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后,航母在英國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中喪失了重要地位,這與英國逐漸失去在世界政治、軍事格局中的歷史性主導地位密切相關。
2010年10月,英國公布《戰略防務與安全評估》(下稱《評估》)報告,對正在執行的航母發展計劃進行了重大調整。《評估》報告明確提出,將繼續完成原定的兩艘“未來航母”(CVF)建造,第一艘保持滑躍起飛設計不變,但建成后將閑置或出售;第二艘放棄原定的滑躍起飛設計,安裝電磁彈射系統和阻攔裝置,搭載F-35c常規起降飛機,以與美、法航母互用,但服役日期推遲至2020年左右。針對這一調整,英國國家審計署2011年7月發布了題為《航母打擊能力》(下稱《能力》)的專項評估報告,披露英國航母計劃調整的細節,并對此次調整提出質疑。
計劃調整的部分細節
英國航母計劃調整的一個重要日的是節約經費
為彌補上屆政府遺留下來的380億英鎊預算赤字,英國政府決定未來4年國防預算每年削減7.5%,之后再恢復增長。航母計劃調整的主要目的是應對國防經費縮減。
英國國防部認為,為一艘新航母加裝電磁彈射系統和阻攔裝置的費用總額為8~12億英鎊,但這筆費用主要在4年之后產生,未來4年需要增加的3.5億英鎊開支將主要用于設計修改等研發工作;同時,由于艦載機采購數量減少及型號更換(由F-35B改為F-35C),未來4年艦載機采辦費用將減少6.24億英鎊;另外,退役“無敵”級航母和“海鷂”戰機還將節省9.99億英鎊。
總的來看,至2020年,總經費將能節省約34億英鎊,包括退役“無敵”級航母和“海鷂”戰機節省9.99億英鎊,減少采購24架艦載機節省24億英鎊;取消之前的“縱深和持久防御能力”計劃將節省10億英鎊,但安裝電磁彈射系統和阻攔裝置將花費8~12億英鎊。
計劃調整將使英國航母打擊能力發生重大變化
調整后,英國航母的主要變化有:
艦載機數量和架次率降低 新航母載機數量和出動架次率從36架飛機72架次調整為服役初期12架飛機20架次。
全年部署時間縮短 調整前有兩艘航母參加部署,一年在海上部署時間共435天;調整后只有一艘航母參加部署,一年在海上部署時間平均為150-200天。
裝備電磁彈射系統 航母計劃的調整包括將其中一艘航母加裝彈射系統和阻攔裝置,英國國防部傾向于選擇美國正在研發的電磁彈射系統。
英國第二艘航母裝備電磁彈射系統及阻攔裝置,使其技術水平高于先前設計,如果艦載機配置合理,英國單艘航母的作戰能力將明顯提高。但從近期來看,由于可動用航母數量的減少和艦載機配備不足,航母計劃調整實際上嚴重削弱了英國航母打擊能力:可部署的航母由2艘降為1艘,部署時間也減少一半,已不具備海上持續存在能力;航母的載機數量變為原計劃的三分之一,出動架次率也減至三分之一以下,已無法滿足原定的作戰需求。
為此,英國將不得不更依賴于與盟國的聯合行動。2010年11月2日,英法簽署加強防務與安全合作的協議。根據協議,2020年前由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為英國海軍提供海基空中保護,2020年后,英、法將共同組成航母編隊,保證經常有一個航母編隊為兩國共用。但這種聯合防務的方式在關鍵時刻是否可靠,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計劃調整可能適得其反
英國國防部2010年10月決定調整航母計劃時,并未充分評估其不確定性,對于艦載機和航母方案更改的評估分別要到2011年底和2012年底之前才能完成。
英國國防部分析認為,航母計劃調整后,未來10年能節省約34億英鎊。但《能力》報告認為,國防部對于軍事和經濟因素的量化分析以及對于某些財務數據分析的完備性缺乏說服力。《能力》報告指出,航母計劃調整造成了作戰、技術、費用和進度上的極大不確定性,結果可能適得其反,造成整個項目的最終費用超過100億英鎊。
《能力》報告并未說明航母計劃調整造成費用不降反升的原因,但進度拖期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航母計劃調整后,整個計劃將再次延后兩年,至2020年才能完成。依據其他國家的實踐,裝備發展計劃延期往往伴隨著費用增長。例如,法國“戴高樂”號航母建造初期預算為156億法郎,而1989~1991年出臺的“軍用項目法”減少了財政撥款,致使建造周期延長了約42個月,導致航母建造費用超支16%,達180億法郎。英國CVF航母計劃更是如此,2008年7月新航母建造合同授出時,預計費用39億英鎊,兩艘航母計劃分別于2014年和2016年服役;2008年12月,由于國防預算縮減,英國國防部決定將兩艘新航母服役日期延后2年,預計費用隨即上漲至52億英鎊,漲幅達33%。英國國防部僅考慮加裝彈射系統和阻攔裝置情況下,預計兩艘航母費用為62億英鎊,但如果考慮計劃再次延期和大幅調整帶來的風險,費用超過100億英鎊也是有可能的。
計劃調整存在重大風險
技術風險主要來源于艦載機起降方式的改變
針對新航母將安裝電磁彈射系統并搭載F-35c艦載機,《能力》報告認為,電磁彈射系統和F-35C艦載機分別存在3項和6項較大風險。如電磁彈射系統還未進行艦上試驗、英國缺乏彈射阻攔型艦載機作業經驗等。其中任何一項風險都可能對CVF航母計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目前英國還未評估這些風險,也未制定降低風險措施。
能力風險主要在于10年后航母打擊能力重建的不確定性
由于英國現役航母已全部退役,航母計劃的調整將使英國在未來10年內均無自己的航母可用。《能力》報告認為,航母作戰應用方式正在不斷進步,在航母打擊能力缺失長達10年之后對其進行重建,將面臨巨大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同時指出,在4年的經費縮減期過后,即從2015年開始,若國防預算沒有實質性增長,《評估》報告中規劃的2020年航母打擊能力將無法形成。
英國航母戰略地位下降
在二戰結束后的歷史上,每當英國政府縮減國防預算時,航母發展計劃往往首當其沖受到沖擊。最典型的是,1964年,隨著政府縮減預算,取消了當時的CVA01航母發展計劃,并在1966年作出到70年代末徹底放棄航母編制的決定。20世紀70年代,英國海軍假借指揮巡洋艦的名義,研制了“無敵”級航母。然而,就在“無敵”號剛服役不久,英國政府就以集中資源發展“三叉戟”戰略導彈核潛艇為由,決定將“無敵”號出售給澳大利亞海軍。只是后來由于“無敵”號航母在馬島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才取消了出售決定,并最終建成3艘“無敵”級航母。
1998年,英國政府在國防建設頂層規劃——《戰略防務與安全評估》中提出要建造兩艘CVF,以替代即將退役的3艘“無敵”級,計劃首艦2012年左右服役。但在CVF航母長達數年的論證過程中,英國國內一直存在爭議,即使2008年7月授予建造合同后,也不斷有報道說要削減航母項目(見下表)。
英國航母發展的上述波折,折射出一個基本事實,即二戰以后,航母在英國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中喪失了重要地位,這與英國逐漸失去在世界政治、軍事格局中的歷史性主導地位密切相關。特別是冷戰后,英國將自身安全和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緊緊依托在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上,將自己的軍事力量置于協助美軍行動的位置上。這就決定了英國沒有足夠的內在動力來建立獨立完備的常規軍事能力,軍事力量也因此直保持在較小規模上。在這種背景下,盡管21世紀初隨著CVF及新一代水面艦艇、潛艇計劃的實施,提出過建設“全球抵達,世界一流海軍”的目標,但一直未能取得實質進展。
英國航母計劃的調整,經濟困難僅是觸發因素,過分依賴美國,失去獨立自主運用軍事力量的意志是其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