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漫漫熊途,讓基金公司的生存變得更加艱難,尤其是那些長不大的迷你基金和迷你基金公司,他們正在經歷著生與死的考驗。
《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統計顯示,迷你基金產品和迷你基金公司正在不斷增加。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規模不超過兩億元的偏股型基金共有54只,占基金總數的9.7%,相比上一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這一比例已連續4年增長。
迷你基金公司的生存也越來越艱難。
不僅有一批2005年之后成立的基金公司依然難以擺脫“侏儒癥”的困擾,還有一批小型基金公司正在如雨后春筍般成立,他們每年收取的管理費非常有限,而高額的運營費用讓他們越來越捉襟見肘。
迷你基金攀升至10%
2億元,這是偏股型基金成立的底線;5000萬元,這是基金清盤的一條底線。在經歷2008年至今的熊市后,離開成立時的底線,逼近生死線的“小蘿卜頭”基金正在漸漸增多。
一只基金成立時如果有困難,通常會仰仗外界的幫忙資金或是自家公司的認購,以千方百計地將規模推到2億元之上。隨著近兩年基金發行速度加快,這類勉強成立的基金越來越多。
《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管理總資產規模不超過兩億元的基金共有54只,占554只偏股型基金的9.7%;總資產規模不超過1億元的基金共有23只,占總數的4.2%。
與前幾年相比,這樣的迷你基金數量明顯增加。
2007年市場火熱,基金發行動輒上百億,迷你基金幾乎絕跡,僅有4只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在兩億元之下,占249只偏股型基金的1.6%,1只基金在1億元以下,這些迷你基金都是偏債的混合型基金。
2008年股市暴挫,基金無論是發行還是管理資產規模均出現大幅回調,截至年末,管理資產規模低于兩億元的基金有20只,占291只偏股型基金的6.8%,低于1億元的增至4只,開始有偏股型混合基金、股票型基金加入迷你行列。
2009年股票市場反彈,迷你基金的數量隨著基金產品的數量雖有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截至年底,資產規模低于兩億元的共有23只,占269只偏股型基金的6.2%,低于1億元的共有9只。
2010年的市場再度回到膠著狀態,在2300點至3000點之間來回拉鋸,基金的發行渠道進一步放開,迷你基金數量隨之增長。截至年底,資產規模低于兩億元的基金共35只,占463只偏股型基金的7.6%,低于1億元的共8只。
今年的市場與去年相比,可以說更差,大部分基金的日子都不太好過,資產規模也隨凈值持續下跌而不斷縮水,迷你基金數量隨之增加。
從最新的數據看,資產規模1億元以下的基金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如金元比聯、寶盈、諾德、天弘等。
資產規模最低的10只基金依次是寶盈中證100、申萬菱信盛利配置、天治趨勢精選、天弘永定成長、國聯安紅利、泰信優勢增長、國聯安安心成長、華泰柏瑞上證中小盤ETF聯接、金元比聯核心動力、金元比聯成長動力,這10只基金的平均資產規模僅有6000萬元。
最低的寶盈中證100和申萬菱信盛利配置截至三季度末資產規模已經接近清盤線,分別僅有5100萬元資產規模。
長不大的“小蘿卜頭”
迷你基金長不大,很多因素在其出生時就已注定。大部分基金在發行時生不逢時,明顯體重偏小,加之成立后不長反降,最終墜入“小蘿卜頭”行列。
《投資者報》統計發現,目前低于2億元的基金,大部分發行時就規模偏小,但也有例外,比如54只迷你基金中,成立時超過10億元的有4只,分別是大摩基礎行業混合、長城久恒、天治品質優選、光大保德信精選,他們均在市場行情較好時期發行。
盡管發行占得先機,終究還是落入難堪境地。如大摩基礎行業混合基金(原巨田基礎行業基金)2004年6月發行,成立時規模高達18.55億元,但成立后一直萎縮。2006年底其規模僅1.62億元,2007年底2.36億元,2008年后基本都在1億元之下。截至今年三季度,規模僅有0.74億元。
與其類似的還有長城久恒和天治品質優選,雖然發行時間較早,且經歷了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他們依然處在2億元之下。相對而言,光大保德信精選成立較晚,2009年4月成立,發行規模10.41億元,至目前僅余1.34億元。
除上述4只基金發行過10億外,發行規模超過5億元的共22只,其余28只均未超過5億元,它們的規模都在不斷萎縮。
最典型的如金元比聯公司的金元比聯核心動力、金元比聯成長動力和金元比聯價值增長,成立時規模分別僅有4.37億元、3.74億元和4.12億元,成立后漸漸萎縮至2億元以下;再如天弘永定成長,2008年成立時僅2.91億元,此后三年不斷縮小,截至目前也處在清盤的邊界線上,僅5300萬元。
這些迷你基金難以長大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大部分出身于迷你基金公司,這些公司長期以來基金業績均不太穩定,且人員變動較頻繁。
統計顯示,54只資產規模低于兩億元的基金產品主要集中在29家基金公司,這29家公司大部分規模小型,大中型者較少。
管理迷你基金最多的是金元比聯,共管理7只產品,有4只規模低于兩億元;公司旗下3只產品低于兩億元的還有長信、國聯安、華泰柏瑞和華富;2只產品低于兩億元的共有13家公司。
迷你基金公司生死線
迷你基金產品的集中,讓一批迷你基金公司隨之涌現。他們都在生死線上掙扎著。
在基金業內,對一家公司的盈利線或曰生死線流傳著兩個標準,即資產管理規模達到百億才有可能盈利,年管理費收入達到8000萬元才能保證“衣食無憂”。
從行業發展的現實看,達不到這兩個標準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多,原因有二:一是不少迷你公司一直難擺脫“侏儒癥”;二是一大批新基金公司成立。
《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統計發現,截至三季度末,資產規模低于100億元的基金公司有19家,占全行業65家(未發行產品的新公司暫時不計入)的29%;低于50億元的有10家,占基金公司總數的15%。
他們中有13家成立于2008年以前,平均規模僅56億元。
成立最早的卻依然屬于迷你的基金公司是寶盈,截至三季度末,總資產規模為81億元,共9只基金,其中偏股型基金7只,債券與貨幣市場基金各一只。
資產規模最少的基金公司是新成立的浙商、紐銀梅隆西部、富安達,分別管理了1只、2只和1只產品,總資產規模在10億元左右,除這3家新公司外,最小規模的公司是幾家中外合資的基金公司,如金元比聯、民生加銀、浦銀安盛。
金元比聯、浦銀安盛和民生加銀分別成立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截至目前,這3家公司的規模分別為11.12億元、13.56億元和21.51億元。
上半年,他們分別收取管理費754萬元、1137萬元和2018萬元,預計全年管理費收入都不會超過5000萬元。面對巨額的費用支出,今年這些公司的盈利情況堪憂。其實,不僅僅是他們,資產規模不超過100億元的其他迷你基金公司,同樣正在接受嚴冬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