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綠彩瓷器是我國古代陶瓷中的一個獨具特色的重要品種。它是中國陶瓷史上第一次在白瓷釉面上以多種彩料裝飾瓷器的開始,它的出現使陶瓷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彩色時代,改變了我國乃至世界陶瓷發展的格局與方向。
紅綠彩也稱白釉紅綠彩,是北方磁州窯系所開創的一種裝飾方法。其工藝程序是用毛筆蘸紅綠彩料,在已燒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繪花紋,然后置于800度左右的爐中加以烘燒,使彩料燒結在釉面上。磁州窯系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它在北宋時期已燒造出諸如白地黑花、黑釉鐵銹花、珍珠地刻花、低溫三彩鉛釉、低溫孔雀綠釉、白釉釉上綠斑、白釉紅彩瓷器等諸多品種,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將紅彩與綠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對白釉瓷器進行裝飾,低溫二次燒成,也是磁州窯系窯場的創新。紅綠彩瓷吸取了民間年畫的養分,以大紅大綠民間喜慶活動的色彩為其基本色,畫法則直接來自磁州窯自己所創造的白釉黑彩、褐彩和鐵銹花工藝,故深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缺點是瓷胎粗而不白,修飾不精,彩色易于脫落。也正因為如此,與皇室、官宦和文人當時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貴族文人們追求的是潤如美玉的汝窯、官窯器,金絲鐵線、開片天成的哥釉器,花樣精致的定窯白瓷,美如云霞的鈞釉窯變器以及適于斗茶之用的兔毫盞之類的黑釉茶具,這大約也就是在宋墓的發掘中尚未見到紅綠彩瓷的緣故。然而倒是金人更喜歡這種用紅紅綠綠色彩描繪的瓷器,故在金人的墓葬中偶爾可見紅綠彩瓷陪葬品。河南近年城市建設中出土了一批紅綠彩陶瓷,現擇其中的紅綠彩瓷俑介紹如下:
↑書生俑 殘,灰胎,施化妝土。模制。頭戴黑彩“方巾”,身著綠色(綠釉有極強的玻璃感,且多細碎開片)長衫,左衽,釉下黑彩繪衣紋線條,釉上紅彩繪領口,再以黑彩繪眉、眼,唇點紅彩,面頰粉色暈染,極清秀。書生抄袖,右腋下夾一本書,頭頸微側,書生氣十足。安陽市東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擊鼓俑 殘,灰胎,施化妝土。模制。伶人垂鬢髡頂,臉上紅彩點“妝靨”,額頭紅彩繪“花鈿”,粉紅色面頰。著外翻領左衽袍,紅彩袍上點繪黃色花斑,綠彩袖口,左肋下挎一腰鼓,左手按鼓,右手擊打。人物動作刻畫傳神,表情生動。安陽市東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丑臉俑頭 殘,只存頭部。灰胎,施化妝土。模制。戴黑色無腳幞頭,以黑彩繪眉、眼、鼻、“一”字胡,最奇特的是鼻和眉宇間以黑彩抹道。安陽市西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丑末俑 →
殘,灰胎質酥松,施化妝土。模制。黑彩繪眉、眼、鼻、裹頭,兩眼間有點黑,嘴上抹黑道成“一”字胡樣,左手食指、拇指置口中吹哨,脖中掛一系帶圓鼓,右手中有一槌狀物,身著紅色“半臂”,彩多有脫落。安陽市東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夜叉面 殘,只余頭部。灰胎,施化妝土。模制。環眼涂黃,黑彩勾線點睛,眼上眉骨處為肉瘤,紅唇露白色長牙,綠臉,紅發,戴紅色點黃“裹頭”,顴骨高凸。安陽市南大街和西大街交叉口城建工地出土。
↑童子頭像 殘,僅存頭頸部。灰胎,施化妝土。模制。黑彩繪眉、眼、發、衣紋,剔發處用淡綠彩涂抹顯示頭皮絨發的效果,紅色涂唇,眉邊點有“妝靨”,額頭紅彩繪圓點形“花鈿”。安陽市東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老翁頭像 殘,僅存頭部。灰胎,施化妝土。模制。深眼窩,高鼻梁,長壽眉以褐彩描繪,顱頂、前額、顴骨、腮部都有凸起,紅彩涂唇,頰染粉色。領上殘存有紅、黃彩。安陽市西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童子頭像 殘,余頭頸部。灰胎,施化妝土。模制。黑彩繪眉、眼、衣紋,前頭頂做“二型髡發”,額有紅色四點“花鈿”,衣領綠釉點綴黑彩花飾,邊為紅色點黃彩。安陽市東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和尚頭像→
殘,余頭部。灰胎,施化妝土。模制。彩繪眉、眼,頭頂剔發處和上下唇用淡綠彩涂抹顯示須發絨茬的效果,彎眉,胖臉大笑。安陽市西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和尚頭像 殘,余頭頸部。灰胎,施化妝土。模制。黑彩繪眉、眼,上下唇用淡綠彩涂抹顯示須發絨茬的效果,但釉彩多已剝落。長眉,胖臉微笑。安陽市西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童子頭像 →
殘,余頭頸部。灰胎,施化妝土。模制。黑彩繪眉、眼、發、衣紋,剔發處用淡綠彩涂抹顯示頭皮絨發的效果,眼側點有“妝靨”,額有紅色圓點形“花鈿”。安陽市東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騎馬俑 高14.5厘米,長9.8厘米。灰胎,質堅,施化妝土,外罩玻璃釉。模制。騎者戴四角尖帽,帽頂畫黑線點黃彩,身著綠色黑花長袍,馬鞍用黃彩涂抹,馬鬃、尾為模印而成,韁索用黑彩勾繪。從器物觀察,黑彩為釉下彩。整器釉上僅有黃、綠彩,多土蝕,未見紅彩。出土于安陽市城建工地。
↑文吏頭像 殘,余頭頸部。殘高8.5厘米。灰黃色胎,施化妝土,玻璃釉純凈。模制。釉下以黑彩繪眉、眼、胡須、冠,釉上用紅彩繪唇、冠角、衣領等,冠頂間涂褐、黃、綠彩。安陽市西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執團扇仕女俑 高10.9厘米。灰黃色胎,施化妝土,罩玻璃釉,多細碎開片。模制。底部有透氣孔。頭部梳高髻用黑彩涂繪,又用黑彩繪眉、眼,紅彩點唇,上身著紅團花綠色褙子,下穿紅褲,坐于圓凳上,雙手置于胸前按壓一黑邊黃面團扇。安陽市東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騎鼓執蓮童子俑 頭頂部微殘。灰胎,施化妝土。模制。黑彩繪眉、眼、發、衣紋、鞋尖及鼓的輪廓。孩童剔發處用很淡的綠彩涂抹顯示頭皮絨發的效果。唇點紅彩,臉頰、頸及手外露部分用粉紅色渲染表示膚色。上身著白色圓領衫,領口、袖口有紅黃色,下身著綠裙系紅帶,白褲有紅綠邊,黑鞋,肩披紅色點黃的帛帶,手中執蓮。新鄉市六中城建工地出土。
←抱狗童子俑 頭部殘。灰黑胎,施化妝土。模制。黑彩點眉、眼,額頭有紅色“花鈿”,衣左衽,懷中抱一小狗。整個器物的紅、綠、黃釉彩均變色,明顯是燒成時火控出現問題而導致色糊。新鄉市六中城建工地出土。
←執傀儡童子俑 下半部殘缺。灰胎,施化妝土。模制。黑彩繪發、眉、眼、傀儡人。童子著綠領紅襦,右手中的傀儡人綠衣左衽,屬典型的“仗頭傀儡”。新鄉市城里十字工地出土。
皂隸頭像→ 殘,灰胎,施化妝土。模制。戴無腳幞頭,此樣式的幞頭為宋代儀衛、皂隸所戴,亦稱“團頂幞頭”或“圓頂幞頭”,一般是用黑漆紗制作。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載:“挾輅衛士,皆裹黑漆團頂無腳幞頭。”圖示皂隸所戴無腳幞頭,通體黑色,前襯及沿為黃色,額中有黑花黃彩裝飾,箍圈為綠色。皂隸眉目清秀,唇紅腮粉。獲嘉縣城建工地出土。
↑丑末俑 殘,余頭頸部。灰黃色胎,施化妝土。模制。黑彩繪眉、眼、鼻,紅色嘴唇上抹黑道,淺黃綠色裹頭,右手食指、拇指置口中吹哨,身穿黃衣,脖扎紅邊綠巾。輝縣城建工地出土。
← 貴婦俑 高32.1厘米。灰黃色胎酥松,施化妝土,罩玻璃釉,色微黃,多細碎開片。模制。底部有透氣孔。整個造型為一位貴婦坐于椅臺上,頭部簪花包髻,博鬢,戴金(以黃釉表示)鳳冠,黑彩涂繪表示頭發,頭后部的包髻巾為紅色,發半露。黑彩繪眉、眼,紅彩點唇,鬢兩側有細細的發綹垂下。身著左衽紅彩藤黃點花、并飾以綠邊的廣袖衫,最里面紅色左衽內衣僅露領口。脖子上戴有金(以黃釉表示)項圈。下身穿紅裙、白褲,裙腰高提,束于胸下,黃板革帶緊扎,交袖抄手,裙前綠邊紅色米字格蔽膝蓋雙腿,有綠色垂絳,足蹬紅鞋。肩部披黃色紅邊的云肩,外搭綠色紅葵花窄幅披帛,帛圓帶留在前面,帛頭后垂被衣衫遮蓋。椅背后飾大朵紅綠色花卉椅搭。在廣袖半截處,有綠色羽毛狀裝飾。這種羽飾和鳳冠、蔽膝、革帶搭配,顯示其可能是《宋史·輿服志》中記載的“翟”。延津縣出土。
↑丑臉頭像 殘,僅余頭部。灰胎,施化妝土。模制。黑彩繪眉、眼、發,頭梳“總角”,扎紅繩,面部用粉紅色暈染,兩眉間和鼻頭、臉蛋繪黑道。許昌市城建工地出土。
抱嬰女俑→ 頭部殘缺。灰胎,施化妝土。模制。婦人抱襁褓嬰兒盤坐,右手執一把圓形大蒲扇,左手托嬰兒。內著紅色綠邊的衣服,下著紅褲,腳底點綠彩,外著紅領綠點紅圈花的白衣,左衽,衣斜蓋嬰兒的腿部。許昌市城建工地出土。
←武士俑 高22.6厘米。灰胎,施化妝土,罩玻璃釉,有少量開片。模制。黑彩繪眉、眼、胡須和盔的輪廓。黃、綠、紅彩點綴武士頭頂的鳳翅盔,盔頂有珠。武士臥蠶眉,丹鳳眼,棗紅臉,闊口白齒,濃須長髯,大耳垂肩,耳后有紅色垂纓。著綠色紅黃彩輪花袍,腹部紅彩藤黃花圍肚,系黃色軟巾,腰扎革帶。右手按單盤腿的膝部,左手抱一只紅嘴黃毛長尾鼬。許昌市城建工地出土。
←襁褓俑 長18.3厘米。灰黃色胎,施化妝土,罩透明釉,上半身釉水明亮,下半身有澀感。背后無釉露胎,在嬰兒的臀部扎有透氣孔。模制。頭頂剔發,涂綠彩表示剔發后的頭皮,短絨眉,小眼紅唇,大鹵門,重下巴,面頰粉紅色暈染,眉頂額間有兩個紅月、一個紅圓圈點綠的“花鈿”。身著綠領紅色綠花半臂短襦,內衣對開紅領,頸部有項飾。右手舉拳,左手垂下,戴金黃彩手鐲,仰臥,從胸腰以下至膝頭用四道綠、紅綠、紅相間的系帶捆扎。許昌市城建工地出土。
執鏡女俑→ 金代。高13.2厘米。頭發盤于腦側,身穿對襟衣,手執鏡,坐于矮凳之上,神情專注。平頂山文集遺址出土。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