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首先要在生活中處處小心,防止生命受到傷害。三國時的養生大師嵇康曾云:“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意思是養生道理說來簡單,卻往往被人忽略,從而造成了生命的一次又一次傷害,因此告誡我們養生要處處留心著意。南宋詩人陸游壽至85歲,他的座右銘中有幾句話就道出養生須處處留心的道理:“吾身本無患,衛養在得宜。一毫不加謹,百疾所由滋。……深居不妄動,一動當百思。每食視本草,此意未可嗤。”詩中提到,只要衛養得宜,事事、時時謹慎,就可以不患病。而詩人自己連吃什么這樣的平常事,也不敢掉以輕心,必事前翻閱有關的醫藥書籍,不怕別人嗤笑。在另一首《養生》詩中,陸游寫道:“起居飲食間,恐懼自貴珍。一念少放逸,禍敗生逡巡。”日常生活中,處處小心謹慎,才能避免患及禍至;倘若“一念少放逸”,稍微放縱自己,行為有悖養生原則,就會“折壽而不彰”。詩人處處留心,處處謹慎,時時不忘養生,也難怪能壽至85歲,其養生經驗迄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留心,更在于“自省”,長期堅持。養生,是一種自覺的活動,他人不可替代,因此要求我們時時處處自我鞭策。這方面可以學學儒家的“自省”法,《論語》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檢點自己的行為,逐漸提高自身修養。養生也要處處自省,留心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是否符合養生要求。不斷修正和完善養生規劃的同時,尚應時常警醒。清代乾隆皇帝曾把他的長壽秘訣歸納“十常四勿”,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施,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這些都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偶一為之,雖對促進健康的作用有限,但如能處處留心,長期堅持,則收效顯著。乾隆皇帝正是由于能夠堅持這些合理的養生方法,所以直到暮年,仍身康體健,享壽89歲。
留心,還在于特定時刻轉移觀念,給腦筋一個“急轉彎”。清代養生大師曹廷棟曾在《老老恒言#8226;省心》中提醒:“老年人雖事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這里雖然說的是老年人,其實對每個人來說,生活中“一轉念間”正是養生留心之處,也是養生的關鍵點和轉折點,而是否進行思想轉移的準繩就是“思事與身孰重”,也就是一切以生命健康為標準。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俗話亦講“留心處處有學問”,養生何妨如此。養生學問無處不在,只要加以留心,恪遵養生之道,就能實現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誠可謂“留心處處可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