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開創了茶的一個黃金時期,茶開始有字,茶開始銷邊,茶開始征稅,茶從宮廷普及到了市井,從此便和柴米油鹽并列。”
中國茶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就是唐朝,那時候的茶是團茶或餅茶,鮮葉一旦被采摘下來,就通過蒸、搗(就是把蒸好的茶葉放進石臼里舂,使葉片破碎),然后到入模具加工壓制成餅狀,再進行烘干,有的還會涂上蠟衣封存起來。唐僖宗時代開始給茶餅加上花紋裝飾,在壓餅的模子里雕刻上龍鳳圖案,出來的茶餅上就會有龍鳳的淺浮雕,非常漂亮,稱為龍團鳳餅。
可惜漫長的文化演變讓唐代的茶葉工藝失傳了,在現代的茶葉中,僅有普洱茶還保留了大唐茶葉的某些特征,主要是因為云南地處大山,交通非常閉塞,文化的傳導和輸出緩慢,因此保留下了很多古代文化符號和原始狀態。
唐人是煎茶,先取一塊茶餅在炭火上烤,烤至酥脆以后,用碾子碾成細末,碾完要過籮,然后放在銀鍋里煮,水要煮三沸,煮好后盛到碗里。有的還要加上甜蔥、生姜、橘皮、丁香、薄荷、鹽等調料,有點像現在的玉米面粥,連湯帶水一起干掉。如果要用一個字來說唐代的茶,那應該是“粥”。唐人不會說喝茶,講的是吃茶,并一直保留至今。至今你到杭州的龍井山游玩時,爬山累了,茶園的小妹一定勸你,大叔,泡杯茶吃吃?
唐代的煎茶雖然普及,但茶藝之復雜繁瑣遠遠超過現在的現磨咖啡,想吃一碗香濃的茶,也不是普通老百姓在家里可以弄的,所以出現了大量的專業茶舍,再加上有過一段時間的禁酒令,很多酒館也改成了茶舍,茶舍變成了人們聽曲、約會、尋人、談生意、聊八卦等等最好的地方。
唐代民富國強,國人的心胸寬容大度,讓今人都不及,比如唐玄奘晚年要收徒弟,當時遲遲沒有選到接班人,皇帝急了,玄奘也急得滿大街亂轉,有一次終于在街邊的茶舍里發現一個年青人,正在吃茶,舉止瀟灑,氣宇軒昂,玄奘一看心里想,就選他了。一打聽,原來他是當朝開國公尉遲宗的公子,尉遲宗見一代大師如此青睞兒子,心中頗為得意,答應了玄奘的要求,但這位公子哥卻死活不干,哭暈了好幾次,你說我堂堂高干子弟能出家嗎?但父命難違,再加上玄奘說——只要你給我當徒弟,什么條件都同意。最終,這哥們還是出家了,帶著一車酒,一車肉,一車美女住進了大慈恩寺,人稱三車和尚,后來的一代高僧窺基大師就是他。
這種開明的態度讓后人自嘆弗如,各種文化在這個時期融入了大唐,茶道也是如此。陜西法門寺曾出土一套完整的皇家茶具,以金銀器為主構成,主要有銀風爐、銀鎏金籠子、銀鎏金龜盒、銀鎏金鹽臺、銀鎏金結條籠子各1個,銀鎏碾子、茶籮、茶壇、茶調達子、茶匙以及秘色瓷的茶碗等等,甚至還有從遙遠的西方、波斯淘來的玻璃茶盞、茶托、茶碟……中西合璧,精美之極,如此繁雜的行頭連現在的專家也弄不明白具體用處。一直自封為茶道鼻祖的日本人,看了法門寺的文物也不得不承認——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
唐代開創了茶的一個黃金時期,茶開始有字(從荼變成茶字),茶開始銷邊,茶開始征稅,茶從宮廷普及到了市井,從此便和柴米油鹽并列。有一個名叫陸羽的出家人終生癡迷于茶道,寫出世界上第一部茶的專著——《茶經》,特別總結了唐代的茶和茶藝。現在有些人一說到茶藝,就老愛拿《茶經》說事,其實它跟我們現代的茶和茶藝已經毫無關系了。所幸茶的文化、神韻依然如故,當我們苦惱時,煩悶時,壓力大時,也要有當年大唐人的胸襟,對自己說一句——走,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