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屬烏龍茶類,產于素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的福建武夷山。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谷。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筑石岸,構筑“盆栽式”茶園,俗稱“石座作法”?!皫r巖有茶,非巖不荼”,巖茶因此得名。故有“武夷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之奇而奇”的美譽。
武夷巖茶品種繁多。按產地不同分有:正巖茶、半巖茶、洲茶。正巖茶指武夷巖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香高味醇,巖韻特顯。半巖茶指武夷巖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巖韻略遜于正巖茶。洲茶泛指崇溪、九曲溪、黃柏溪溪邊靠武夷山所產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籌。武夷茶區。從原始的有性群體,經過反復選擇,選育出了優秀單株。依據品質、形狀、地點等,命名“花名”,在各種“花名”中再評出名叢。武夷巖茶習慣上分為奇種、單叢奇種、名叢奇種、名種四種。奇種是正巖所產的菜茶,品質在一般標準之上。奇種又分單叢奇種和名叢奇種。單叢奇種是選菜茶中的上品采制,品質在奇種之上,均冠以各種花名,如不見天、醉海棠、夜來香等。名叢奇種是奇種中的最上品,其中最為著名的四大名叢是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名種系采自半巖茶和洲茶的普通菜茶,僅具巖茶的一般標準。
武夷巖茶條索壯結、勻整,色澤青褐潤亮呈“寶光”。葉面呈蛀皮狀沙粒白點,俗稱“蛤蟆背”。香氣馥郁,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銳則濃長,清則幽遠”:滋味濃醇清恬,生津回甘,雖濃飲而不見苦澀。泡湯后葉底“綠葉紅鑲邊”,呈三分紅七分綠。
四大名叢之一的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的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寺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
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制一盒進貢皇上。
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噬洗笙?,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