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峽兩岸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筆者在歸納整理歷朝銅幣和紀念幣時,意外發現民國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一年福建鑄造面值為10分、20分的機制白銀幣。此系列幣是為紀念在黃花崗英勇就義的七十二位革命黨人而鑄,因當時鑄量較少,所以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1910年孫中山與同盟會骨干集會,革命黨人總結了過去起義遇挫的經驗教訓,認為今后在廣州起義需以同盟會會員為先鋒,廣泛發動吸收新軍、巡警、房管、會黨和民軍參加起義并奪取省城,把革命的烈火逐步燃向長江流域及全國。
會后成立了“統籌部”機關,并在革命黨人集中的香港、廣州分別建立了據點,由黃興、趙聲負責籌劃起義事宜,孫中山赴各地募款。
因局勢聚變,起義日期一再變動。1911年4月17日,黃興決定起義,由于事出倉促,不得不把原計劃的十路并舉改為四路突擊。可在發動進攻后,只有黃興率領的一支隊伍直撲兩廣總督衙門及督練公所等處,孤軍奮戰以失敗告終。
在這次廣州起義中,共犧牲了七十二位革命黨人,他們大多系海外華僑知識分子,平均年齡不到30歲。烈士散落的遺骸由同盟會潘達微冒著生命危險收殮并安葬于紅花崗,后此地改稱“黃花崗”。
為了紀念廣州起義及七十二位革命黨人,民國十七年福建省發行了面值為10分的紀念幣,此幣為白銀機制幣,直徑1.8厘米,重2.1克。民國二十年、二十一年又鑄造了三套10分、20分不同版別的紀念銀幣。在這些不同的版別中,10分面值的比20分面值的數量少,價值高。民國二十一年的版別又比其他年份的價值更高。這些紀念幣除直徑大小有區別外,民國十七年幣正面圖案文字為“中華民國十七年福建省造”十一個字,下方為“每伍枚一圓”六個字。(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