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于上海開幕。這次國際藝術節以“藝術的交流,心靈的相約”為主題,劃分為舞臺演出、展覽博覽、群文活動、演出交易會、論壇、國內外文化周六個部分。作為開幕式劇目的原創大型舞劇《水月洛神》,是河南鄭州歌舞劇院的誠意之作。該劇邀請到國內著名藝術家組成的創作團隊,用舞劇的形式來塑造洛神這個中國美神與愛神的結合體,達到了民族特色與現代藝術的完美融合,帶給人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
名團云集 創新凸顯
在舞臺演出的板塊中,來自世界的眾多藝術家、著名藝術團體紛紛登上舞臺為觀眾獻藝。美籍小提琴大師帕爾曼、著名指揮大師西蒙·拉特爾帶領的德國柏林愛樂樂團、被稱作“瑞士國寶”的瑞士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以及此番進行現代舞《生命的誘惑》全球首演的瑞士貝嘉現代芭蕾舞團等國外藝術家及表演團體和國內著名歌唱家廖昌永、黃英等藝術家都將亮相本屆藝術節。
隨著近年來國內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創劇(節)目的涌現,這次藝術節的原創新作劇(節)目演出達到了21臺之多,其中包括中國歌劇舞劇院大型歌劇《紅河谷》、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話劇《人面桃花》、上海京劇院新編京劇《梨園少將》、來自臺灣國光劇團的新創京劇歌唱劇《孟小冬》、大型秦腔現代戲《西京故事》等。不僅如此,藝術節期間還有兩臺進行首演的原創舞臺劇《胡桃夾子·海上夢》和音樂劇《斷橋》。整個藝術節陣容強大,可謂是“名家薈萃,名團集聚,名作紛呈”。
國家珍品 大師杰作
這次藝術節展覽博覽共有18個參展項目,其中有三項頗引人關注,而最吸引眼球的當屬“2011年畢加索中國大展”。畢加索是20世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一,此次在世博園中國館展出的62件真品囊括了大師70多年創作生涯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吸引無數觀眾前來欣賞。
在“畢加索展”展廳不遠處的世博會紀念展臨展廳進行的“敦煌藝術展”是這次藝術節中甘肅省文化周活動的重要項目。此次展覽的展品是敦煌研究院幾代藝術家心血的結晶,包括莫高窟復原洞窟、彩塑臨品、藏經洞出土文獻等,真實還原與再現了敦煌藝術的神韻,使觀眾身臨其境地領略到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年間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和富麗輝煌。
另外在上海展覽中心,一場名為“寫意中國”的美術展將于11月中旬展出,該展聚集了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和書法篆刻院聘請的近154位院士、顧問、研究院等,是中國當代美術界的重量級集體展示,代表著當今中國書畫創作的最高水準和整體面貌。
此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瑞士日內瓦亞歷山大·佩里耶畫展等15臺展覽博覽也將在上海十多個展覽場館進行展出。
共享歡樂 激情互動
群文活動向來是藝術節的重點活動,這次國際藝術節群文活動所舉辦的“天天演”、“中外藝術家進社區”、“中外藝術進校園”等品牌活動已經成為藝術節亮麗的藝術風景線。“群文開幕式——金秋閔行上海合唱節”、“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等特色鮮明的活動吸引著無數觀眾和游客。
青年是藝術節主要的觀眾群,也是藝術節活力的體現。這次藝術節倡導的低價票活動,也讓更多學生觀眾走進了劇場,接受藝術熏陶,提高藝術修養。
交易平臺 中外共贏
10月18日、19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上海國際演出交易會,邀請到30多個國家和150多家演藝機構、節慶組織和劇場參會,“買家”陣容強大。很多人可能不大理解藝術節中演出交易會的意義所在,事實上,通過演出交易會這一“家門口”的國際演出交易市場,可以助推國內各省市的優秀節目源源不斷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尤其是將中西部地區極具民族風情和中華文化之韻的優秀節目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交易會也為各省市間挑選優秀節目,為豐富本地文化市場搭建了良好平臺。
如今,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交易會——作為每一屆藝術節的品牌活動,已經成為參會國家最多、極注重專業性的國際性演出交易會。
思想碰撞 共話發展
藝術節論壇是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上海國際藝術節論壇以“藝術節的發展趨勢”為主題,以多個專題論壇的方式進行演繹。通過探討和總結各國藝術節的發展規律,正確把握國際藝術節的發展方向,進一步促進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健康順利發展。眾多國內外高層文化人士以嘉賓的身份出席論壇。
此外進行的國內外文化周,以在中德建交40周年前夕舉辦的“德國文化周”和“甘肅省文化周”為重點活動,分別向觀眾呈現了德國當今前沿的文化藝術以及大西北的文化風情。另有第七屆上海國際魔術節、第五屆朱家角水鄉音樂節等“節中節”系列活動,豐富多彩,高潮迭起。
第十三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已開展半月有余,接下來將持續進行至11月18日結束,據了解,屆時將以世界著名的德國巴伐利亞慕尼黑國家芭蕾舞團演出的經典芭蕾舞劇《馴悍記》為閉幕式劇目。該劇根據莎士比亞同名原著改編,也是該團首次以芭蕾舞劇形式在中國進行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