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陽光私募基金表現分化嚴重
上半年陽光私募基金表現分化嚴重。一些私募公司不單在股市的風格轉換中守穩了自己的陣地,更是繼續擴大了自己的規模,但也有一些私募公司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黯然離場。
新發154只,12只清盤
晨星數據顯示,截止到六月底,市場上尚在運行的陽光私募總數已達879只。雖然今年以來私募的整體業績表現不佳,但是上半年的新發產品依然有154只,發展速度依舊可觀。發行產品數量最多的私募投顧包括尚雅投資、淡水泉、匯利資產、朱雀投資、呈瑞投資以及去年的全年冠軍世通資產等公司。
從各月的具體數據來看,1月成立的陽光私募數量最多,達43只,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去年私募整體良好業績的刺激。而隨后幾個月由于受市場相對低迷以及私募業績不佳的影響,新發基金數有所下降。
我們預計業績低迷的因素會在下半年繼續發酵,影響下半年的新發基金情況,不過由于今年以來第三方銷售開始各自發力,全年的新發基金數仍有可能創新高。
但在另一方面,上半年的基金清盤數也較往年有所增加,達到了12只。主要的原因有凈值觸及清盤線的強制清盤、產品遭遇了客戶的大額贖回,或是信托產品到期后不再續期。
管理規模(AUM)突破1200億
隨著新發基金數的增多,陽光私募的資產管理規模也在不斷擴大。7月初,晨星又對市場上有非結構化產品的298家私募做了調查,收到了102家公司的有效回復,其中包括目前國內所有規模較大的一線私募公司,共覆蓋了尚在運行的產品487只,占目前市面上陽光私募產品總數的55.4%。這102家管理的487只陽光私募類產品達747億元人民幣,平均AUM為1.5億元,較去年年底有所下降。
保守估計,目前市場上所有陽光私募類產品總規模已經突破1200億元,在1200億-1500億元之間,加上其它類型的一些產品,這些私募公司管理的總資產規模應該在1500億-1800億元之間,繼續穩步增長。
雖然在私募基金的數量上,上海、深圳、北京的私募三分天下的局面依舊持續,不過從資產管理規模上來看,上海憑借其特殊的軟硬件優勢已經超越了北京和深圳,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私募大本營。目前第一梯隊的幾家私募均為上海公司,而第二梯隊中上海的私募也占了近一半,發展迅猛。
信托制仍是主流
合伙制私募絕對是2011年的一個熱門話題,雖然目前浮出水面的合伙制私募并不多,但不少私募公司都已經進行了相關的儲備,如利用天津的優惠政策成立合伙制的投資公司。此外,我們也在上期的報告中指出不少產品采用了“有限合伙+信托”的模式,來滿足各方的需求,既滿足投資者的信任,又減輕了單一公司制的稅務問題,也為將來的對策機制做好了準備。
當然,由于投資者對信托模式的信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信托制仍會是主流模式。今年上半年發行產品數量最多的信托公司分別為興業信托(原聯華信托)、平安信托、華寶信托、中信信托,各發行了20余只產品。旗下陽光私募產品的總量上,華潤深國投和排在第二的中融國際已經差別不大,分別占據了市場17%和16%的市場份額。
6月以及半年度表現
目前,晨星的陽光私募數據庫中已有879只仍在運營的陽光私募產品,其中具有統計意義的私募產品達804只。陽光私募數量上依然在不斷增加,不過新發產品在5、6月有放緩的趨勢。
市場在6月下旬出現了小幅的反彈,私募基金也終于結束了三個月的連跌勢頭,獲得了一定的收益。在當月納入統計的804只私募基金中,6月的平均回報率為1.00%(上月同期為3.95%)。不過,由于倉位較低的緣故,私募基金較市場以及晨星股票型對沖基金指數的表現稍差,僅有290只產品戰勝了同期滬深300指數,占比36.1%;而優于晨星股票型基金指數的私募產品也只有26.9%。
不過,回顧今年以來的整體表現,私募基金損失相當慘重。MCRI指數從年初至今下跌了9.38%,主要是由于去年受追捧的中小盤下跌較大,而私募基金未能及時地應對風格轉換。
倉位分析
截止到6月底,構成MCRI指數的成分基金仍為139只。而隨著市場的反彈,私募基金也迅速對倉位做出了調整。至6月末,MCRI成分基金的整體倉位已經提升至60.41%,其中倉位在八成以上的基金也從33%增加到了36%。此外,華潤信托提供的數據還顯示這些MCRI成分基金在6月大幅增持了食品飲料行業,社會服務和機械設備儀表業,小幅減持了紡織服裝皮毛、批發零售和水電煤氣等行業。目前私募基金重倉的前五大行業為:機械設備儀表、金融保險、食品飲料、房地產和社會服務業,行業集中度在62%左右。
絕對收益統計
6月市場取得正收益的私募產品數量有所回升,有568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占比70.6%,當月回報的中位數為0.90%。
但若把統計區間擴大到整個上半年,則取得正收益的基金就僅剩下144只,占比僅為21.5%,絕大多數產品的凈值分布在-10%至0%的區間。取得較好收益的基金不多,僅有20只產品的收益>8%。表現最好的是去年新成立的呈瑞投資旗下的興業信托·呈瑞1期。雖然呈瑞投資是一家新成立的私募公司,但其基金經理芮出身公募,因此,在公司治理以及投研團隊的建設上均比較完善。
此外,跌幅超過20%的基金也有50只,如新價值、從容旗下的不少基金,在今年上半年均受到了較大的損失。下跌最甚的時策投資旗下深國投·時策1期甚至下跌了近四成,投資者損失慘重。這些相對激進的基金顯然需要在下行風險的控制上再下功夫。■
作者為Morningstar 晨星(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