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綠彩器是在燒成的白釉器上,以紅、綠、黃彩等彩繪并以黑彩勾繪,再入窯低溫燒制,即釉上彩繪。紅綠彩曾被稱為“宋加彩”,因是以紅彩為主的彩繪,日本也稱之為“赤繪”。西安地區于1982年在鐘樓附近基建工程中發現三件紅綠彩瓷器,均為玩具類的童子,分別為:白釉紅綠彩瓷童子俑(圖1),高6厘米。雙髻,面相豐圓,身著圓領長袖衣,盤腿而坐,雙手置于腹前。白釉,彩繪,發施黑彩,又以黑彩勾繪眉、眼,嘴點繪紅彩。衣著主要用紅彩畫描,衣肩與腹部施綠彩。另一件(圖2)形象與上件相似,高4.5厘米,彩色保存較好,施綠彩略多。第三件白釉紅綠彩仕女俑(圖3),高13.9厘米。頭發中分,兩側留髻,面相清秀,小嘴,外著敞襟長衣,內著交領衣,下著長裙,坐于凳上,雙手抱物于腹前。發施黑彩,眼眉黑彩描繪,衣領邊與衣襟邊也以黑彩勾繪,嘴點繪紅彩,長衣施紅彩,內衣紅彩勾繪,涂綠彩,均為金元時期的產品。
紅綠彩是一種極為珍貴的瓷器品種,出土量較少,其生產的窯口主要是磁州窯系各窯場。如河北磁縣觀臺窯1987年曾在金代文化層出土仕女小俑等殘片,彭城窯元代文化層也出土過紅綠彩器,峰峰臨水窯出土有金代紅綠彩坐佛(圖4),高61.3厘米,紅綠彩文殊菩薩,高50.5厘米,紅綠彩普賢菩薩,高44.9厘米,現都收藏于峰峰礦區文保所,均屬大型立體件,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在禹縣扒村窯、新安城關窯、山西長治八義窯等也出土有紅綠彩殘片。墓葬及遺址中也有出土,如在峰峰礦區金代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崔仙奴墓中出土有5件童子像。邯鄲市大名縣運河遺址出土有金代紅綠彩小碗及殘瓷器,藏河北省民俗博物館,這批器物均是在白彩器上繪有紅綠彩,做工精致,特征明顯,是紅綠彩的代表作品。
磁州窯系各窯場燒制紅綠彩器一直延續到明代。河南禹州、鄭州、安陽等地在基建中出土了大量紅綠彩殘器,如鄭州出土的白釉紅綠彩纏枝花卉紋高足杯(圖5)、禹州老城出土的白釉紅綠彩蓮花紋碗(圖6)、安陽出土的白釉紅綠彩蓮瓣紋高足杯(圖7)、河南文物交流中心收藏的白釉紅綠彩人物紋梅瓶(圖8)等器物,經過學者從器物造型紋飾等研究,認為以上4件應屬磁州窯系的河南禹州窯燒制,屬明代早期器物(見郭學雷《明代磁州窯瓷器》,文物出版社出版)。
紅綠彩器品種豐富多彩,除了各類玩偶、宗教塑像外,還有日常生活用器中的碗、盤、瓶、罐。敷彩是以紅彩為主,綠彩為輔,還有黃彩。大件中的人物,面目與衣著用紅綠彩勾描,如上述的佛、菩薩、仕女、童子等。宗教題材中的佛面相豐滿,彩繪勾畫準確,充分表現出佛的森嚴和威力,所施的彩繪,展現出端麗與雍容華貴的姿態。仕女形象有多種姿態,身著交領短衫,下著長繡花裙,清秀的臉上流露出柔美的女性特點,有的還能從俊秀的臉上看到羞愧的情緒。天王像頭戴盔帽,身著鎧甲戰袍,雄健有力,在人體比例上略加夸張,雄健有力,身體粗壯,完全是一個威武的將士。童子形象充滿活力。紅綠彩碗、盤、罐等,裝飾內容豐富多彩,有花卉翎毛、游魚水草、動物、人物等,花鳥圖在器物的主要部位斜插花枝,枝頭上落一飛鳥,搖頭鳴叫,繪畫細致工整,活靈活現,神形兼備。也有全景式花鳥畫,表現的景色同樣神韻十足。人物畫多姿多彩,內容豐富,以白描的藝術手法表現,形象準確,與當時的繪畫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當前西安市場出現的紅綠彩器,品類較多,經過了解,有的說來自外地,但是表面的包漿光不自然,有的玻璃光較強。所以說對金元至明代紅綠彩器的特征要認真體會,以鑒別真偽。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