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
9月6日,印度移動電話運營商巴蒂電信公司的老板蘇尼爾·米塔爾情緒失控,這可能是2011年印度商界最重大的事件。印度的電信業享譽全球,皆因其應用創新的經營手法大幅削減服務價格,甚至讓最貧窮的人都能用得起手機。但米塔爾先生說,公司為給農村用戶提供服務花了許多額外費用,而這些用戶的手機使用率卻很低,這兩點都已令這盤生意無利可圖。
印度公司十分注重其為處于“金字塔底部”的貧苦大眾服務的能力。除了廉價手機,其他廣為人知的例子包括1盧比的小包袋裝洗發水。這種手段雖然反映了印度人天生的商業本能,但通過表明印度的資本主義并非只為中產階級帶來利益,這種手段也能為意識形態服務。對印度的老板而言,夸大自己生產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產品的能力是個上策。
然而,這樣做他們的公司是否有利可圖就不太清楚了。手機行業并非唯一一個成本節約正在逼近極限的領域。塔塔公司售價為3000美元的Nano汽車,到目前為止都無法盈利。有人將此歸咎于塔塔公司的營銷策略,但是其他汽車制造商說,若不降低產品質量他們就無法賣這么低的價錢,而且顧客都是很謹慎的。在過去的5年里,航空、保險、消費金融、衛星電視幾個領域的公司都通過降低價格奠定客戶基礎,但它們削減的成本都無法彌補損失,所以唯有降低服務質量。
亞洲發展銀行稱,如今印度17%的人口掌握了全國一半的消費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壯大、迅速致富的城市中產階級將成為相對而言更為重要的利潤來源。公司有可能在這個客戶群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一家大型消費品公司的老板私下里表示,他正在令自己的產品更適合中產階級。
這并不是說賣給窮人東西和找尋削價方法以吸引窮人無關緊要。相反,從道德立場上說,這一點很重要。(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