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朱志芬,是在參觀她的“劍石樓”工作室之后,室內布置很有自己的風格,墻壁上是民族特色布藝和極富情趣的大幅十字繡,臺上臺下或是極不經意的角落,擺放著供奉神靈的菠蘿和鮮花,還有鮮活碧綠的文竹和寫意的盆栽…-邊看邊思的我,好奇如斯,愛慕如斯,多想見見這屋的女主人,想必定是一位婀娜娉婷、與人和善的纖纖佳人。
佛家最愛講求際遇之“緣”,因緣而聚、而和,今與朱志芬照面,也算是一種緣分吧。后來在與她交談時,我老是走神,我的目光總是情不自禁地悄悄在她身上打量那種溫婉如玉的古典美。這同時也讓我不得不開始揣測她欲將帶給我們欣賞的作品該是何等的誘人。有趣的是,我同事與我也有同感:與朱志芬閑聊,只想靜靜地端坐一旁品嘗香茗,完全任由她一人表演,任由滿屋幽香飄溢。
我們聊的主題天南地北,朱志芬的言談更是天馬行空,尤其談到她所設計制作的《梵音壺》時,善于言談的她更是滔滔不絕。我的同事說:聆聽朱志芬說話的聲音,完全是一種享受,尤其聽她聊壺,有若梵音般令人陶醉。我可能資質愚鈍,沒有完全享受到同事在朱志芬那兒聽來的享受。但我在細品《梵音壺》作品時,愈發感覺壺在與我暢懷對話。
首先,傳統《西施壺》造型是最能代表女性美感的典范,而朱志芬能以此壺之造型來完成自己的《梵音壺》之創意,足見主題之高明。
其次,在局部處理上,她將《西施壺》原本圓潤之壺紐一改為型似水滴,又似舍利子壺鈕,這足以彰顯她的智慧以及她和善之性格。
再次。她將原本秀麗之壺嘴改的堅硬、挺拔,而與壺紐、壺身形成剛柔對比,這一下子就打破了壺的整體完全陰柔之格局,讓其主題因虛實相濟而完整,而鮮活。
最為驚絕的是。她在壺身上依附原《西施壺》壺身飽滿之線韻,以螺旋錦紋之樣式,將壺若“梵音”般的音符點綴得淋漓盡致。
手捧此壺,壺在掌中不大不小,倘若泡上半壺武夷巖茶,沸水在壺里那滾滾的聲音,茶葉在沸水里那吱吱的聲音,加上壺嘴里香茗飄悠而出的聲音和品茗時浮浮的聲音,這和弦之聲淡淡而出,真若“梵音”拼出,裊繞耳畔。
聊訪回來后,同事在QQ上打了一行字:“在江南春天一個愜意的午后,偶遇佳人朱志芬,有如上天安排,令人欣然!”我跟帖一句:“誠者如斯”!
壺人簡介
朱志芬,工藝美術師,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紫砂行業協會、陶瓷行業協會會員、1991年從事紫砂工藝,1992年考入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拜江蘇工藝美術名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倪順生為師,恩師言傳身教,傳統制作工藝日趨成熟后又在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設計專業深造,2004年首屆江蘇工藝美術中專班畢業2008年應邀參加在江蘇省美術館愛濤藝術中心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大師論壇、從藝近20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中國紫砂優秀青年陶藝家”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