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針對中小企業資金鏈緊張、融資困難的現狀,央行負責人通過新華社專訪的形式,向外界表達了一種聲音:民間借貸具有制度層面的合法性,鼓勵發展多層次信貸市場。
不可否認,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上,草根金融確實有用武之地;但指望延續了近十年的融資難由此就完全扭轉,恐不現實。
解中小企業資金緊張之燃眉,還得政策性金融介入。如果沒有一個非營利的、專門服務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性銀行,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難免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舉措不少但成效不大
從上世紀的不斷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到本世紀初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征集與評價體系,再到金融危機期間鼓勵服務于中小、微型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快速發展,降低民間金融機構門檻等,以及今年以來實行的對商業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實行差異化監管政策,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努力,可以說來自管理層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歇。
但是結果卻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難以恭維。
今年年中,中小企業的資金鏈異常緊張之際,銀監會不得已再行出臺《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新的舉措包括:優先受理和審核小企業金融服務市場準入事項的有關申請,優先支持銀行發行專項用于小企業貸款的金融債,允許銀行將小企業貸款視同零售貸款處理以及適當提高小企業不良貸款比率容忍度。
每次用藥不同,但方子差不多,無非就是變著法子希望銀行信貸能對中小企業另眼相看青睞有加。這就好比小企業體虛,大銀行吃藥。效果不佳當屬情理之中。
每當管理層拋出一劑藥方時,一些業內專家都大唱贊歌,此舉將有效促進商業銀行加大相關金融服務、緩解小企業資金之渴。結果怎么樣呢?
這些專家們大唱贊歌的時候,估計忘了一點,此時的商業銀行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國有專業銀行,盡管還是國家控股,但商業的屬性,早已為利潤最大化正名。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吝嗇,沒必要大張撻伐。
草根金融恐獨木難支
對于困境中的中小企業而言,來自于民間的非正規金融,不說是救命稻草,至少也是溺水者能夠抓住的一塊木板,雖然依靠它很難上岸,但有了它也不至于一下子就沉陷。
如果沒有民間融資補血支撐,相當一部分小微估計早就熬不下去了。前段時間民間融資的瘋狂,從另外一個層面實際能夠說明這一點。
從央行近期的言行觀察,管理層似乎也開始轉變救微扶小的思路,重視起草根金融之于中小企業的積極面。思路正確,但也需防止矯枉過正,一味寄希望與此,非上上之策。
這次央行在確認民間借貸合法性的同時,重申了民間借貸利率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4倍的規定。按照現行的基準利率水平,民間借貸意味著20%以上的資金成本,有多少中小企業能夠承受,又能承受多久是不言而于喻的。
何以4倍就是合法與非法的界限,沒有人說得清楚。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曾多次表示,任何人研究不出這個“4”來,完全是拍腦袋拍出來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認為,“4”這個數字確實沒有一個模型能夠測算出來。
除卻價的隱患,更有量的擔憂。民間資本總量究竟有多大,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能夠被各方認可的數目,其中愿意借貸的就更難以估算。長期“貧血”的中小企業對于資金的饑渴,可以說是十分巨大。
據專業信息咨詢機構北京銀聯信息咨詢中心監測,僅僅是珠三角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就有2萬~3萬億元的資金需求。
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商業銀行指望不上,民間融資滿足不了,根本的出路在哪里?
從國際經驗來看,無論是直接融資為主的國家還是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方面的服務,主要還是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機構。
截至目前,我國沒有一家如日本中小企業金融公庫、韓國中小企業銀行、加拿大發展銀行、德國復興銀行和平衡銀行這樣的政策性銀行出現。而這,才是當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源。
生命周期短是一個全球中小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在美國,據勞工部下屬的勞工統計局數字顯示,只有不到50%的小型企業能夠成功跨過4年生存期,只有13%的中小企業能存活10年以上;目前中國新生的中小企業生命周期則更短,平均是3~4年。
僅此一點,已經決定了中小企業的發展融資,主力軍非專門的政策性銀行莫屬。
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政府要有付出一定成本的打算。當然,不一定非得要重新組建,在現有的政策性銀行中挑選一家機構較多的,如農業發展銀行,補充新的資本以后賦予它新的使命,就可以擔當扶持中小企業的重任。
專職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性銀行,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最佳途徑。就中小企業現狀而言,培育出這樣的政策銀行,已是十萬火急,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