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里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兒叫,伴隨他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這一曲《前門情思一大碗茶》Ⅱ昌的是老北京人特有的北京情結。北京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莊嚴的紫禁城,紅色的城墻,幽深的胡同是無聲的見證者,踏著新北京的土地,似乎還可以嗅到老北京的味道。
為慶祝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3周年,“看老北京,愛新北京”大型藝術展覽于8月12日開展,全長288米,3米高的《舊京環顧圖》在國家會議中心與觀眾見面。伴隨著展覽的是京味十足的曲樂演奏及強烈的視覺>中擊,《舊京環顧圖》里成千上萬個人物、街巷中的“三百六十行”,在這一刻都“活”了起來。
長卷的原創者王大觀先生因酷愛北京以致對老北京風情民俗達到癡迷程度,歷時30余年創作出老北京歷史長卷——《舊京環顧圖》,為的是在近百年后的今天讓人們能更真切、更直觀地感受老北京人形形色色的生活,體會社會的滄桑巨變。
手中玩意兒,憶京味兒童年
王大觀先生于1925年出生在東城黑芝麻胡同一戶貧苦的回民家庭。童年是在胡同中度過,家中雖窮,但他卻深愛著北京城。北京的市井生活,大到一條大街、一座城門樓子、一段城墻,小到一條小巷、一條胡同,作為老北京的王大觀都了如指掌,童年“接地氣兒”的生活賦予他樸實而又生動的藝術創造力。
古老的北京城中曾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枯踢毽子,楊柳兒發芽打櫳兒。”兒歌以楊柳在四季中不同的變化,說出了有著明顯節令特點的兒童戶外游戲,活脫脫地展現了一群天真兒童在街頭小巷玩耍的憨態。這首歌謠在王大觀先生心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似乎就是這首童謠伴隨著他成長起來,童謠中依稀可見兒時的玩伴和那些京味兒十足的玩意兒。
現在的孩子們在琳瑯滿目的玩具柜臺前躊躇不前,芭比娃娃、變形金剛,這些舶來品吸引了他們幾乎全部的目光。相比較而言,過去的孩子則玩得更豐富、更自然、更有意味。在《舊京環顧圖》的畫卷中,可以看到孩子們當年玩的抖空竹、抽陀螺、跳繩、跳皮筋、跳房子、放風箏等,這些玩意兒都散發著濃濃的京味兒,觀看展覽的觀眾都感嘆似乎回到了童年。至今仍流行的放風箏是北京的傳統習俗。傳說風箏從民間傳進宮廷,明朝、清朝的皇帝也借風箏放晦氣,風箏放飛后任其飄搖,剪斷線繩,晦氣就被風箏載著遠遁了。久而久之,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把放風箏看作是一項驅晦去邪的娛樂項目。其實,如果仔細留意,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仍在空曠的空地扯著線,抬頭一瞧,必定有一只風箏翔在高空,放的人駕輕就熟,看的人連連驚嘆,從孩提時代就開始放的風箏沒有理由不更高更穩。
口中叫賣 念京味兒生活
“咱們家原來就在這個地方”,一連幾天,許多老北京都在展覽中找到了原先居住過的地方,興奮的心情溢于言表。在老北京縮微景觀前,不少中老年人都流連忘返,邊細細觀看,邊回憶當年兒時或苦澀或美好的情景。馬路兩旁的房屋、店鋪以及一家挨著一家的支著布篷的個體商販、茶樓書館兒、練耍的場子,還有那遠遠就能看到的耍中幡的中幡旗、推著獨輪小車叫賣的小販……《舊京環顧圖》將人們帶回了那個早已遠去的年代。
晨曦微露,街上已響起了清脆的梆子聲,它告訴你賣早點的小販已經挑著兩個有蓋的籮筐為你送來了白馬蹄、紅驢蹄、芝麻醬的燒餅、油炸的焦圈等各樣早點。緊接著,“芹菜、蘿卜、柿子椒、黃瓜、扁豆、嫩蒜苗!”挑著兩個菜筐賣青菜的已經登場了。吱吱呦呦送水的木制獨輪車的音響,也由遠而近。“賣老花鏡!……”推著小推車的賣眼鏡者不但賣眼鏡,而且還為你修理眼鏡,即使是配一只鏡腿,他也不會拒絕。“修理雨傘!”“修理皮鞋!”“修理桌椅!”“鋦鍋!鋦缸!”“鋼種鍋換底!”這些吆喚聲每天都會聽上幾聲。那惟妙惟肖的叫賣聲,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了從前北京人生活的一個側面,也讓那些懷舊的人找到了一種感覺。
20世紀50年代以前,居住在胡同里的老北京,從清晨到夜晚可以不間斷地聽到各類小商販的叫賣聲。伴隨著藍天上的鴿哨,恰似一場連續不斷的叫賣交響曲,現在聽上去卻猶如一支回憶的獨奏。小商販們像走馬燈似的未來往往,給寂靜的胡同里帶來了活力與生機,悠長悅耳、抑揚頓挫的叫賣聲不只是初級的廣告形式,也是一種歷史現象,體現了老北京的商業文化,成為了老北京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舊城聲響 聽京味兒留存
北京自明朝起就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以其強烈的凝聚力和迷人的獨特魅力,聚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這些朋友入鄉隨俗,一直延續著老北京那特有的風情。《舊京環顧圖》以殘冬將盡,春節在即這一特定時令為背景,年終歲尾,小街子上年貨薈萃,花炮攤前圍著孩子。一入臘月,鞭炮聲就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各種起火煙花更是吸引著全城的孩子。
作家徐城北先生在《老北京皇城民風》一書中概括了京城的“春節三聲”:“除夕之夜,春節之聲才真正降臨,應該是三種聲音的混合,鞭炮聲、案板上的剁餡兒聲以及店鋪中打算盤的結賬聲”。徐先生所提的老北京春節的市井之聲,人們已有多年難得與聞了,甚至有的已成為歷史陳跡,但它們會一直存留在老北京人的心里,因為它所代表的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老北京的情懷。
早年間每到歲尾商家店鋪結賬時都會傳出打算盤噼里啪啦的脆響,辛苦一年的人們盼望著有個好收益,如今這種古老的計算方式早已被高科技手段取代。北京人歷來有除夕守歲的習慣。當夜幕輕籠古城、繁星綴滿夜空的時候,家家院內會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孩子們穿戴著嶄新的衣帽,在庭院中燃花放炮,大人們則三三兩兩聚坐在一起,喜笑顏開地互道珍重。鞭炮聲夾雜著“梆梆梆”的剁餃子餡聲,催促著星夜趕回家來過年的人們加快腳步。夜深了,鞭炮噼里啪啦響成一鍋粥,伴著濃烈的硝煙不絕如縷,令人震耳欲聾,象征著新一年紅紅火火。
逛燈市也是春節一大賞心悅目之事,呼朋喚友,往往傾城空巷,爭奇斗艷,燦爛滿城。畫中燈市口、小街子燈籠列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書上的才子佳人莫不是在這琉璃萬盞中相逢。
時光變遷,歲月荏苒,“新北京,新奧運”,這句口號已經真正融入這個城市的發展步伐,北京抓住奧運帶來的契機,踐行“更快、更高、更強”,現如今的她已躋身國際大都市,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各地的人們。或短住、或長留,來過的人總會有自己難以忘懷的一條街、一棟房,甚至是透過房檐窺到的一角天空。黃昏時,倦鳥歸巢,高高的寫字樓群中有匆匆歸家的行人車輛,也有仍伏案工作的奮斗者。
北京,快節奏與慢生活的完美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