的紋章細節,反映出亨利八世英國霸權夢想。華麗黑色橡木圣壇櫥是國王贈送的禮品,它將前廳和圣壇分隔了開來。這里恰到好處地隔斷了超長房間。
讀經臺進口像一座羅馬凱旋拱,上面是管風琴,兩位天使站在它的橫線腳上,吹奏閃光的長號,這是多么巧妙的安排。風格反差也非比尋常:哥特式建筑中間是文藝復興風格的木雕藝術、圣壇櫥和圣壇椅。精雕細刻的立柱、壁柱、地面磚、圓拱、古典式形狀隔開了眾多近乎矯揉造作的塑像和圖案。
劍橋國王學院禮拜堂,四面墻壁上每一面約有2/3區域都安裝著1I泄紀彩色玻璃窗,以圣經故事為主題,幾乎填滿了大半空間。彩色玻璃窗是教堂建成后30年才終于完成的,而彩色玻璃花紋都有自己的故事。進入教堂,就能看到約克王朝的白玫瑰和蘭卡斯特王朝紅玫瑰融合的標志,這也是兩大家族象征。伯納德·弗勞爾作為王家玻璃裝配師傅,他1515-1547年繪制了國王禮拜堂玻璃畫。這是亨利八世時代最完整的一組教堂窗戶。而這些玻璃畫體現了從哥特式向文藝復興過渡。瀏覽每一扇花窗,仿佛在享受一場宗教和歷史的饕餮盛宴,環視四周,久遠傳奇就叩開了每一位參觀眷心門。陽光透過不同色彩花窗輻射到室內,增加了教堂的神秘與高貴。
間隔的記憶
劍橋國王學院雖然有著明顯的哥特風格,但是仔細看上去,卻體現著不少細微差別。而這些差別和他的歷史脫不開關系。學院創始人威爾于1448年開始計劃建造—座宏偉的庭院,并在庭院—側建造一座禮拜堂。但十年后,玫瑰戰爭開始,亨利六世面臨財政危機,而此時禮拜堂東側建造了60英尺,西側只建造了8英尺。建筑工程直至1508年亨利七世獲勝結束戰爭才繼續開始建造禮拜堂屋頂。禮拜堂內部建造直至1544年在亨利八世幫助下才完工。
從外觀和墻壁顏色看,年代斷代就清晰地鐫刻在上面。東部是最先建造的部分,用的是約克郡灰白色含鎂的石灰巖,而禮拜堂西部是后來建造的部分,使用的是北漢普頓顏色較深、乳白色的威爾頓石。不光是從石頭的更換,從風格上也能看出建筑中斷過。西面部分扶垛上裝飾有很多都鐸玫瑰、吊門、香根蔦尾和徽章動物,不同于早期東面部分的簡約。
在劍橋國王學院的廊柱間穿梭,有的石墻呈現出青灰色,凝重而深沉;有的呈現出米黃色,溫暖而舒緩;有的呈現淺棕色,仿佛與大地融為—體,與教堂前的綠茵草地形成鮮明對比。不同年代的烙印深深鐫刻在一面面的墻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