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在《禮記》中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如果把一切或華麗或高尚的外衣褪去,人生剩下的無非是“吃喝”二字。沒錯,就是這俗氣的兩個字保證了我們基本的生命體征,維持著我們正常的生命活動。人們可以和任何事任何人劃清界限,老死不相往來,唯獨和飲食不能。
從最原始社會的茹毛飲血到今天的燭光美酒加佳肴,飲食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發展的歷史。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愿望就是活下去,對飲食的追求就是可以填飽肚子。隨著時代進步,經濟發展,人們在吃飽喝足的同時,對于飲食的色、香、味以及營養搭配有了諸多要求。飲食,這本來只關乎生命最低層次需要的俗物,成了社會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滲透進了歷史、傳統、潮流、情感、價值等諸多因素。東方人喜歡茶,西方人喜歡咖啡;東方人用筷子調羹,西方人則右刀左叉;東方人覺得鴨血羊肝雞腳是平常之物,西方人無法想象動物內臟(除了鵝肝)可以食用,東西文化的差異就這樣滲透進我們日常的飲食中并從中表現出來。
飲食不僅是一種文化,飲食還是一種藝術。畫家畫的是畫,大廚做的菜:雕塑家用的是石頭和鑿子,糕點師用的奶油和面粉;藝術家經過醞釀得到作品,糧食葡萄經過醞釀變成美酒。做的人,都傾注了自己的滿腔熱情和匠心巧思,將自己的所學所感,化成屬于自己也屬于別人的作品,在做的過程中踐行著自己的人生哲學。品嘗的人,在吃某道菜的時候想起某個人,在品某杯酒的時候想起某段故事,在品的過程中靜觀著自己的人生態度。于是,飲食關乎口舌之欲,卻又不僅僅只關乎口舌之欲。生活有了酸甜苦辣咸的味道。
一個城市的飲食包含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包含了城市中人的回憶與情感,也包含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情和喜樂。當我們回憶一個地方時,想起的不僅是那里的風景,還有那里的人和事,還有和三五好友共享的美酒與美食。無論是聞名遐邇的特色美食還是街頭巷尾的民間小吃,都是城市的標志。
《美酒食尚》不僅倡導健康的生活理念,她還把飲食的典故娓娓道來,追本溯源。《美酒食尚》不僅引領時尚餐飲文化生活,她還溫潤地記載著那些關于飲食的感情與記憶。她不只是一本飲食雜志,她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對品味的追求、對生活智慧與態度的探索。
那些流動在書頁間的美宴之歌,淺唱著形形色色的關于飲食關于人生的故事,讓人唇齒留香,掩書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