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見到劉震時,他回國還不久,一雙兒女尚在美國。他的包中整齊地疊放著兒子畫的一幅畫:畫面分成四等份,分別畫著爸爸、媽媽、他自己以及妹妹都在干什么。
現在,劉震已讓孩子回到國內上學,“補習”中文,他給兒女及為人父母的朋友建議——“讓小孩做事情,首先是做他喜歡的;第二是在喜歡的范圍內,選擇做有杠桿的。”
《投資者報》:我注意到,你將對沖基金的特征概括為“投資性價比較高”,具體怎么理解?
劉震:與傳統公募基金相比,對沖基金追求的是與市場無關的、投資性價比較高的絕對收益。對沖基金多數不是在擇時,而是通過發現和利用資本市場定價的不有效性,獲取與市場無關的絕對收益。
由于當下中國市場不太有效,所以對沖基金機會很多,只是實現起來較難,原因在于沒有太多對沖工具,但有一點好處是——沒太多競爭對手。
缺乏對沖工具,會有很多人說,對沖基金在中國市場很難做,但對沖基金有一個法則:越難做的地方越賺錢。我有一個個人體會,美國市場更難做。對沖基金對杠桿和對沖工具非常關注,但也有一個問題,如果工具太多和杠桿太容易得到,就會有更多的人來競爭,超額收益就會消失。
在美國,想要什么工具都有,想要多高的杠桿都可以實現,但錢難賺。在國內,正是因為工具少和杠桿成本高,參與的人少。因此,在沒杠桿時,都可能實現10%的年收益率,而在美國,經常是2%~3%的年化收益率,加上4~5倍杠桿,才能實現10%的超額收益。
《投資者報》:你在美國時都喜歡選擇怎樣的放松方式?回國后,還能繼續保持嗎?平時都有哪些愛好?
劉震:總體而言,基金經理的工作中不確定性較強,承受的壓力比較大,收入波動性也很高,這也是為什么金融行業的薪酬相對其他行業較高一些,以保持風險調整后的“薪酬性價比”。
雖然每天工作中都在跟錢打交道,但如果只是為了錢干金融這行,是很難成功的。而真正成功的人是出于在激烈競爭中擊敗對手而獲勝的需求,成王敗寇,適者生存;而且要不斷地證實提高自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自身很多方面都帶來挑戰。
我會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放松一下。現在出差較多,會利用旅途上零碎的時間看電子書,包括藝術、哲學、經濟、政治等,拓寬知識領域,同時有意識地補習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平時會經常鍛煉身體,10月份還在易方達組隊參加了上海第一屆摩根大通企業挑戰賽的5.6公里長跑。
工作、生活、學習、鍛煉,享受每一天,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這就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