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如今的古玩市場可謂風(fēng)生水起,異常火爆,但藏家可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心儀之物。這不,本文的主人公韓老先生以數(shù)十萬元的價格買了套紅木家具,因為放心不下而找到本刊委員會專家為這套家具做鑒定,真是不看不知道,家具被專家定為贗品。一氣之下他找到賣家要求退貨,而賣家宗仲曲、王淑賢夫婦不同意,并且對本刊專家鑒定委員會出具的鑒定意見的權(quán)威性提出質(zhì)疑,雙方各執(zhí)一詞,為此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2009年7月12日以“老人與老家具”為題跟蹤報道此事,隨后,中央電視臺“經(jīng)濟與法”也詳細地關(guān)注過此事(2010-4-22“十八件‘古’家具”)。2011年8月31日央視“今日說法”欄目,再一次找來專業(yè)人士對此進行了論證。本文當(dāng)事人韓先生是本刊的忠實讀者,并且表示其收藏方面的知識很多來自于本刊,對于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本刊表示感謝,但同時也想借此事提醒廣大讀者及收藏愛好者:藏市有風(fēng)險,入市需謹慎!
主持人:
我們今天節(jié)目討論的這個話題大家一看到請來的這兩位嘉賓基本上就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一位是收藏家白明,另一位是媒體評論人石述思。今天的節(jié)目當(dāng)中首先給大家介紹的是三位老人買賣家具的故事,看一下記者調(diào)查。
故事的過程:
老先生叫宗仲曲,老太太叫王淑賢,他們現(xiàn)在居住在北京市順義區(qū)。2007年6月,他們將一套老式家具轉(zhuǎn)到了另外一位老人的手里,這位老人姓韓,是河北省收藏界的資深人士。2007年年底,發(fā)生在雙方的一場糾紛開始了,糾紛的緣起,還要從2007年6月說起……
那時河北的韓老先生聽別人說北京有對夫婦,家里有老式家具。按照國家技術(shù)監(jiān)督局的有關(guān)規(guī)定,所謂紅木家具主要是指使用紫檀木、酸枝木、烏木、癭木、花梨木、雞翅木制成的家具。一般來說紅木本身就是名貴木材,而明清時期的紅木家具更具收藏價值,所以河北的韓老先生立刻動身去了北京的宗仲曲、王淑賢老夫婦家。看到韓老先生對家具很感興趣,北京的這對老夫婦為這套老式家具開出了價格。
韓老先生知道,這套家具若是真品,那么就會物超所值,但如果是假的,則意味著幾十萬元會打水漂。怎么才能知道真假呢?韓老先生知道要跟這對老夫婦聊聊天說不定能得到什么線索。
老太太王淑賢說正是因為祖上家大業(yè)大所以才留下了這些明清時期的老式家具,而老先生宗仲曲則自稱是北京建工集團的離休老干部。
得知這兩口的家室和身份,韓老先生決定收藏這套家具,隨后雙方簽訂了一份協(xié)議。協(xié)議約定,韓老先生從北京的王淑賢、宗仲曲老兩口家中買走多寶閣、架子床、翹頭案、圈椅等18件紅木家具以及兩尊玉佛,成交價格為55萬元。
韓老先生說在簽訂協(xié)議時他沒有找有資質(zhì)的專家鑒別真假,就付了部分款項17萬,并且把這套家具拉回了河北老家,隨后他四處尋找買家,可是很多人看過這套家具之后就沒了下文。
韓老先生認為有必要為這套家具做一下鑒定了,于是他將這套家具的照片發(fā)給了《收藏界》雜志的專家委員會。在這張《收藏界》雜志專家鑒定委員會出具的鑒定管理卡上寫明,根據(jù)照片鑒定,多寶格其龍紋的特征不明顯,不是明清的特征,從整體看為現(xiàn)代工藝,專家們還認為韓老先生買來的其他家具也是仿品。
專家們僅從照片上就鑒別出這些家具是仿制的,韓老先生堅信自己是上當(dāng)了。他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要退貨。然而韓老先生的這套說辭在宗仲曲、王淑賢老兩口那里可是說不過去的。這對老夫婦認為,一本雜志的專家鑒定委員會出具的鑒定意見不具有權(quán)威性,退一步說即便這套家具里有假,雙方在交易時也是預(yù)先說明了的。
在這套家具中到底有沒有真品呢?記者走訪了從事紅木家具的生產(chǎn)銷售以及收藏多年的馬錦濤。我們請他通過記者拍攝到的畫面,做初步的鑒定,他首先看到的是多寶格。
馬:過去沒這種東西,就沒有這樣的合頁。那種帶螺絲的合頁就(明清時期)不可能有的東西。
一般來講,就是說紅木這種東西如果說是經(jīng)過風(fēng)干之后,木材收縮以后,它這個伸縮縫里的這個木頭應(yīng)該是紅木的,它明顯就是白木的,而且這上面的這種顏色都是后做的,還能有什么比這更不真的呢?!
即使這些家具不是明清時期的,但如果材質(zhì)真是紅木,那么這套家具的市場價格也是很可觀的。
馬:最好的就是70多萬,要是最次的,也就個二三十萬。
那么這套家具究竟是用什么材質(zhì)做成的呢?這個木條是運到韓老先生家中的圈椅上掉下來的,我們請專家做了鑒別。
馬:基本上是柴木里的核桃木吧,像它這二十多件的話也就幾萬塊錢,三四萬塊錢的事兒。
專家的意見歸專家的意見,把家具賣到河北的宗仲曲、王淑賢老夫婦仍然認為他們賣出的家具是明清時期的紅木家具,并且他們認為交易已經(jīng)達成,誰都不容反悔。
面對老夫婦的質(zhì)疑,這位韓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其實他對紅木家具的收藏也是個外行。但是北京的老夫婦認為就算是外行,也得遵守收藏品買賣的行規(guī),這條行規(guī)叫做“貨到地頭死”,也就是說,從買主把這些家具拉出大門的那一刻起,就不可能退貨了。
雙方的這場糾紛拖了數(shù)月沒有了局,最終北京的宗仲曲、王淑賢老兩口將河北的韓老先生告上了北京市順義區(qū)人民法院,他們不但不同意退還韓老先生已付的款項,還要求韓老先生繼續(xù)履行協(xié)議。
2009年5月法院對此案做出了一審判決,被告韓老先生要支付38萬元余款,2010年初,二審法院維持了原審判決。
專家、媒體評論:
主持人:白老師,像韓先生這樣買了一套家具回去,假設(shè)他真的發(fā)現(xiàn)不是明清的紅木家具,在這種情況下,收藏界把這種事兒叫“打眼”?
白:現(xiàn)在的收藏領(lǐng)域您想“撿漏”,這個幾率小到比飛機失事還要低,但是“打眼”上當(dāng)每分鐘都在發(fā)生。
主持人:如果是過去,打了眼怎么辦?
白:打了眼就打了眼了,收藏,尤其是古玩收藏,藝術(shù)品收藏,它是一種特行,你出了這個門,想再進這個門都不行了。最常出現(xiàn)的(打眼)是什么啊,字畫。因為過去確實有,家具還好點,打一樘家具他費勁兒,字畫,你像過去,咱們實話實說,很多我們的繪畫大師,過去都是畫假畫的。一宿之間,完全可以把這個畫給你畫出來,三天之內(nèi)給你做舊了,五天再拿回來,你怎么說這畫是真的還是假的?因為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所以在這個行當(dāng)里面就有這么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我說這個“文”是“法律”,就是“貨到地頭死”。
石:剛才那個案例,雖然都是老人,我都無比同情,但是這有一個問題,是不是在形成這個購買的過程中,是雙方真實的意愿。您看那個賣的,人家也是祖上的,人家感覺它是真貨,那邊的那人(韓先生)呢?不是說你喜歡,而是想弄筆銀子,然而“投資有風(fēng)險,入市需謹慎”啊!是你自己看走眼了。
白:我們行里常說一句話,叫“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人點首就來”,什么意思呢?不要聽講故事。我就見過這樣的人,為了說明自己家里顯赫、這東西是怎么真,他都敢說他祖上是太監(jiān),都忘了這個香火傳承的問題了。
主持人:如果要是一個人,他就講故事,并且后來事實證明他這個故事是為了讓人買貨編的,這算詐騙嗎?
白、石:有一定的嫌疑。
石:形成的合同可能就是非真實意愿的合同。
主持人:他的這種故事有可能涉及到法律上的行為就叫虛構(gòu)事實。
白:但是那個故事基本事實可能是真的,有可能人家就是大戶人家。記得我當(dāng)時“打眼”的時候,有一個特別落魄的人,他跟我講得非常清楚,他說我們家過去是晉商,在北京、在菜市口開金店的,我查了,從字號到他說得都對,但是他給我的東西確實不對。這就不好說了,我們要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就是廣大收藏愛好者,您到了一個不管什么樣的環(huán)境,只要這個故事您覺得您要入門了,要聽進去了,趕緊跑,趕緊走,扭頭就走,千萬不要聽故事!
(責(zé)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