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讓我更有成就感。”王宗南坦言,成就感正是其追求的價值之一。
他今年50出頭,卻依然斗志昂揚;他外表威嚴冷峻、波瀾不驚,身著一襲深色西裝,戴著寬大黑框眼鏡,總是來去匆匆,留下疾行的背影。他就是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王宗南,曾擔任上海市黃浦區商委主任、黃浦區副區長。
三次“操刀”上海大型國企集團的整合
在執掌光明食品集團之前,他曾經擔任上海百聯集團的總裁,完成了這家中國最大商貿流通集團的整合。更早一些,他主導了友誼集團的整合。
王宗南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他從事企業經營管理10多年來,大多數時間在搞重組:從1997年友誼集團的合并,到2003年百聯集團成立,再到現在的光明食品集團的整合。他是一位資深的“主刀醫生”,先后三次“操刀”上海大型國企集團的整合。
2003年4月,上海四大國資商業集團:上海一百、華聯集團、友誼集團、物資集團組建成中國最大的商貿流通集團上海百聯集團,王宗南任總裁。同年6月,在其操刀下,聯華超市成功登陸港交所。
2006年8月,光明食品集團由農工商集團、煙糖集團、益民食品集團三家公司合并而成,王宗南任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為了這次整合,他的腦海不停地醞釀和思考,一家大型食品集團的輪廓逐漸清晰:總資產522億元,2008年規模銷售收入700億元;5+1核心業務,分別是乳業、糖業、酒業、批發分銷業、連鎖商貿業以及現代農業,打通了食品業上、中、下游;下轄4家上市公司,光明乳業專攻乳業,金楓酒業聚焦酒業,上海梅林從事罐頭及肉制品產業,海博股份從事出租汽車物流業務。
這位國企航母舵手,對于光明食品集團未來如何布局謀篇?王宗南明確表示,集團給自身賦予了較高的定位,要將自身打造成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綜合性食品集團。
“雖然都是大型國企,但它們并不一樣。比如,百聯集團的業務相對專業,而光明集團的產業門類較多,產業鏈更長,更具挑戰性。”王宗南說,由于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占有發展的優勢,但國際上也有很多國有企業經營得很好,比如說新加坡淡馬錫。當然,也有做得不好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公司治理結構。只要能將企業的內部矛盾和弊端解決好,無論在什么機制下,都是能做好企業的。
“臨危受命”1年扭虧為盈
在此前,王宗南曾任黃浦區商委主任、黃浦區副區長,早就展露了其卓越的商業才能。當他任黃浦區副區長時,就曾有過把區屬副食品公司做成一個連鎖超市的想法。“但是限于區屬副食品公司的實力不夠,沒有做成。”
“1995年,我主動向上級提出到上海內外聯綜合商社工作。次年初,我兼任其下屬子公司聯華超市的董事長。當時的聯華超市是一個比較小的企業,但是我去了以后感到,聯華超市是這個集團最有生命力、最有成長空間的一個企業。”王宗南如是說。
的確,任職聯華超市的經歷為王宗南提供了實現理想的沃土。1995年,王宗南僅用1年時間就把聯華超市前5年的虧損全部填平,并實現盈利。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1999年,聯華超市取代上海第一百貨,躍居中國零售業銷售第一名,并從1997年起,連續9年成為中國連鎖業經營規模第一的超市企業。善于資本運作的王宗南自然成為國企航母的掌舵者。
為官多年的王宗南,有著比普通商人更多的憂患意識,也更能領會此次商業整合的深刻背景,從而更專注于行動。2003年6月,在他的“操刀”下,聯華超市成功登陸港交所,完成了歷史性的轉型,華麗轉身。3年之后,經政府的“撮合”,上海益民食品集團、煙糖集團、農工商集團及錦江國際集團用相關資產聯合組建了光明食品集團,又一艘國企航母橫空出世。王宗南再度受命掌舵。
光明收購澳大利亞的瑪納森
在同事和下屬們眼中,王宗南是一個善于表達、而又非常低調的人,威嚴、仔細是他一貫的處事風格,他既有儒家和佛學崇尚的平和心態,也擁有豐富的謀略,是一位“進攻型”的企業家。在完成國有企業整合戰略計劃之后,用時髦的話來說,王宗南“hold”不住了!他開始把目標轉移到更加開闊的海外并購市場。
今年的9月18日,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將收購以Ryvita薄脆餅干和保衛爾牛肉醬出名的澳大利亞瑪納森食品公司(ManassenFoods)75%的股權。根據澳大利亞當地的中文報紙《澳洲新報》的報道: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宗南在悉尼、與瑪納森食品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5.3億澳元的企業價值收購瑪納森食品的75%股權,這是光明在澳大利亞的首次投資,日后更將會對糖業及乳品業等方面,考慮其他并購計劃。這也是中國食品公司少有海外的擴張行動。
王宗南說,“光明食品將與澳大利亞的種植者、供應商、客戶以及當地的管理團隊積極合作。收購瑪納森股權是光明集團努力向海外擴展的重要一步。公司在今后5年將建立起占總業務30%的海外業務。”一些業內人士也比較看好光明集團的發展前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尤其食品行業,光明食品集團作為國有控股的企業在歷經波折后終于走出去,開辟了一條海外擴張的新路。
但是老字號國企走向海外、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業內人士仍存有一絲擔憂。
“中國老字號企業要走向海外,首先要注意本土化。本土化可以讓一個企業比較快也比較容易成功。”王宗南曾向記者舉例說,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中,家樂福就非常成功,它是在中國做得最成功的零售企業之一,人們一向認為法國人浪漫,其實他們也很靈活。如果他們把家樂福在法國的模式照搬到中國,那肯定不行。正因為他們靈活地適應了中國本土的模式,就做得非常成功。
王宗南進一步分析,同樣的道理,中國的企業和產品要走向海外,也要適應當地人的特色,包括本土文化、風土人情、飲食口味、企業管理、勞動法規等一系列,都要本土化。在品牌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方面,要在當地進行推廣和滲透,要得到當地社會和消費者的認同,這也是一個企業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進而可以打造出全球的影響力。
對手往往是成就自己的人
商場上的王宗南經常會主動“出擊”,尋找合適的“獵物”,這會讓別人感覺他很強勢,難以相處,其實不然。中國有句古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是普通人,王宗南甚至連防人之心都沒有。相反,對于很明顯的敵人,王宗南的態度是很堅決的,一定要與他搏斗,要打敗他消滅他,這是兩種不同的表現,非常鮮明。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與人為善,佛家講善,同時也是平等的,領導與員工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今天你是領導,只不過是你的職務賦予了你領導的權力。所以我認為要多想別人的優點,不要算計別人,也不要傷害別人,把每個人都往好里想。這是佛、道、儒學給我的最大感悟。”這是王宗南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對于下屬,王宗南總是嚴格要求,會發火但不會罵人。“我有時很嚴厲,也會發火,但我發火的時候從來不罵人,也從來沒有罵過人。”王宗南說,對自己,對下屬都比較嚴格,這種嚴格體現出來就是不遷就現狀,不妥協于現狀,而是根據標準,嚴格地要求下屬。
王宗南嚴苛的個性與他的成長環境不無關系。他出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在那個時候,佛、道、儒學在中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王宗南非常認同佛、道、儒學當中合理的優秀文化精髓,它們是世界文化中的寶貴遺產,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準則。“從儒學上講,有些人認為我是個儒商,是不是很恰當,我這里不做定論,但是儒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哪怕是從現在來評價,在整個東方,整個文化知識體系中,儒學都是最有價值的東西。”王宗南說,儒學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倫理之道,也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促進入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和諧社會,這是儒學最大的價值所在。
但在商場就不同了,商場面臨的是你死我活的局面,競爭對手不會心慈手軟。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儒學思想就非常有幫助,儒商一方面要敢于迎接挑戰與競爭,并參與競爭;另一方面,要多尋找戰略合作伙伴。如果能將競爭對手變成戰略合作伙伴,那么對于自己來說,就是就將不利的競爭變成了有利于自己的合作。不論過去王宗南在百聯,還是在光明,他都特別注重尋找競爭對手,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比如他們會向中糧學習,學習他們的市場營銷和內部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要善于向對手學習,對手往往是成就自己的人。光明“操盤手”王宗南
“商業讓我更有成就感。”王宗南坦言,成就感正是其追求的價值之一。
他今年50出頭,卻依然斗志昂揚;他外表威嚴冷峻、波瀾不驚,身著一襲深色西裝,戴著寬大黑框眼鏡,總是來去匆匆,留下疾行的背影。他就是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王宗南,曾擔任上海市黃浦區商委主任、黃浦區副區長。
三次“操刀”上海大型國企集團的整合
在執掌光明食品集團之前,他曾經擔任上海百聯集團的總裁,完成了這家中國最大商貿流通集團的整合。更早一些,他主導了友誼集團的整合。
王宗南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他從事企業經營管理10多年來,大多數時間在搞重組:從1997年友誼集團的合并,到2003年百聯集團成立,再到現在的光明食品集團的整合。他是一位資深的“主刀醫生”,先后三次“操刀”上海大型國企集團的整合。
2003年4月,上海四大國資商業集團:上海一百、華聯集團、友誼集團、物資集團組建成中國最大的商貿流通集團上海百聯集團,王宗南任總裁。同年6月,在其操刀下,聯華超市成功登陸港交所。
2006年8月,光明食品集團由農工商集團、煙糖集團、益民食品集團三家公司合并而成,王宗南任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為了這次整合,他的腦海不停地醞釀和思考,一家大型食品集團的輪廓逐漸清晰:總資產522億元,2008年規模銷售收入700億元;5+1核心業務,分別是乳業、糖業、酒業、批發分銷業、連鎖商貿業以及現代農業,打通了食品業上、中、下游;下轄4家上市公司,光明乳業專攻乳業,金楓酒業聚焦酒業,上海梅林從事罐頭及肉制品產業,海博股份從事出租汽車物流業務。
這位國企航母舵手,對于光明食品集團未來如何布局謀篇?王宗南明確表示,集團給自身賦予了較高的定位,要將自身打造成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綜合性食品集團。
“雖然都是大型國企,但它們并不一樣。比如,百聯集團的業務相對專業,而光明集團的產業門類較多,產業鏈更長,更具挑戰性。”王宗南說,由于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占有發展的優勢,但國際上也有很多國有企業經營得很好,比如說新加坡淡馬錫。當然,也有做得不好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公司治理結構。只要能將企業的內部矛盾和弊端解決好,無論在什么機制下,都是能做好企業的。
“臨危受命”1年扭虧為盈
在此前,王宗南曾任黃浦區商委主任、黃浦區副區長,早就展露了其卓越的商業才能。當他任黃浦區副區長時,就曾有過把區屬副食品公司做成一個連鎖超市的想法。“但是限于區屬副食品公司的實力不夠,沒有做成。”
“1995年,我主動向上級提出到上海內外聯綜合商社工作。次年初,我兼任其下屬子公司聯華超市的董事長。當時的聯華超市是一個比較小的企業,但是我去了以后感到,聯華超市是這個集團最有生命力、最有成長空間的一個企業。”王宗南如是說。
的確,任職聯華超市的經歷為王宗南提供了實現理想的沃土。1995年,王宗南僅用1年時間就把聯華超市前5年的虧損全部填平,并實現盈利。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1999年,聯華超市取代上海第一百貨,躍居中國零售業銷售第一名,并從1997年起,連續9年成為中國連鎖業經營規模第一的超市企業。善于資本運作的王宗南自然成為國企航母的掌舵者。
為官多年的王宗南,有著比普通商人更多的憂患意識,也更能領會此次商業整合的深刻背景,從而更專注于行動。2003年6月,在他的“操刀”下,聯華超市成功登陸港交所,完成了歷史性的轉型,華麗轉身。3年之后,經政府的“撮合”,上海益民食品集團、煙糖集團、農工商集團及錦江國際集團用相關資產聯合組建了光明食品集團,又一艘國企航母橫空出世。王宗南再度受命掌舵。
光明收購澳大利亞的瑪納森
在同事和下屬們眼中,王宗南是一個善于表達、而又非常低調的人,威嚴、仔細是他一貫的處事風格,他既有儒家和佛學崇尚的平和心態,也擁有豐富的謀略,是一位“進攻型”的企業家。在完成國有企業整合戰略計劃之后,用時髦的話來說,王宗南“hold”不住了!他開始把目標轉移到更加開闊的海外并購市場。
今年的9月18日,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將收購以Ryvita薄脆餅干和保衛爾牛肉醬出名的澳大利亞瑪納森食品公司(ManassenFoods)75%的股權。根據澳大利亞當地的中文報紙《澳洲新報》的報道: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宗南在悉尼、與瑪納森食品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5.3億澳元的企業價值收購瑪納森食品的75%股權,這是光明在澳大利亞的首次投資,日后更將會對糖業及乳品業等方面,考慮其他并購計劃。這也是中國食品公司少有海外的擴張行動。
王宗南說,“光明食品將與澳大利亞的種植者、供應商、客戶以及當地的管理團隊積極合作。收購瑪納森股權是光明集團努力向海外擴展的重要一步。公司在今后5年將建立起占總業務30%的海外業務。”一些業內人士也比較看好光明集團的發展前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尤其食品行業,光明食品集團作為國有控股的企業在歷經波折后終于走出去,開辟了一條海外擴張的新路。
但是老字號國企走向海外、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業內人士仍存有一絲擔憂。
“中國老字號企業要走向海外,首先要注意本土化。本土化可以讓一個企業比較快也比較容易成功。”王宗南曾向記者舉例說,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中,家樂福就非常成功,它是在中國做得最成功的零售企業之一,人們一向認為法國人浪漫,其實他們也很靈活。如果他們把家樂福在法國的模式照搬到中國,那肯定不行。正因為他們靈活地適應了中國本土的模式,就做得非常成功。
王宗南進一步分析,同樣的道理,中國的企業和產品要走向海外,也要適應當地人的特色,包括本土文化、風土人情、飲食口味、企業管理、勞動法規等一系列,都要本土化。在品牌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方面,要在當地進行推廣和滲透,要得到當地社會和消費者的認同,這也是一個企業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進而可以打造出全球的影響力。
對手往往是成就自己的人
商場上的王宗南經常會主動“出擊”,尋找合適的“獵物”,這會讓別人感覺他很強勢,難以相處,其實不然。中國有句古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是普通人,王宗南甚至連防人之心都沒有。相反,對于很明顯的敵人,王宗南的態度是很堅決的,一定要與他搏斗,要打敗他消滅他,這是兩種不同的表現,非常鮮明。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與人為善,佛家講善,同時也是平等的,領導與員工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今天你是領導,只不過是你的職務賦予了你領導的權力。所以我認為要多想別人的優點,不要算計別人,也不要傷害別人,把每個人都往好里想。這是佛、道、儒學給我的最大感悟。”這是王宗南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對于下屬,王宗南總是嚴格要求,會發火但不會罵人。“我有時很嚴厲,也會發火,但我發火的時候從來不罵人,也從來沒有罵過人。”王宗南說,對自己,對下屬都比較嚴格,這種嚴格體現出來就是不遷就現狀,不妥協于現狀,而是根據標準,嚴格地要求下屬。
王宗南嚴苛的個性與他的成長環境不無關系。他出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在那個時候,佛、道、儒學在中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王宗南非常認同佛、道、儒學當中合理的優秀文化精髓,它們是世界文化中的寶貴遺產,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準則。“從儒學上講,有些人認為我是個儒商,是不是很恰當,我這里不做定論,但是儒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哪怕是從現在來評價,在整個東方,整個文化知識體系中,儒學都是最有價值的東西。”王宗南說,儒學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倫理之道,也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促進入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和諧社會,這是儒學最大的價值所在。
但在商場就不同了,商場面臨的是你死我活的局面,競爭對手不會心慈手軟。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儒學思想就非常有幫助,儒商一方面要敢于迎接挑戰與競爭,并參與競爭;另一方面,要多尋找戰略合作伙伴。如果能將競爭對手變成戰略合作伙伴,那么對于自己來說,就是就將不利的競爭變成了有利于自己的合作。不論過去王宗南在百聯,還是在光明,他都特別注重尋找競爭對手,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比如他們會向中糧學習,學習他們的市場營銷和內部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要善于向對手學習,對手往往是成就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