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在中國歷來被作為吉祥福瑞的象征,尤其是到了清代,大量動物題材被引進玉器雕刻領域,不僅雕刻精細,而且內涵豐富,寓意美好。中國傳統瑞獸種類繁多,千姿百態,富于想象,各具特色,被賦予吉祥的寓意,受到大眾百姓的喜愛。清代圓雕動物造型較明代更加真實,不僅形象逼真,而且神態各異,今擇選清代白玉雕動物精品加以介紹,以供廣大愛好者欣賞。
白玉鴨銜蓮擺件(圖1) 玉質瑩潤細膩,取材碩大,雕碾一鴨口銜一枝蓮花,姿態敦實可愛,紋飾及羽毛紋理刻畫細微清晰,滿飾仿古勾云紋。昂首,口銜蓮花,荷葉披于鴨側面,長翅攏于身,翅前勾鱗狀小羽,后端為長羽,短足。此造型在清代玉器中亦屬常見題材,如漁樵、鴨鵝動物等,以寓天下太平,民眾安居樂業。
白玉鳳擺件(圖2) 白玉質細,圓雕臥鳳,雙足曲于腹下,回首,淺浮琢眼,陰刻羽毛。鳳為四靈之一,鳥中之王,其外形“雞頭、蛇頸、燕頜、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系一種神鳥,見到它大吉大利,天下安寧,子孫昌盛。
白玉臥馬掛件(圖3) 質地潤白,光亮可人,純一不雜。圓雕回首臥馬,嘴、鼻、耳、尾雕琢精細;眼睛神態逼真;四足曲于腹下呈臥狀,長尾回旋。造型自然,結構合理,刀法簡潔,但能傳神。作品風格淳樸,刻畫真實,手法洗練,若非有高深的藝術造詣,不可能制出如此佳品。
白玉三陽開泰掛件(圖4) 白玉純正。碾琢大小三羊。大羊側臥于地,呈回首狀,羊角節節分明,神態溫順。一小羊羔居于前,一小羊居于側后與大羊相依相偎。雕工精細,將三羊表現得神態各異,“羊”與“陽”同音,“三羊”與“三陽”相通,“三陽開泰”意義為冬去春來,陰消陽長,萬物復蘇,吉祥之象,并借以寄托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白玉“英雄”掛件(圖5) 玉質油潤光亮,構思精巧,雕琢瑞獸和鷹共銜一靈芝。鷹圓眼,雙翼及尾均施以細膩陰線。獸尾卷屈,四足曲于腹下呈臥狀,瑞獸回首與鷹相視。手法簡潔明快,著刀不繁,鷹躍然獸身,呼之欲出。由于“鷹”與“英”同音,以此為題,寓意英雄。整體形神俱足,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確是一件極富情趣又極有價值的優秀作品。
白玉福祿壽掛件(圖6) 玉質細膩油潤,光滑可人。圓雕一臥鹿口銜折枝花卉,身邊雕一小獸。裝飾題材源于生活,具有很強的寫實意味,表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這種折枝花和鹿以及小獸組合,取其寓意福祿壽,系清代玉器經常采用的題材。
白玉靈冠鹿掛件(圖7) 玉質油滑光亮。造型為鹿銜靈芝反轉于頂,似作冠之態。整體呈俯臥狀,卻靈動巧妙,毫不呆板,刀工利落,一如明式之簡練,細巧精致而富含靈氣,別有韻味,包漿熟舊老到,為清代玉器中的一件代表作品。
從上述玉雕作品中不難看出,清代的制玉技藝,已達到精致完美和絢麗燦爛的程度,不論是人物、動物……都已是依據各自的不同特點,得以恰當的展現,不再因襲前代格式,表現出了多樣化的時代特征。匠師們鑒于玉文化堅實深厚的基礎和很強的獨立品格,取其精華,與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融會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新風格,也是一種雕刻形式與內容達到高度統一的風格,使各種動物表現出形神兼備、端莊優美的特點。聰明的古代工匠們正是巧妙有機地運用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等多種技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加上雕琢的精美細致,一改明代粗獷遺風,玲瓏清新。總之,清代玉器的豐富內涵,有如深厚的礦藏一般具有無限的挖掘潛力。本文只是浮光掠影談些粗淺體會,期望更多的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