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人與魚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愛魚之美味,愛魚之靜,愛魚之動,愛魚之優雅外形,愛魚之自由自在。“養心若魚洗雜念,任事如虹煥彩光。人生難得自由在,宜當瀟灑度夕陽。”“竹溪縈仄徑,蔭盡豁然開。池落青云鏡,魚游碧玉杯。”魚游水中,自由自在,全然不知池外事;人在池邊,浮想聯翩,欲觸之而不可及,心卻同魚兒在水中游弋。故此,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為深入人心的表現題材,人們將游魚作為精神自由的象征,追求閑情逸致的載體。
在中國的繪畫史上,畫家們也不遺余力地表現游魚這一題材,從唐、宋、元、明、清至近現代,善于畫魚的畫家不下千人,無名畫家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鑒于篇幅所限,本文擇其數幅精品與讀者共賞。
↓劉《落花游魚圖》卷(局部) 絹本設色 縱26.4厘米 橫252.2厘米 美國圣路易斯美術館藏
此圖開始先畫盛開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開,落花引來群魚爭食,或聚或散,或潛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戲蒲,以示水中的暢泳自然之態。其畫法全用渲染,間或用沒骨法,不見勾勒,活潑生動。這種表現方法和詩情畫意,獨創一格,多為后人所仿效。
劉,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道源、弘道,少時流寓都下,遂為汴(今河南開封)人。官至朝奉郎。擅畫魚,深得戲廣浮深、相忘江湖之意。傳世作品有《落花游魚圖》《春溪魚藻圖》《群魚戲荇圖》。
→劉節《魚蟹圖》 絹本 水墨設色縱175.9厘米 橫107.3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繪萍藻浮動,游魚戲逐,蘭生洲渚,蛤蟆螃蟹,各得其趣。所作師南宋畫風。蘆葦、水仙皆以工筆寫生,而游魚則以沒骨法寫成,鮮活靈動。
劉節,生卒年不詳,活動于1522~1556年前后。安成(今屬江西)人。其父劉進以畫魚知名。劉節早年之作曾得時人贊譽。《無聲詩史》載:“世廟時供奉內殿。善繪魚,尤神于鯉,矯首振尾,有一躍九霄之神,云從霖雨之勢。”傳世作品有《藻魚圖》、《魚蟹圖》等,皆藏于國外。
↑王翹《魚藻圖》 紙本設色 縱28.5厘米 橫250.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寫群魚戲水,水草豐茂。魚群追逐回旋,形態自然而生動,卷末作重墨亂石倒垂花枝。畫魚以水墨寫意法,先用淡墨一筆畫出魚身,再以重墨勾脊、畫嘴、點眼,神出筆端,生動之至。水藻的形態濃淡與魚水交融,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富有自然情趣。
王翹(公元16世紀),明代畫家。生卒年不詳,字時羽,一字叔楚,號小竹,一作小竹山人,嘉定(今屬上海市)人。少年時補縣諸生,后棄而學畫。詩文書畫,皆超越尋常。詩宗孟郊,畫工風竹、草蟲,生動逼真,山水仿米芾。傳世作品有《草蟲圖》、《魚藻圖》等。
←程璋《雙貓窺魚圖》 紙本設色 縱148厘米 橫80.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寫深秋水潭之濱,兩只花貓被水中游魚所吸引,正虎視耽耽。上方樹木秋葉即將落盡,池邊葦草也披上枯黃之色,四周一片蕭索。枯枝以焦墨寫出,顯干枯之態,背后大樹只以淡墨粗筆大寫。雙貓著色富有層次,以重粉寫須毛。游魚以水墨淡寫,又以細筆勾鱗,形象生動,全畫層次分明,遠近透視關系準確。
程璋(1869-1938年),金陵(今南京)人,字達人,一字梅生。晚清畫家。程璋善畫山水,亦工人物、花鳥,是當時的職業畫家,著有《桐華庵集》等。
↑馬元馭《雙魚圖》 冊頁 紙本設色 縱29厘米 橫23.5厘米 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此圖以水墨寫柳枝貫穿魚之雙鰓。手法夸張,故意將魚鰓撐開,造成抑或魚眼向上,抑或為兩個側面的感覺,情趣雋永。掛在下面的一條魚兒則鰓、肚平腴飽滿,令人生津垂涎。作者抓住魚兒甩尾巴掙扎的一剎那,一條活生生的魚便躍然紙上了。背景不著一筆一墨,既空靈虛漾,又似魚兒掛在墻上,如睹真境。柳枝以濃墨揮灑,縱橫不羈,瀟灑飄逸,柳葉疏落。魚身以淡墨渲染,濃墨點鱗,華滋潤澤。
馬元馭(1669-1722年),字扶羲,號棲霞,又號天虞山人,江蘇常熟人。清除畫家,馬眉之子,擅畫花卉寫生。畫傳家法,氣韻超逸,寫生又得惲壽平指授,常與蔣廷錫討論六法,故沒骨畫益工,神韻飛動,不泥陳跡。亦工詩。傳世作品有《南溪春曉圖》《鷹栗圖》《秋塘清興圖》等。
↑繆輔《魚藻圖》 綾本設色 縱171.3厘米橫99.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藻荇漂浮,茨菇叢生,一條鯉魚搖頭擺尾,悠然自得,墨彩渲染之下,魚鱗清晰可見,形肖神現。在鯉魚之下,鯽魚正輕盈地游向深處,有群魚在稍遠處相互追逐,一派生機。用筆工細,設色絢麗。
繆輔,生卒年不詳,約為明宣德時人,江蘇蘇州人。官武英殿錦衣鎮撫,為宮廷畫家。擅畫水藻游魚,作風寫實,勾染細膩,承黃筌工整妍麗畫風。傳世作品有《魚藻圖》等。
→王震《四季圖》(之一) 屏 紙本 水墨設色 尺寸不詳 日本私人藏
王震畫花鳥,初師任伯年,后受吳昌碩影響,書畫之氣勢、用筆尤近之,為海派最后一位領袖群倫之大家。四屏幅筆墨雄渾酣暢,設色濃艷沉厚,構圖取勢意氣磅礴,可謂其重彩大寫意花鳥畫佳作。在此選其一屏,題:“珠光魚影。癸亥冬仲。白龍山人寫。”
↑邊壽民《雜畫圖》 冊頁 紙本設色 縱25.1厘米 橫32.1厘米無錫市文物商店藏
此是雜畫冊中的一幅,以沒骨法寫一尾鱖魚,墨色濃淡自然,恰到好處表現鱖魚的體質感,借用幾筆淡墨勾出鱖魚的頭部。形象生動,似乎剛離水不久,口尚張,穿一根柳條,幾片柳葉,使畫面生動而又富于生活氣息。
邊壽民(1684-1752年),原名維祺,字壽民,后更字頤公,號漸僧、葦間居士、綽綽老人,江蘇山陽(今淮安)人。工詩詞、書畫,精書法,尤善潑墨芒雁,和鄭板橋、金農等人齊名。著有《葦間老人題畫集》。
↑繆麟書《金魚圖》 扇面 金箋紙本設色 縱18.4厘米 橫53厘米日本私人藏
此圖以鉛粉寫白蓮,丹朱繪金魚,由金灰底色相映托,愈顯濃麗華滋;淡青寫水草,勾葉脈,筆意虛靈,盡得清淺飄忽之趣。此幅明艷而又清雅,得惲南田神韻。兼工帶寫,合重彩于意筆的花鳥畫法,自惲壽平以來,漸成風氣,日臻完美。此圖雖為扇面小品,卻不失為成功一例。
繆麟書(1853-1891年),字酉山,國學生。幼承家學,兼擅花卉、翎毛、人物。畫融合重彩與意筆,海派畫風。
以上這一條條風姿各異的魚兒,在畫家們的筆下延綿了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歲月,好像唐代詩人章孝標詩中感嘆的那樣:“眼似珍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嘆江湖歲月深。”魚兒如此,人生亦如此,賞魚的同時,我們也不免忘卻了人生中的“江湖歲月深”了。(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