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真的來了嗎?
最近,有關基金公司需要重組、破產的討論甚囂塵上,如果出現破產、重組倒是好事,說明行業向著更健康方向發展。只有破產、重組競爭機制建立,才能讓基金公司的股東、管理層清醒,維護好持有人利益,才能保障了股東利益。
基民已不再那么傻
2008年以前,在基金公司這條食物鏈上,包括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的股東們都賺得盆滿缽滿,唯獨持有人被宰了。
來自證券業協會的一個數據顯示,70%的基民是2007年股票牛市頂峰時入的市,無怪乎你周圍的基金投資者,大部分至今都賠著錢。
在這里,筆者既不想褒貶基民的貪婪,也不想褒貶基金公司當年采用的拆分等營銷手段,只是想說,一個時代結束了,基金公司很難再用基民的“傻勁”掙錢了。
新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就是,基民不再那么傻,而更加善于用腳投票,看到情況不妙即選擇“割肉”,或投資其他、或干脆離開公募行業。
證據有兩個。其一,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凈值在5500萬元以下的基金達到5只,長期業績都不好,且4只都是1664點以后成立的基金;其二,老基金(尤其指上證綜指在2007年達到6000點以前成立的基金)規模比較穩定。從筆者周圍接觸到的基金持有人能感受到,因虧損過半,除非急用錢,大部分人都置之不理了。
筆者指的新時代是,基金公司未來會越來越注重客戶服務,而不是只注重股東的年終考核。
在近期舉辦的“第七屆證券市場年會”上,證監會基金部副主任洪磊說道,公募基金的股東們大多數是實業界的,他們把眼光只放在每年的凈利潤上,很難理解信托契約責任。
的確。基金公司一位高層就向筆者抱怨說,基金公司體現的是人力資本而非資金,讓造鋼筋、輪船的來干涉基金的投資,實在有些粗暴。
所以,狼來了是好事。狼來了,投資可能打水漂了,這會讓基金公司股東以及管理層通過“血”的事實來明白,基金公司旱澇保收的前提是首先保證持有人有湯喝。
洪磊透露,證監會以后要將審核重點放在股東和高管人員的誠信記錄及專業履歷方面,完善基金公司股權政策,形成多元化的股權結構,推動建立持有人、員工、股東利益的有機統一,并以持有人利益優先為根本點和出發點的公司治理模式。
如果這些政策落到實處,對持有人乃至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都是幸事。
入不敷出的“破產”聯想
我們通常只知道基金公司旱澇保收,卻不太知道基金公司一年到底要花多少錢,更不知道,一個旱澇保收的行業為什么可能出現破產的情形。
2011年基金公司的財務報表還沒出來,但用去年的數據依然能說明這些問題。基金公司如何花錢,并沒有公開的數據,但不等于沒有。
筆者只舉兩個典型。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基金公司華夏,一個是成立近三年依然虧損的民生加銀。
前者數據來自中信證券,后者是筆者從原民生加銀的一位朋友處探知。
簡單來說,基金公司費用最大的兩塊分別是人員成本和付給銀行等渠道的費用,其他開銷還包括宣傳推廣費、租賃物業、郵電通訊等。
由于投研人才相對缺乏,加上2009年公募基金產品擴容,人力成本大幅推高。據筆者了解到,上海一位知名的債券型基金經理年薪能達80萬元,年終獎在250萬元,而獵頭能幫他運作出更高的價格;擴容的另外一個影響是,推高了渠道費用。
目前,銀行賣基金要從公募基金管理費中提取四到六成尾隨傭金,而2009年之前,這一比例大概為三成左右。這意味著,對于一家擁有100億元股票型基金規模的基金公司來說,每年計提的管理費大概為1.5億元(股票型基金管理費為1.5%),其中銀行就要拿走一半左右。
先舉華夏的例子。靠著穩定的規模,華夏成為大股東中信證券的現金奶牛。2010 年,華夏營業收入為34億元,開銷中,人力成本和渠道費用分別6.59億元、6.13億元,分別占總開銷的27%、25%,兩塊開支超過總開支的一半。
另外,2010年,華夏基金的宣傳推廣費1.25億元、電子設備運轉費0.78億元、咨詢費0.56億元、租賃物業0.53億元、郵電通訊費0.52億元、折舊攤銷0.32億元、差旅費0.26億元、長期計劃1.17億元,其他1.4億元。
綜合計算顯示,公募資產規模達2247億元的華夏,2010年業務及管理費用接近20億元,最終落下來的凈利潤為10億元。
華夏基金公司的股東當然是幸運的,過去三年,即使在2008年大熊市中,華夏也能為股東獻上超過10億元的利潤。
但小基金公司就不幸了。以民生加銀為例。該基金公司注冊資本為2 億元,到2010年末凈資產只剩7063萬元。
2010年,民生加銀全年總開銷為1.1億元,其中人力成本(包括工資及社保)、渠道費用分別為4700萬元、2800萬元,分別占總開銷的43%、25%,前者高于華夏基金,后者跟華夏基金持平,其他費用包括房租物業、差旅等分別大概為1600萬、400萬。
總的來看,2010年民生加銀資產總規模為26.3億元,員工60人左右,總開銷1.1億元,營業收入5857萬元,入不敷出,全年虧損了5490萬元。
基金公司人員成本、房租物業、渠道費用等有很強的剛性,因此,民生加銀的費用支出大體反映了人員在60人左右的小基金公司的情況。
今年以來,民生加銀基金公司資產規模略有下降,這意味著其營業收入也較去年略有下降,如果在節流上動作不大,可以預見全年將依然虧損5000萬左右,屆時,注冊資本金就基本消耗殆盡,會下降至2000萬左右,連下一年的開銷都不夠。
這樣的狀況,自然會讓人聯想到“破產”二字。根據《投資者報》數據,2010年虧損的基金公司有9家,包括新華、諾德、天弘、中歐、金鷹、天治、民生加銀、浦銀安盛、金元比聯。
脫貧至少需要四年時間
筆者還想提供另外一組數據,對于急功近利的基金公司管理層以及猴急著向管理層要利潤的股東們,以及依然在貧困線以下掙扎的9家基金公司和今年成立的7家基金公司有很大參考價值。
結論是,除非一出生就遇上2006、2007年的大牛市,否則,在目前的A股環境中,七成基金公司要想徹底脫貧,至少需要四年時間,而且要遇上一個上漲2000點上下的大牛市。
先要澄清的是盈虧平衡點的口徑,業內以及媒體此口徑并不一致。早些時候,基金公司盈虧平衡點公認的基金保有量是50億元,2010年到了80億元左右,今年以來有媒體報道說大概需要200億元。
但據《投資者報》統計,2010年資產規模在100億元以下的有13家基金公司,這其中,4家盈利,9家虧損,虧損者規模均在70億元及以下。基于此,在筆者的統計口徑中,把70億元規模定做盈虧平衡點。
2001年至2005年,是公認的大熊市,2008年至今,也稱得上熊市,兩個時間段有相似的地方。
2001年至2005年間共成立42家基金公司,其中31家在2007年徹底脫貧,占比73%。
平均來看,自成立起,42家公司規模超過70億元的平均時間段為3.4年,考慮到基金管理費計提的滯后半年,所以要把利潤裝進口袋,平均時間應在4年左右。
這在挑戰基金公司股東的耐心。
北京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筆者,股東方年初明確提出,基金公司不能拖累股東的利潤增長,這意味著,所在基金公司必須拼命發基金增加規模。
股東向管理層逼規模,這種現象業內普遍存在,今年換總經理的基金公司已超15個,大部分因三年合同到期而主動離任,說不好聽點,多數屬于“被”離任。因為從2008年至2011年三年里,大部門基金公司資產規模下降或停滯不前。
也是迫于股東壓力,近兩年來,基金公司陷入拼命發產品的怪圈不能自拔,集中表現為基金數量急劇增多,但整個公募基金的份額以及基金首募規模越來越小。
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事先人才培養機制沒有健全,投研人才的需要跟不上產品發行速度,致使整體投研素質下降。
不止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向記者感嘆過,2008年前,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助理再到基金經理要7年,現在三四年研究員經歷就能任基金經理,不能不引起重視。
從總結2001年至2005年基金公司牛市生存經驗來看,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對基金公司股東而言,尤其對于瀕臨“破產”以及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夯實基礎、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過冬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