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梁啟超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的這段話早已廣為流傳,而如今“少年強則國強”的論斷再次得到了驗證。
2011年9月29日晚,備受矚目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發射。它將在太空中靜候“神八”飛船的到來,完成中國航天史上的“初吻”。這次在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初吻”已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全程控制和監控下完成,不僅如此,它也是太空中高速飛行的“天宮一號”和“神八”與地面溝通的惟一紐帶。
很多人不知道,承擔如此重大任務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世界三大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中是最年輕的。同樣的,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挑大梁的大多都是“80后”,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31歲,也是世界上最為年輕的一群航天人。
青年挑大梁 勇于承擔
從發射進入準備狀態起,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就顯得格外安靜。年輕的工程師劉世勇目不轉睛地監視著顯示屏上的各種數據,了解和掌握運載火箭、天宮一號和發射場區設備的技術狀態,判斷著火箭飛行軌跡的狀況。
30歲出頭的劉世勇是載人航天工程軌道專家組較年輕的專家之一,也是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的總體技術協調人之一。盡管劉世勇并不直接承擔具體的計算和控制任務,但他的工作重點是完善對各過程的計算分析能力,以保障與各相關單位順利開展測控通信總體技術協調工作。
“10、9、8……點火!起飛!”21時16分,積蓄已久的力量瞬間噴發,伴隨著摧枯拉朽的轟鳴聲,“天宮一號”刺破蒼穹扶搖直上……
“天宮一號”升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管室從發射那一刻起,就開始承擔起嚴密監視、精確控制的重任。作為飛管室一員,泰興籍小伙兒徐紅兵已經在這一重要崗位上連續工作了數十個小時,接下來將是更多的不眠之夜。
徐紅兵是從泰興市分界鎮開綠村走出去的年輕人,今年33歲,大學畢業當年就被北京航天指揮中心選中,很快成為一名業務骨干,并于去年起擔任飛管室副主任。在“天宮一號”起航任務中,徐紅兵和他的團隊一直堅守在飛控中心。
于天一,飛控中心軟件室工程師,1980年生;喬宗濤,飛控中心指揮大廳總調度,1982年生;張宇,飛控中心軌道室工程師,1979年生……與劉世勇和徐紅兵一樣,在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科技干部中,一線操作崗位幾乎都是“80后”挑大梁,和歐美同行相比年輕了15歲左右。
對此,北京航天飛控中心主任陳宏敏介紹說:“目前國際上能夠對載人航天器進行飛行控制的航天中心,只有美國休斯敦航天飛控中心、俄羅斯莫斯科飛控中心以及北京飛控中心。1996年組建的北京飛控中心,在世界三大飛控中心中是最年輕的。”
嚴師出高徒 身經百戰
曾經有人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看到在一線操作的基本上都是充滿青春朝氣的“80后”時,充滿疑慮地詢問前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這么重要的工程,由這些年輕人“挑大梁”,你放心嗎?
戚發軔嘿嘿一笑:“我當然放心了。因為‘領頭雁’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同志’,他們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有他們把關,讓我們對他們充滿信心。”
袁家軍、尚志、張柏楠、楊宏、劉宇、荊木春、查學雷…·目前,執掌載人航天工程的負責人很多都是從“神舟一號”干到“神舟七號”,他們戲稱自己是載人航天工程隊伍中“骨灰級”人物。豐富的型號管理經驗,不僅練就了他們靈敏的大腦、心細如發的思維,更是結下了濃厚的“載人航天情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曾介紹說,中國用十幾年時間培養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隊伍,這支隊伍很年輕,但他們這十幾年里一直在一線工作,積累了經驗,增長了知識,現在都能夠挑大梁了。
此次一院、五院、八院參與“天宮一號”發射任務的試驗隊隊員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7歲、34歲、36歲,他們中的80%以上的人員都是第一次來發射場執行任務。能夠一工作就能直接接受“載人航天工程”的歷練,很多年輕人坦言這是自己“航天職業生涯的幸運”。
“兩總(總指揮、總設計師)們”的嚴厲甚至是苛刻讓手下的“80后”很快就成長起來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家軍來到試驗隊后,看到許多陌生的年輕面龐時,不禁感慨:“現在屬于他們(‘80后’)的時代到來了。”
年輕有經驗羨煞旁國
9月29日隨著艙門的關閉,也預示著張偉和同事們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張偉說,關門的一瞬間,他有一點小激動,等于之前所有的工作、心血都在這一刻封存了。“在我們這個團隊里面,我算是最年輕的。”作為天宮一號總體部的主管設計師,張偉從2004年就投身于了天宮一號的總體設計,而到今年,他才只有26歲。
在“天宮一號”的研究團隊中,和張偉一樣的年輕人利用已有的資料刻苦自學鉆研,與老同志交流切磋、共同努力,緊張地進行著研制、測試和試驗工作……他們集智攻關,做出了各種應對風險的預案,讓“天官一號”盡情在太空中邀游。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每一個進步都意味著必須完成大量技術突破。從“神舟五號”首次實現載人太空飛行到“神舟七號”宇航員太空漫步,飛船進行了200多項改進。而“天宮一號”發射也是如此。僅拿此次用于發射“天宮一號”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來說,雖然外觀上看起來和原先的運載火箭差別不大,但在內容有了很大變化。該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為滿足交會對接任務要求,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共進行了近170項技術狀態更改,其中有5項新技術首次使用。
有些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在數量眾多的技術突破過程中,一群非常年輕的科研人員發揮了骨干作用。據統計,“天宮一號”研制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30歲。這樣年輕隊伍甚至引發了外國同行的羨慕,因為他們無論在年齡上,還是結構上都顯示了明顯的優勢。
回顧航天事業這55年的發展,它取得的成績足以讓國人自豪、讓世界驚嘆。載人航天工程、探月與登月計劃、空間站項目……這一項項成果都是由中國在自身科技水平下,努力所取得的最高成果。中國很早從“兩彈一星”發展中就已經認識到自力更生的極端重要性,足夠的資源投入和必要的決心讓中國航天在一次次取得進展的同時,實打實的讓人振奮與驕傲。中國航天擁有的最大財富便是在航天工程計劃中已經立下汗馬功勞的頗為年輕的人才隊伍。一支年輕、有著堅定信仰,同時具有優秀素質與創新精神的航天隊伍才會為中國未來航天工程書寫無限可能。
美國和俄羅斯航天局曾經多次對中國航天表示“敬畏”,“敬畏”的不僅僅因為如今的成就,更有對中國的這一批既年輕又富有經驗的航天人的羨慕。在美、俄,從事航天的人員日趨老齡化。他們對本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表示擔憂。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把自己投身到這一偉大事業上來。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踽踽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