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法國藝術品信息公司Artprice最新統計表明,2010年中國占全球藝術品銷售額的33%,超過美國的30%,位列第一。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取得了接近300億的市場份額,中國藝術品市場總成交額超過500億。 照這樣的情形來看,顯然中國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藝術品市場。
過去的2010年,瘋狂的數字背后,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引領風騷的不再是傳統的行家,而是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以銀行、信托、基金為代表的金融資本紛紛介入藝術領域,各種藝術品理財產品及基于藝術品的金融產品頻頻問世,層出不窮,中國藝術品的金融化時代也就此開啟。在海外,如美國和歐洲,金融資本介入到藝術品收藏投資領域,已經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主要推手。
有人說,藝術品金融化在中國興起為時尚早,對于還未完全成熟和規范化的藝術品市場,過快地進入金融思維,是在拔苗助長;也有人說,藝術品金融化是大資本和新理念對藝術品市場的介入,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進入2011年,隨著“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推出藝術品份額化電子交易以來,一股藝術品金融投資熱浪正席卷著全國各地。藝術基金、藝術銀行、藝術股票等藝術品金融理財模式相繼推出,將藝術品投資帶入“金融化時代”。到2011年5月底,國內繼上海、深圳、天津、合肥之后,廣州、鄭州、成都、沈陽、濟南、武漢、長沙等地都已相繼成立文化產權交易所,還有北京、大連、西安、南京、廈門等多個城市正在籌備文化產權交易所。文交所總數已突破二十家,雖然各文化產權交易所的交易模式不盡相同,但核心都是將藝術品產權金融化。
“藝術品金融化時代”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格局中將處于怎樣的定位?中國藝術品經營及研究機構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中國藝術品的收藏投資趨勢如何?藝術品金融化時代如何開展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這些問題已經成為關心藝術拼市場的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
為了給眾多私人收藏家、藝術品投資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提供可資借鑒的知識、經驗和觀點,2011年8月7日,由《中國證券報》旗下的《收藏投資導刊》、華夏遺珍組委會共同主辦的“2011中國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高峰論壇”在北京北辰洲際酒店舉行,《中國證券報》副總編輯兼《收藏投資導刊》雜志社社長姜占國進行了致辭。文化部市場司原副司長張新建,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研究員西沐,藝術品份額化創始人之一——西安交通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副所長雷原、文化金融研究所主任喻文益,摩帝富(MOTIF)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黃文,中經社控股有限公司對外合作部總監秦昌桂,廣州寶翠林翡翠藝術品公司董事長朱慰歡分別就各自研究或從事的行業做了主題演講。而后,論壇主任、《收藏投資導刊》主編堯小鋒主持了“藝術機構如何看待‘藝術品金融化’”的高峰對話,藝術機構及拍賣行的負責人陳波、汪頻、姜擊波、劉尚勇、甘學軍、謝曉冬等參與了激烈的辯論。下午由國家發改委研究中心主任陳主持的“對話‘文交所’——藝術品產權交易的政策、法律法規、交易所模式大討論”更是吸引了與會聽眾和新聞媒體的強烈關注和積極參與。藝術品投資基金和文交所負責人徐永斌、鄭惠文、湯厚松等人展開了深層次的對話,闡述了各自文交所的主要經營模式、特色,并回答了與會投資者和新聞媒體的尖銳問題。
此次論壇旨在通過搭建政府、拍賣行、文交所、銀行以及各美術館機構的對話平臺,梳理金融與藝術之間的各種關系。記者了解到,論壇開放當天共有200多人出席了會議。
論壇共設兩個主題,“藝術品金融化的現狀和趨勢”和“藝術品金融化的文化產權交易所的出路與對策”,與會嘉賓就當前金融資本通過藝術基金、文交所等新渠道進入藝術品投資領域所引起的各種現象及影響展開討論,并就藝術投資基金、文交所等藝術品金融化產品的健康發展共商良策。
資深會展策劃人、大會總策劃兼論壇組委會秘書長李俊先生,發布了論壇組委會監測統計的最新全國文化產權交易所名單。據組委會的最新統計結果,截止到2011年7月31日止,全國各地已掛牌開業的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已達21家,籌備中的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15家。預計到2011年底全國文交所總數將達到或超過40家。文交所的大量涌現將對我國傳統的藝術品收藏投資領域產生劃時代的影響,也將廣泛吸引金融投資領域的投資者進入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領域,繼而對我國文化藝術領域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責編: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