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一國政府,小到一家公司,都有年度收支預算,年底最后兩個月,都有完成指標的壓力。不過,同樣的壓力,性質卻截然不同——公司是賺錢的壓力,而政府卻是花錢的壓力。
在年初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201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中,全國財政收入計劃實現8.97萬億元,財政支出預算為10萬億元。但截至10月份,全國財政收入超過9萬億元,財政支出為7.76萬億元。
在年底最后兩個月,如果財政收入保持每月9000億元規模,全年財政收入將達到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20%;而按慣例,財政實際支出往往以“保持預算赤字”為參照——如果實現今年9000億元赤字目標,政府必須花掉近12萬億元。這意味著最后兩個月,全國財政開支將達4萬億元左右,月均開支2萬億元(前10月月均7750億元),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突擊花錢”。
和企業年底沖目標一樣,政府通常在年底“突擊花錢”。《投資者報》對過去幾年全國財政支出統計發現,政府每年最后兩個月的開支,均達前10個月的一半。
據財政部公布的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數據,2008年前10個月財政支出4萬億元,后兩個月支出2.1萬億元;2009年前10個月財政開支4.9萬億元,后兩個月支出近2.6萬億元;2010年前10個月財政開支6.1萬億元,后兩個月開支2.8萬億元。如果今年最后兩個月財政開支超4萬億元,那么,過去4年平均最后兩個月財政開支,占前10個月的51%。
很多案例表明,各級政府年底的確會突擊花錢。最近長沙一家公司舉報省財政廳,在招標過程中原本可以1500萬完成的采購,最后卻以3000萬元成交。而湖南省文化廳官員對此的回應卻是,“這是預算執行的需要,因為如果預算沒有執行完,財政就要收回,必然會影響第二年的預算編制”。
這解釋了突擊花錢的原因——如果花不完,明年就沒那么多預算。這可不是特例,在審計署今年的審計報告中,同樣暴露出各部委突擊花錢的問題。
據統計,2010年,國稅總局、央行和新華社等26個部級單位存在8.8億元的財務問題,其中擴大范圍或預算外支出5億元、提前支付2.5億元、以撥代支0.7億元、虛假列支0.5億元。而這些問題,大部分都與“突擊花錢”有關。
“如果花不完,明年就沒那么多預算”,這是事實,看似也符合邏輯。但是,既然不需要花這么多錢,為什么需要那么多預算呢?而不讓這個事實發生的唯一辦法,就是寧可浪費,也要把錢花出去。
盡管財政部近日發表了“堅決制止年底突擊花錢”的言論,但其對財政收支的管理思路,也是“寧多不少”。
過去5年中,全國財政每年實際支出比預算平均高4%。每年開支都超預算,下年的預算自然要做高點,循環往復,以至于從2006年到2010年,全國財政預算由3.8萬億元增長到8.4萬億元,而財政實際支出由4萬億元增長到8.9萬億元。
多花錢就要多收錢,財政支出增長的需要,成了財政收入增長的理由。2006年到2010年,全國財政實際收入平均每年超過預算9%,財政收入從2006年的3.8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8.3萬億元,5年增長2倍多。
所謂預算,是根據一年的工作規劃,預計一年開銷,花錢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標的手段。企業預算支出是為實現收入,政府預算支出是為服務民眾。但是,我們在政府突擊花錢的時候,并未看到政府“突擊”為民眾服務。更何況,有效率的行政服務應該是常態、穩定的,“突擊”說明無規劃。
所謂“好”的預算執行,應該是在預算范圍內完成執政目標,用計劃的錢(甚至更少)做計劃的事,年年“超出預算”的政府,應為多花納稅人的錢而感到慚愧。
財政超收也許因為經濟增長超預期,我們尚可容忍;財政超支卻是不能容忍的,因為花了計劃外的錢;但是,如果多花錢的理由是財政超收,就更不能容忍了——多收多花、多花多收,這只會讓政府的胃口越變越大,讓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
超計劃的財政收入應被視作盈余,要么拿出來給老百姓發紅包(香港政府2010年財政收入超預計468億港元,就給居民人均派紅包6000港元,共派出360億港元),要么拿出來減稅,或者補充社保等民眾福利,總之,不該讓各級政府“突擊”花掉。
而且,將超計劃的財政盈余用于直接福利,并不完全在于回饋民眾,還在于對政府花錢的限制——多收了錢也不能多花。否則,不缺錢的政府,規模只會越搞越大。
財政部的當務之急,不是“制止突擊花錢”,而是實施剛性財政預算,杜絕預算超支;同時,應該將未來的財政支出增速,控制在極低的范圍內——我們相信,一年12萬億元的財政支出,不需要再增加了,只要在提高花錢效率上做點實事,就完全能滿足社會發展的公共管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