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旬,第八屆“學習型中國——女性成功論壇”在京舉行。彼時,63歲的納爾科公司全球副總裁葉鶯女士身著一襲白色禮服站在大屏幕前,作了一場關于“幸福樂章”的生動演講。“其實我說真正的人生只有三天。常說青春無價,昨天的笑與淚已經過去,明天無法控制,你能珍惜的只有今天此刻。”這臨近演講結束前的一番話,不禁讓人們聯想起她過去30年里締造的傳奇。
并非所有人都能擁有葉鶯演講時展現出的超強氣場,也很少有人能像她一樣鋒芒畢露。帶著挑戰的勇氣執著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位畢業于臺灣英文系的高材生,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把自己的才華觸角伸展到了美國。作為美國N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首席女記者,她曾采訪過眾多政界要員、社會名流,甚至在1979年作為NBC的女記者代表美國三大電視網出色的完成了鄧小平訪問美國的報道任務。“我仿佛依然能夠感受到與鄧小平第一次握手時的心情。一雙有力的手,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舉手投足間都充滿著大國領袖非凡的自信。”葉鶯談及做記者的歲月時回憶道。
和父親一樣是滿族人的葉鶯,有著一個叫作“葉赫那拉”的姓氏,她的母親是漢族人。黃埔軍校出身的父親帶給葉鶯最大的影響就是對政治的天然敏感。靚麗的外貌、出口成章的雄辯能力和強烈的表演欲成為了葉鶯在外交界風生水起的重要因素。她是美國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為公使銜商務參贊的女性。在17年的生涯中,葉鶯先后任職于緬甸、中國的廣州、香港地區和北京,就像做記者時一樣游刃有余。她對會說中國話的美國人說中國話,對會說英語的中國人說英語,似乎每一個人都喜歡與她溝通和交流。
柯達: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1994年秋天,在風景宜人的西子湖畔,新上任的柯達總裁裴學德提出了一個十分瘋狂的建議:柯達出資不少于10億美元,全行業收購中國膠卷企業。
裴學德的這個決策在當時看來似乎英明:擁有百年歷史的膠卷企業柯達順應新時代要求啟動改革,通過并購手段實現對龐大中國市場的壟斷經營,為公司提供一個緩沖地帶和收入來源,不失為精巧的戰略安排。但要想順利完成收購,需要一位精通中國商務的人士,而葉鶯作為最佳人選受到了柯達公司的邀請。
隨著裴學德發出的邀請,葉鶯面臨職業生涯中的空前抉擇。在外交界奮斗了17年的她,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已做到公使銜商務參贊,是使館里的第三號人物,如果繼續呆在外交界,很有可能成為大使。但她被柯達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事業機會所吸引。“這個項目太有誘惑力了。相對而言,外交官生涯我已經看到盡頭了。在通訊手段異常發達的今天,大使這個職務的內涵與幾十年前已無法相提并論。”葉鶯這樣解釋當初告別外交官生涯、選擇到柯達任職的動機。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不理解葉鶯當初的舉動。
98協議聲名鵲起
1997年伊始,時年49歲的葉鶯正式告別外交界走進商界。她剛到柯達上班,就飛赴汕頭接手一項處于膠著狀態的談判。隨著她的參與,死結很快被打開,談判迅速取得突破。“了解對方的需求,然后尋找共同點。互相尊重,求同存異。”擁有熟練談判技巧的葉鶯很快就證明自己是能夠創造神話的人。到了1998年,葉鶯只花了兩年時間就主導著柯達完成了除樂凱之外其余6家感光企業的收購談判,速度堪稱驚人。5年后,就連最后一家獨立的感光企業——樂凱,也向柯達出讓了20%股份,形成利益共同體。有人認為,葉鶯身上兼具著美國利益觀念和東方式的人情觀念,使得她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隨著柯達對中國感光行業收購的完成,柯達在中國膠卷市場迅速取得70%的份額,原來中國的感光行業龍頭日本富士膠卷被邊緣化。中國市場上升為柯達公司僅次于美國本土市場的重要市場。完成了這一重要使命的葉鶯,從柯達大中華區總裁晉升為大中華區主席兼全球副總裁。裴學德的大膽戰略、葉鶯團隊的漂亮執行,共同創造了中國MBA教材里的一個經典案例。柯達也被認為是近10年中本地化工作極富成效的跨國公司之一。
柯達人生 風云變換
不過天有不測風云,市場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2001年以后,中國的消費者紛紛拋棄傳統相機和膠卷,追逐數碼影像。“柯達在作戰略設計時沒料到:中國消費者是世界上最喜新厭舊、最喜歡追逐潮流的消費者。”不僅柯達的膠卷產能在數碼潮的掃蕩下顯得過剩,柯達在中國高度擴張期間建立起的1萬多家相片沖印店,也顯得毫無生機。突然之間,柯達花巨資在中國建立起來并引以為傲的膠卷行業壟斷優勢,成為一個滾燙的包袱。裴學德設想中的緩沖地帶——中國市場并未成為柯達的現金來源,反而成為不斷吞噬現金的無底洞。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柯達開始了否定自我的行動。由IT企業惠普“空降”而來的新任CEO(首席執行官)彭安東(AntonioM,Perez)成為柯達的辣手改革者。為了止血,他采取一系列激進改革措施,包括全球大規模裁員。2003年收購的樂凱股份在不久后被轉讓。其余六大感光企業在關停并轉及轉讓處理之后,昔日碩果也基本蕩然無存。
面對自己的光輝戰果灰飛煙滅,葉鶯不無感慨:“市場,比最善變的女人更善變,比最無情的男人更無情”。
在出色地推動柯達既定戰略的幾年間,葉鶯對于傳統膠卷業務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并不回避對傳統膠卷業務的偏愛。期間她曾向柯達總部力推自己的柯達解困之道:完全不發展數碼影像業務,充分發揮柯達既有優勢,全力以赴搞好傳統膠卷業務,將柯達股價推上去,再利用傳統膠卷收入和公司市值優勢收購一家成熟的數碼影像公司。但是,公司先后兩任CEO都以此項建議太過激進、不符合柯達傳統為由,未予采納。
在數碼潮的沖擊下,葉鶯建立起的業績對柯達的最新改革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阻礙作用。她對傳統膠卷業務的鐘愛態度,以及她在裁員、裁減傳統業務方面表現出的心慈手軟令柯達總部頗有微詞。對于自己在柯達12年間的功過,葉鶯表示無法做出最終評價:“蓋棺,才能定論。我現在還沒蓋棺,怎么評價自己在柯達的功過呢?”但她給自己這段履歷打分并不高,甚至頗低,顯示了她承擔責任的態度。她認為自己“沒有充分預見到數碼潮的到來,沒有據理力爭、扭轉局面,沒有保衛中國市場,在轉型之路中,走得不夠快”。
又一次華麗轉身
葉鶯的座右銘向來是:“人應該創造被利用的價值”。而經歷戲劇性市場變局后的柯達,對盈利能力的看重已遠遠超過政府公關需要。換言之,葉鶯在柯達已不再具有“被利用價值”。
2009年,葉鶯離職柯達,加盟納爾科公司,擔任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主席。
葉鶯的離開雖無懸念,但依然有評論家無不惋惜地形容道,“她經歷并推動了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和跨國公司并購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那是一個風云際會、鬼斧神工的巨變時代。葉鶯告別柯達,宣告了那樣一個時代的結束。”
在商界馳騁了12年后,葉鶯繼續選擇留在商界。選擇納爾科,某種意義上符合葉鶯個人的理想主義。“過去30年中國發生了不可想象的變化。下一個30年,不能再繼續這樣發展了,我們要給下一代留下點什么。”葉鶯這樣解釋選擇納爾科的動機。據葉鶯介紹,她拒絕了12個比納爾科大得多的個人發展機會。“惟一令我有點心動的是聯合國的一個機會。但它的職位在歐洲,而我不想離開中國。”
從慈善到教育,再到佛學、中醫等傳統文化,葉鶯保持著對眾多事物的興趣。她選擇了環保事務,除了內心的環保理想外,在與納爾科團隊接觸中,她也被納爾科經理們的樸素氣質所打動。“我想為他們帶來一種新的文化和活力。加入納爾科,某種程度上,也是出于一種扶持弱者的心理吧?我想幫助這家公司。”盡管環保產業在中國還被認為是一個方興未艾的產業,一段時期之內不會產生爆發式增長行情,但葉鶯毫不懷疑自己對于納爾科具有強大的“被利用價值”。
停不下來的人
09年離職后,前一天葉鶯還在柯達上班,第二日就已來到納爾科履新。她保持著與1 2年前相同的干勁。1996年的最后一天她也是堅持站在美國大使館的崗位上,而1997年第一天,就作為柯達公司大中華區高管,風風火火奔赴中國南方城市,參與一場商務談判。“我是一個閑不住的人。”今年63歲的葉鶯每天大概只睡3個小時,她覺得睡覺是浪費生命,應該盡量醒著干更多事情。
她曾驕傲地說:“我的裙子很短,我的鞋跟很高。”她似乎愿意把任何顏色搭配起來穿在身上,絲毫不介意別人如何想。“一般在男人的圈子里,女人要改變,戴金絲邊眼鏡,或把頭發綁起來。但是我從來不需要改變,也沒有必要改變。我怎么樣打扮并不影響我是否有資格做CEO,或者做大使。”她笑說自己有1000件衣服,1000雙鞋子。
她張揚的個性并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的穿著上。今年五月份,在有納爾科全球CEO等多位上級老板出席的新聞發布會上,葉鶯成為了最大的明星,她的強勢表現令眾位老板們顯得有些黯然失色。“某種意義上,葉鶯不能算是一位商人,她是一個擁有超強公關能力的活動家。”但葉鶯可能不會想那么多,對于她來說,生命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有片刻的浪費。對于當初放棄外交家生涯、投入商界的決定,葉鶯沒有去思考值不值得。她說:“生命是沒有答案的,盡情投入就是。”
多年前葉鶯駕駛著人生這趟列車,路過新聞界、外交界,停駐柯達并在商圈涂抹下厚重的一筆。如今這朵綻放多時的鏗鏘玫瑰仍然不愿意停下向前邁進的步伐。正如她當年所說:“柯達不是我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納爾科亦如是。”許多人已深深記住了她的名字,同時,也記住了她飽含蓬勃激情的生命中,仿佛永遠沒有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