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時7個多月的利比亞軍事行動,多國部隊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場以空襲為主、強弱對比懸殊的非對稱作戰。
2011年3月19日~10月31日,法、英、美等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落實聯合國決議為名,對利比亞進行了7個多月的持續空襲,實現了支援利比亞反政府武裝推翻卡扎菲政權的目標。由于特定的政治目標和特殊的地理環境,這次軍事行動在作戰方式和武器裝備運用上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軍事行動主要進程
這場軍事行動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由法、英、美等18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共投入各型飛機約430架、艦艇38艘;出動飛機約2.6萬架次,打擊近6000個目標。卡扎菲政府由于擔心軍隊過于強大影響其政權穩定,除少數親信部隊外,大部分部隊不受重視,加之受多年武器禁運影響,裝備陳舊老化,維修備件匱乏,戰斗力有限。整個軍事行動呈現“一邊倒”,利比亞政府軍完全處于被動挨打局面。
軍事行動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3月19日~31日)
美國主導軍事行動,奪取戰場制空權。美軍利用“戰斧”巡航導彈和遠程轟炸機,摧毀利比亞政府軍的防空體系和指揮控制系統,建立禁飛區,遏制了政府軍對反政府武裝的進攻,確保了對制空權的控制。法國主要在利比亞東部的班加西附近打擊政府軍地面部隊及其裝甲車輛,使利比亞政府軍無力向班加西挺進,支援反政府武裝力量。英國與加拿大主要任務是與美軍協同作戰,打擊利比亞沿海地區的防空導彈系統和地面部隊。
第二階段(3月31日~8月29日)
北約接管指揮權,法英承擔主要空襲任務。美軍移交軍事指揮權,并退出打擊任務,主要執行壓制政府軍防空系統的任務以及空中加油、情報監視、電子戰以及提供彈藥等支援保障任務。法英開始承擔主要作戰任務,法英等北約國家一方面增派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戰斗機以及武裝型無人機,加大空襲力度,還派出武裝直升機參戰,對政府軍地面目標進行直接打擊;另一方面,北約國家還向反政府武裝提供武器裝備,協助進行人員訓練,使反政府武裝戰斗力不斷提高,逐漸扭轉被動局面,最終攻陷首都的黎波里。
第三階段(8月29日~10月31日)
反政府武裝大舉進攻,最終控制利比亞全境。在北約持續空中支援下,反政府武裝陸續攻占卡扎菲控制的南部城市,最后在蘇爾特和拜尼沃利德展開近一個月的城市攻堅戰,圍剿卡扎菲的殘余勢力。10月23日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宣布“全國解放”,10月31日北約宣布軍事行動結束。
軍事行動主要特點
利比亞軍事行動雖然仍是一場以空襲為主體、軍事強國對弱國的非對稱作戰,但也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美國與北約盟國臺前幕后角色互換,嘗試軍事干預新策略
與近幾場局部戰爭“美國牽頭、盟國參與”不同,此次美國主動“退居二線”,將北約盟國“推向前臺”。軍事行動指揮權移交后,法、英成為空襲主力,北約承擔90%的空襲和絕大部分海上作戰任務;美國負責支援保障,承擔77%的空中加油、27%的偵察監視以及幾乎全部電子戰任務,并為盟國緊急提供了2.5億美元的精確制導彈藥等。正是在美國的支援保障下,空襲行動才得以持續。雖然北約盟國和美國角色互換,但從整個軍事行動看,美國仍發揮決定性作用,“盟國前臺唱戲、美國幕后操控”特點十分明顯。
空中打擊與反對派地面作戰相互配合,呈現推翻一國政權新方式
西方國家汲取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教訓,此次未派遣地面部隊,而是扶持反政府武裝并支援其地面作戰。多國部隊通過空中精確打擊,削弱政府軍作戰能力,為反政府武裝地面進攻掃除障礙,并在武器裝備、訓練和指揮等方面給予反政府武裝大力支援,使其成為一支有效的作戰力量。最終,西方國家通過“不直接派遣地面部隊介入,用空中精確打擊幫助反對派”的方式,實現了推翻卡扎菲政權的目標。總體上看,此次軍事行動多國部隊以高技術武器裝備實施持續空中打擊,地面部隊使用輕武器和輕便皮卡等輕型裝備展開城市游擊戰,裝備和戰術上“新與舊”、“打與藏”、“攻與守”的特點十分明顯。
法律戰、輿論戰與網絡戰綜合運用,反映信息戰手段新動向
多國部隊除軍事打擊外,還圍繞其作戰目標,充分利用法律戰、輿論戰與網絡戰等手段,取得顯著效果。
通過法律戰謀求戰爭合法性
法英美等國積極推動聯合國通過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決議,使軍事行動合法化,以獲得周邊地區國家與國際社會的支持。
大打輿論戰控制輿情
除利用傳統媒體外,還利用“推特”、“臉譜”等新興網絡媒體,大量散布利比亞政府負面信息,引導國際輿論走向;以直播的形式實時發布北約轟炸和反政府武裝進攻的視頻信息,擴大軍事打擊震懾效應;不斷釋放虛假消息,瓦解政府軍抵抗意志。多國部隊還轟炸了利比亞政府電視臺等宣傳機構,切斷其對外宣傳渠道。
實施網絡戰支持軍事行動
一方面獲取作戰情報。反政府武裝利用3G手機與衛星電話在“推特”網發布目標信息,引導北約戰機遂行打擊。北約專門建立了網絡數據融合中心,綜合分析互聯網信息和傳統軍事情報信息,輔助決策。另一方面實施網絡入侵。美軍通過“無線注入”方式,入侵政府軍網絡竊取信息。通過網絡入侵,英國心理戰專家獲取了利比亞政府和軍隊高官的電子郵箱和手機號碼,對其實施心理戰。
零傷亡和低費用的戰爭代價,成為西方國家近幾場局部戰爭“得意”之作
利比亞軍事行動,多國部隊以損失2架戰斗機、1架無人機的代價,達成了推翻卡扎菲政權的作戰目標,實現了人員的零傷亡和戰爭的低費用。而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僅美軍的死亡人數就達到4500人和1800人。利比亞軍事行動開支較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也少得多。美國20億美元的支出,僅為伊拉克戰爭(1.1萬億美元)的1/500;英國約3億英鎊的支出,僅為其2010年阿富汗戰爭開支的1/15。美國副總統拜登毫不隱諱地稱,“利比亞軍事行動采取的策略將成為美國未來解決類似世界問題開出的一劑良方。”
武器裝備運用特點
此次軍事行動以空中精確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除打擊防空和指控系統等戰略目標外,重點是打擊時敏和隱蔽目標。多國部隊武器裝備運用因而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偵察手段立體多樣,發現隱蔽和時敏目標能力顯著提高
多國部隊通過立體化的偵察監視體系,實現了對隱蔽和時敏目標的準確識別與定位。
利用各種偵察手段實現立體探測
多國部隊利用偵察衛星、預警機、有人和無人偵察機以及人力情報,構成全天候、立體化的偵察監視體系,為精確打擊奠定了基礎。美國“鎖眼-12”和法國“太陽神-2B”等偵察衛星對利比亞機場、指控中心、雷達設施及導彈陣地等進行了詳細偵察;“全球鷹”無人機、“哨兵”偵察機、E-3預警機等空中偵察裝備獲取了大量高精度、近實時情報;美英等國特種部隊人員對機場、補給線、雷達、防空武器等目標進行偵察,并利用便攜式激光指示器,為戰機攻擊直接指示目標。
利用機載探測器實現對時敏目標的偵察
針對此次軍事行動主要以裝甲車、武裝人員等移動目標為打擊對象的特點,多國部隊動用了大量先進的偵察裝備,實現對時間敏感目標的偵察和定位。美國E-8C偵察機利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有效識別并跟蹤地面機動部隊等地面移動目標;英國“哨兵”偵察機攜帶的“機載防區外雷達”具有跟蹤運動目標能力,通過數據鏈引導附近巡邏的戰斗機實施打擊;“陣風”、“狂風”等戰斗機上配備目標瞄準吊艙,可對特定地區實施監視、偵察和毀傷評估。
利用低空無人機和電子偵察機實現對隱蔽目標的探測
針對利比亞政府軍采取偽裝戰術,將人員和武器藏匿在城區,多國部隊主要通過低空無人機和電子偵察機實現對隱蔽目標偵察。美國“捕食者”、“火力偵察兵”、“掃描鷹”、法國“雪鶚”等低空無人機,具有滯空時間長、反應時間快等特點,利用高分辨率光電/紅外載荷,對藏匿在城區的重要軍事目標進行實時偵察與監視;美軍RC-135“聯合鉚釘”電子偵察機截獲卡扎菲與外界聯系的衛星電話信號,確定了其藏身的位置。
作戰平臺和彈藥合理使用,精確毀傷日標能力明顯增強
多種作戰平臺的靈活運用及精確制導彈藥的大量使用,極大提高了多國部隊的精確打擊能力。
水下遠程打擊與空中遠程奔襲相結合,摧毀戰略目標
行動伊始,美軍首次使用“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發射93枚“戰斧”巡航導彈,摧毀利比亞防空系統和指控中心;美空軍從本土出動3架B-2隱身轟炸機,對利比亞軍用機場的飛機掩體等堅固目標實施縱深打擊。水下遠程打擊與空中隱身突擊的配合運用,癱瘓了利比亞政府軍的防空和制空作戰體系,為多國部隊取得制空權奠定了基礎。
多用途戰斗機與近距空中支援飛機相結合,打擊戰術和時敏目標
此次軍事行動多國部隊沒有大量使用轟炸機,而是以“陣風”、“臺風”、“狂風”和F-16等多用途戰斗機為主,軍事行動初期主要用于獲取戰場制空權,之后主要實施對重要目標的精確打擊,共出動各型戰斗機150余架,占全部作戰飛機數量的88%。針對利比亞政府軍將重型裝備藏匿在城區,高速戰斗機目標識別難度大、易造成附帶毀傷等問題,多國部隊在完全取得制空權后,又派出打擊精度更高,并可實時攻擊的AC-130和A-10攻擊機、“捕食者”無人機、“阿帕奇”和“虎”式武裝直升機等低空低速攻擊機,對政府軍運動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為反政府武裝提供近距空中支援,成為打擊時間敏感目標的有效手段。
精確制導彈藥廣泛使用,實現精確毀傷
針對打擊城區目標及政府軍與平民混雜等情況,多國部隊大量使用“戰斧”和“風暴陰影”巡航導彈、“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等精確制導彈藥,比例幾乎達到100%。而在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這一比例分別為35%、60%和68%。
小型精確制導彈藥打擊運動目標能力強、附帶毀傷小等優點,使其成為多國部隊打擊城區運動目標的首選武器。英國雙模(半主動激光和毫米波)“硫磺石”反坦克導彈,戰斗部僅重45千克,能夠精確打擊距離平民很近的軍事目標;法國“模塊化空對地導彈”采用半主動激光導引頭,戰斗部重125千克,能夠打擊運動速度高達100千米/小時的地面目標。西方宣稱,空襲僅造成50~100名平民死亡,而科索沃戰爭中平民死亡人數為400-500人。
綜合電子信息系統有效運用,保障作戰行動協同迅速
此次軍事行動是北約第一次前臺主導,共有18個國家參戰,啟用不同國家10余個海空軍基地,動用各型飛機數百架,通過運用一體化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實現了作戰行動的有效協同。
指揮控制系統支撐作戰行動的協調統一
依托近年不斷升級的“全球指揮控制系統”,北約能夠跨越地理界限、協調不同國家,迅速構建軍事行動指揮體系。美軍向北約移交作戰指揮權后,多國部隊順利實現了指揮體系的平穩過渡、有序銜接。
E-3D、E-3A和E-3F等各型預警機扮演了重要的指揮和通信中樞角色,每一架預警機都可管理數十架戰機和情報偵察飛機。在一次攻擊政府軍坦克的作戰中,英國“哨兵”偵察機發現目標后,E-3D預警機隨之將目標信息傳送給美軍“捕食者”無人機進行識別,最后由英軍“狂風”戰斗機實施攻擊。E-3預警機還可將作戰毀傷評估結果,上傳至聯合空戰中心,幫助指揮官快速做出決策。
戰術數據鏈支撐作戰行動的聯合快速
多國部隊絕大多數參戰飛機、艦艇和指揮終端都裝有統一的Link-16數據鏈,使各種武器平臺集成為統一的作戰體系,構建了偵察-指控-打擊-評估的閉環鏈路。數據鏈和聯合指揮控制系統,使發現目標到實施打擊的周期縮短為數分鐘,而海灣戰爭、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則為3天、19分鐘和10分鐘。
信息共享支撐作戰行動的協同配合
多國部隊武器裝備通過C41SR系統,實現了信息的實時共享和武器裝備的高效協同。參戰飛機能接收其他作戰平臺的各種傳感器傳來的數據,在駕駛艙的中央顯示器生成“戰術圖像”,亦可將數據傳輸給其他飛機和艦艇等。信息的實時共享提高了武器裝備的協同作戰能力。如美國“捕食者”無人機發現一座建筑物內的狙擊手后,迅速將信息與附近的英國“狂風”戰斗機共享,并引導其發射“寶石路”IV激光制導炸彈,摧毀該建筑。E-3D預警機還使用2010年安裝的“聊天室”型即時通信設備,近實時向“聯合空戰中心”以及北約戰機傳遞作戰信息,有效提高了多國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裝備保障靈活快捷,支撐作戰行動及時展開和持續進行
此次軍事行動通過伴隨保障和信息化保障手段,多國部隊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裝備動員和保障力量的部署。
動員部署快速
此次軍事行動的部署重點是各型飛機的轉場和水面艦艇的部署,以及各種保障力量的伴隨轉移。與伊拉克戰爭長達7個多月的部署時間相比,多國部隊僅用10多天時間就完成了裝備動員和部署,保證了軍事行動的迅速展開。如英法“臺風”、“陣風”戰斗機從本土轉場到前沿機場后不到24小時,就投入作戰使用;美國EA-18G電子戰飛機從伊拉克執行任務歸來后僅僅休整47個小時,就開始執行電子壓制任務。
伴隨機動保障有效
多國部隊采用邊機動、邊實施技術準備的方式,確保參戰部隊迅速機動前出、及時投入作戰。法國“戴高樂”航母的
“陣風”戰斗機,在從土倫港向戰區機動的48小時中完成了技術檢查和維護保養。美軍“佛羅里達”號巡航導彈核潛艇則在從意大利的基地前往利比亞海域途中,完成對22具導彈發射管的維護和154枚“戰斧”巡航導彈的狀態檢查,保證了作戰初期對利比亞防空系統的有效打擊。
裝備保障信息化水平提高
美軍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在軍事行動中得到充分體現。通過“遠程技術保障系統”,美海軍艦艇可與本土保障中心聯系,實現了裝備的遠程維修;美軍所有飛機都配備了數字化診斷與預測的工具箱、電子技術手冊等,艦艇上部署的“聯合自動保障系統”取代了傳統的岸基中繼維修,使戰場實時維修更加便捷。
無人機應用增多,地位作用更加凸顯
軍事行動中,無人機不僅承擔持續偵察和監視任務,還在及時精確打擊目標中發揮了突出作用。
使用廣泛,貫穿始終
整個軍事行動期間,無人機自始至終參與作戰,除為作戰人員提供近實時的高分辨率偵察圖像外,還執行了時敏目標打擊任務。美國“捕食者”無人機實施了145次攻擊任務,超過歷次局部戰爭中的打擊次數,在4月~8月美軍實施的1210次攻擊中,“捕食者”承擔了近1/10的打擊任務;意大利“死神”無人機剛剛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就被派往戰場執行偵察監視任務;法國“雪鶚”中空長航時無人機首次執行任務,就獲取了許多高價值圖像情報,使北約進一步延長其任務時間;甚至反政府武裝也從加拿大采購一架“偵察者”微型無人機,用于尋找政府軍軍事目標及確定進攻路線。
功能拓展,性能提高
利比亞戰場成為美軍無人機各種新型載荷和先進作戰能力的試驗場。首次投入作戰使用的30批次“全球鷹”無人機,配備最新研制的“合成孔徑雷達一動目標指示”傳感器,具有動目標跟蹤能力,能發現10平方千米范圍內車輛大小的移動目標。裝備的“增強型綜合式傳感器設備”可全天時、全天候對靜止目標進行偵察,生成分辨率高達0.3米的圖像。“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首次實現艦載部署,為美軍艦艇提供近海作戰情報支援。
持續監視,適時打擊
無人機滯空時間長、反應速度快,是持續監視、適時打擊的有力武器。美國在利比亞行動初期就提出,要時刻保證有2架無人機處于巡邏狀態。投入作戰的“全球鷹”、“雪鶚”和“死神”無人機續航時間長達36~42小時,較有人偵察機具有更長時間的目標監視能力。察打一體的“捕食者”無人機不僅在打擊高價值時敏目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較強的待機攻擊能力。軍事行動中,該無人機率先發現出逃的卡扎菲車隊后,發射“海爾法”導彈進行攻擊,導致卡扎菲最終被反政府武裝擒獲;在攻擊的黎波里“薩姆-8”防空導彈系統時,美國本土的無人機操作員發現目標周圍有平民活動,隨即將打擊行動推遲到這些平民散開后才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