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考古學發現并且證明,瓦當始制于西周中晚期。最早的瓦當發現在陜西扶風、岐山縣內的周原遺址。這里東距西安100余公里,是周人滅商的國都。周原遺址中略早的岐山鳳雛村西周宮室遺址的發掘,證明這里是一處距今3100年左右的“四合院”式的建筑。建筑屋頂之屋脊、檐口和天溝等部分地方已使用了瓦。而從春秋戰國開始,瓦當的當面上開始出現各種美麗的紋飾,除實用外還多了一種裝飾功能。從周到清的兩千多年間,各個時期的瓦當各有特點,具有相當的科學、藝術、經濟價值。
近年來,由于三峽大壩的修建,在三峽地區的考古發掘中,特別是在重慶市云陽縣明月壩唐宋市鎮遺址的大規模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唐宋瓦當?,F選取部分介紹如下:
寶相蓮花紋瓦當(圖1)圓形凸臺居中飾九蓮子,外飾突棱。八蓮瓣外側飾連弧狀寶相裝飾。突棱與蓮瓣相連,當面邊緣飾連珠紋一周。邊廓較窄,略高于當面紋飾,廓面較平,寬窄不一,制作不規整。瓦當較大,較輕薄,紋飾清晰?;鸷蜉^高,背面多有壓印指窩痕跡。當面直徑13.6厘米、廓厚1.6厘米。
寶相蓮花紋瓦當(圖2)圓形凸臺居中飾八蓮子。中層飾八蓮瓣,蓮瓣呈菱形,外側以弧線突棱為寶相裝飾。蓮子分別與寶相蓮瓣間夾飾的“T”形紋飾相對應。當面邊緣飾突棱兩周、連珠紋一周24顆。當面紋飾基本與邊廓平齊,邊廓較窄,制作不規整,廓面寬窄不一,高低不平。瓦當較大,較厚重,火候較高。當面直徑12.3厘米、廓厚1.7厘米。
普通蓮花紋瓦當(圖3)當面正中為寶珠及一周突棱,外飾8蓮子。瓣間分隔線有“Y”和倒三角形兩種,八蓮瓣呈水滴形。當面邊緣為一周突棱及連珠紋,紋飾及邊廓較規整,廓面較寬?;鸷蜉^高,質地較硬。背面制作亦較平整。當面直徑11.8厘米、廓厚1.9厘米。
普通蓮花紋瓦當(圖4)當面平整,凸臺正中飾大寶珠,外側飾八蓮子,蓮子外側為寬大的八蓮瓣,間有“T”形飾對應八顆蓮子,邊緣飾突棱。當面邊緣飾近梯形方格紋,內置連珠,方格低于邊廓。邊廓稍窄,制作不規整,廓面寬窄不一。瓦當體大厚重,火候較高。背面制作平整。當面直徑13.4厘米、廓厚2厘米。
異形蓮花紋瓦當(圖5)當面紋飾分三或四重,每重皆飾蓮子。當面被三周突棱分隔,中心突棱內飾三蓮子,外側飾一周十一蓮子。十四蓮瓣短小,間有“T”形飾。當面邊緣飾突棱及連珠紋一周,無邊廓。瓦當體小輕薄,火候較高。背面制作規整。當面直徑12.2厘米、廓厚1.4厘米。
獸面蓮花紋瓦當(圖6)當面正中飾獸首,額際劃“一”字圖案。獸雙眼,闊鼻,近橢圓形小口。其外飾十二蓮瓣,瓣短小,間飾“I”形圖案。當面邊緣飾突棱一周,邊廓低窄,與紋飾齊平,制作較規整。瓦當尺寸較小,火候較高。背面制作規整。當面直徑13.6厘米、廓厚1.5厘米。
蓮花座佛像紋瓦當(圖7)當面模印佛像和盛開的蓮花。佛像頭部已殘,結跏趺坐,雙手交錯于胸前,趺座下為盛開的十二蓮瓣。邊廓較窄,背面平整光滑?;鸷蜉^高,質地較硬。當面直徑13.4厘米、廓厚1.5厘米。
乳丁紋瓦當(圖8)當面中心乳突居中,外飾突棱。其外環飾九乳丁。當面邊緣飾突棱一周。乳丁高1厘米,呈圓柱狀,高出邊廓。廓面不平,斷面弧形。瓦當體小輕薄?;鸷虿桓?,多為黃褐色。當面直徑11.4厘米、廓厚1.7厘米。
獸面連珠紋瓦當(圖9)當面飾淺浮雕虎首,橫眉大眼,眼眶凹陷,鼻翼肥大。邊緣飾連珠紋一周。邊廓高低不平,寬窄不一。火候較低,背面多有指窩痕,瓦當小而輕薄。當面直徑11.8厘米、廓厚2.4厘米。
唐宋瓦當的造型千姿百態,它不但是繪畫、工藝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也是實用性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在古建筑上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瓦當不僅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同時也是考古學年代判斷的重要實物資料。瓦當是在瓦片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屋面瓦垅下端的兼有裝飾和護椽功能的特殊瓦片就稱為瓦當,瓦當雖然不起眼,但不同的圖案、紋花、形狀、材質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的濃縮和積淀。
唐代連珠紋瓦當上的蓮花與連珠紋,均為佛教藝術中的典型紋飾。佛教從東漢開始傳入中國,到隋唐時期達到頂峰,有許多器物都以佛教圖案進行裝飾,瓦當也不例外。唐代的八瓣蓮花,中心有七顆蓮實,花瓣與邊輪之間連珠與弦紋各一道,就裝飾手法而言,注意了疏密、點線的變化。從中可以看出唐朝佛教興盛和寺院建筑的繁榮;連珠紋瓦當,瓦面飾兩圈連珠,瓦心有一大寶珠,紋飾簡潔而規整,具有唐時期的一種雍容之美。
瓦當這種藏品在以前是無法登大雅之堂的,而現在隨著人們對瓦當歷史、藝術價值的認識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瓦當,可以預見在將來,瓦當會成為一種極具升值潛力的收藏品。(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