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景觀設計的實踐,提出在綜合交通樞紐景觀設計中應遵循的設計原則以及關注的設計關鍵要點和解決方法,拋磚引玉,希望能給類似項目能有所借鑒。
關鍵詞:綜合交通樞紐 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l(2012)01(b)-0075-02
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成為新一輪城市建設的熱點。交通樞紐是城市的門戶,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景觀綠地規劃設計是交通樞紐整個規劃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何有效整合交通樞紐中的建筑、交通、道路設施等方面的內容,處理解決好交通、建筑等規劃對景觀的沖擊等問題,也已引起政府管理部門和相關專業人員的重視,但現今對交通樞紐景觀設計的研究甚少。如何有效利用交通樞紐的綠地,將其營造成為城市交通樞紐的重要景觀,使其成為人們進入城市交通樞紐的第一張名片,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改善交通樞紐的生態環境,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課題。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從參與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景觀綠地建設工程的角度,通過對設計和工程的實踐,對交通樞紐的景觀設計作了一次初探。
1 項目概述
1.1 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總體規劃
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位于上海市中心城西部,規劃范圍為:東至A20(環西一大道),南至A9(滬青平)高速公路,西至嘉閔高架路,北至北翟高架路,總用地面積為2634公頃。集中了高鐵、磁懸浮、機場、軌道交通、巴士公交、出租車等多種交通方式,形成了航空港、城際交通、公共交通為一體的巨型交通系統。未來的開發建設以商務、酒店、展覽、辦公產業為依托,集商業、餐飲、休閑、文化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商務中心。
1.2 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中綠地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總體規劃,上海虹橋樞紐中核心區綠地面積約為190公頃。綠地以公園綠地、中心軸線為核心,以防護綠帶、網狀道路綠化和附屬綠地等形成的生態廊道為骨架,構建綠網交織、綠量充足、綠環圍繞的綠色空間布局,營建宜人的室外休憩空間、提供人們游憩、活動、交流休閑活動之需求,提高城市生活品質,提升城市形象。
2 項目具體設計
2.1 現狀分析
按照虹橋樞紐建設規劃,景觀綠地分階段實施,近期建設面積約為95公頃,主要是道路、高鐵防護綠地、道路綠化和交通中心綠地。經現場調查,設計區域四周被城市交通主干道、快速路圍合,區域環境受交通產生的廢氣、噪音、揚塵污染影響較大。其次,基地堆積了大量因樞紐建設產生的土方,區域內水系相互交叉分布,但駁岸線非常人工化。區域核心范圍為樞紐建筑綜合體,東西向分布,依次為機場二號航站樓、東交通中心、磁浮車站、高鐵車站合西交通中心,在區域西北角為已建的動遷安置房,其他區域為儲備土地。綠地布局被交通干道分隔,地塊零碎,缺乏完整性,聯系性較差。
2.2 設計原則
(1)整體性原則。
根據綜合交通樞紐的整體規劃,來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景現規劃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長期的整體規劃確定以后,對近期的交通樞紐景觀工程建設,都應在長期規劃指導下進行,脫離遠景目標的建設往往是沒有生命力的。景觀綠地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強調整體觀和系統觀,從整體上研究其穩定性、動態平衡關系,發揮整體功能。
(2)以人為本原則。
在交通樞紐的環境中,景觀設計要以人為核心,注意提升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動態設計哲學,在設計中注重從不同年齡人群的角度體驗考慮,創造愉悅、親和的環境,即就是以人文本,主要體現在安全性、可達性、舒適性三個層面。
①安全性。
在交通空間中,安全性是最基本的標準,對虹橋樞紐這樣一個交通模式極為復雜的綜合體,考慮景觀綠化處于虹橋機場區域,在植物選擇上要避免用蜜源植物和鳥嗜植物,滿足飛行安全需要;滿足行車視線安全要求,在道路的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內側的規定范圍內避免種植高大喬木,保證駕駛員的視線通透,保證行車視距,形成安全、良好的景觀綠地空間,避免綠化影響交通安全。
②可達性。
交通行為的另一個基本需求是方便快捷,而交通樞紐中的綠地往往被車行交通所包圍,可達性較差,這里所說的可達性就是選擇一種適合的到達方式。根據樞紐綠地的特殊性,在步道的出入口設置上考慮人們可以方便進出和安全問題,較好的體現可達性。由于虹橋樞紐本身功能復雜,體量龐大,一定的時間、一定的步行距離難以避免。景觀綠地又較為分散,為了提升游客的出行質量,從“優化交通流線”、“改善景觀通道品質”等途徑出發,采取一切可行手段從人的行為習慣、心理感知等角度來構建良好的景觀空間。
③舒適性。
通過設計的方式避免或減少交通樞紐汽車、鐵路、機場等產生的尾氣、噪音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圍繞景觀、游憩、生態三大基本功能,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創造一個多功能融合的景觀。通過地形、綠化的設計來有效隔音降噪、突出綠地的防護功能,并從人性化的舒適空間入手,為游客營造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景觀空間,滿足人們觀景、散步、休閑、交流等需求,形成舒適的休憩空間。
(3)生態性原則。
貫徹生態優先準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注重擴大綠量,提高綠視率和葉面積指數,優化區域生態格局,促進城市生態平衡。
3 景觀設計中的關鍵要點
3.1 豎向設計
地形在景觀設計中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它直接聯系著眾多的環境因素和環境外貌。針對樞紐區域內土方的現狀,遵循就地平衡、資源利用,與外部環境相協調的原則。樞紐內防護綠地的寬度為5m~60m不等,結合場地,用堆丘開路的辦法,增加起伏感,增加高差,最大程度的多堆土,減少土方的外運,降低建設成本,建造了平均高度差為1.6m,2%~12%的坡度,豐富了視覺效果和景觀空間。
3.2 種植設計
根據規劃區域交通樞紐的特性,在植物設計中,考慮了周邊地塊的規劃功能、區域交通流線等,根據這些建設條件的限制和要求,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從綠地功能定位合理,注重防護和降噪等功能設計,并采用自然群落式設計理念,體現了綠化的科學性、美觀性,同時兼顧了交通,注意了轉彎節點的視覺要求。樹種選擇上采用了近幾年上海市引種栽植成功的新品種,與鄉土樹種等組合形成群落,體現植物的地域性和多樣性,季相特色明顯,突出了不同地塊的功能性綠化景觀要求。
(1)喬木層的栽植設計特點。
樹種規劃時,從整體上考慮,在統一中追求變化。使不同功能的綠地具有各異的植物品種,通過合理配置,構建疏密有致、變化豐富的植物群落;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控制在1:1.7,通過樹形、樹葉以及季相變化來增強景觀的可識別性;喬木的選擇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地域性。圍繞防風、降噪、防塵的功能,除了選用抗風性好、防污染能力強的樹種之外,還選用色彩變化明顯、具有觀賞性的樹種,兩者結合應用,構建豐富多彩的植物群落。例如在高鐵防護林中,采用了常綠針葉純林和生態混交林相結合的種植方式,選用的喬木有雪松、檜柏、香樟、廣玉蘭、女貞、懸鈴木、臭椿、烏桕、紫薇、夾竹桃等,在交通中心綠地中少量運用了新優植物紅花械。通過豐富的植物景觀營建,形成了虹橋樞紐不同綠地功能不同的景觀效果和要求。
(2)花灌木地被栽植設計特點。
以群落式植被為主要表現形式,在配置上注重花期的控制,重點考慮5~11月的觀花效果和色彩,在配置上采用宿根或可自播繁衍的地被,建成低成本、低養護,體現自然生態的效果。
(3)節點景觀的花境設計。
在主要道路七莘路,分別在不同的路口交叉口設置高低錯落、色彩清新、精致耐看的花境。意在突出世博期間的迎賓意境,用不同的盛花期的花境配置,以常綠地被為主,混種宿根花卉或觀賞草、時令草花等有色植物,突出勞動節和國慶節的喜慶氣e9318d448f27ec35e990c3cfec6b7a2e01f37b856c01af3d7ae94ad2864af56a氛,形成特色明顯的景觀效果。
4 鋪裝材料的選用
在鋪裝材料的選用上堅持貫徹環保、低碳的理念,以環保型材料為主,把具有透水、透氣性能的生態透水混凝土運用在鋪裝設計中。僅在樞紐的交通中心綠地,采用了花崗巖,并在面積上加以嚴格控制,采用線性、色彩、材質搭配等手法,來創造具有魅力的路面和場地景觀,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實用、方便、快捷、安全的交通系統。樞紐景觀設計中選用了花崗巖、透水混凝土、火山巖、青石板、芬蘭木、鵝卵石、彈石、塑膠木等材料,其中花崗巖選用了黃銹石、新疆紅、芝麻灰、芝麻白、中國黑、青石板、紫羅馬。
5 結語
建設綜合交通樞紐是未來國家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的趨勢,樞紐環境的建設在整個交通樞紐體系中會越來越重要。目前,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一期景觀建設已完成,營建一個綠環圍繞、綠量充足、綠網交織的綠色空間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本文僅是針對虹橋樞紐景觀綠地的景觀設計的設計原則和相關設計的主要關鍵要點作了初步的探討,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作進一步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