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建筑來說,為了提高土地使用率而設置車庫,或為了符合人民防空的要求而設置防空掩體,越來越多的建筑要求設置地下室。要滿足地下室使用的功能要求,保證其耐久性,防水性能尤為重要。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工程的地下室會出現滲漏。本文主要探討地下室后澆帶施工引起的滲漏問題的預防與處理措施。
關鍵詞:后澆帶 地下室 滲漏 預防
中圖分類號:TU7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1(b)-0078-01
為了防止因混凝土的溫度產生的裂縫及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引起的裂縫,往往將混凝土分塊進行澆筑,塊與塊之間會預留一條暫時不澆筑,到最后再進行澆筑,這樣的一條后澆的混凝土,就叫后澆帶。 施工后澆帶分為后澆沉降帶、后澆收縮帶和后澆溫度帶,分別用于解決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間差異沉降、鋼筋混凝土收縮變形相減小溫度應力等問題。
1 地下室后澆帶滲漏出現的原因
地下室滲漏主要存在于施工縫、伸縮縫、后澆帶、外墻等部位,施工縫、伸縮縫、后澆帶、外墻砼接槎處理不好而產生的滲漏。滲漏易發部位常見的有:拉螺栓處、貫通鋼筋支撐處(或拉鉤過長)、底板與外墻的陰角處、砼過振欠振的蜂窩等。
地下室滲漏的原因一般包括:后澆帶部位的混凝土施工過早,而后澆帶兩側結構混凝土收縮變形尚未完成;施工組織不當,后澆帶兩側上部結構澆灌混凝土的落差較大,以及設計中存在著局部不合理的現象,使得后澆帶接縫處產生過大的拉應力;澆灌前對后澆帶混凝土接縫的界面局部有遺留的零星模板碎片或殘渣未能清除干凈;后澆帶在底板位置處長時間的暴露,而使接縫處的表面沾了泥污,又未認真處理,嚴重影響了新老混凝土的結合;墊層上做好的防水層在灌注底板混凝土前遭到破壞(如被墜物砸傷)未作修補就灌筑后澆帶混凝土,留下隱患;施工縫作法不當,特別是后澆帶兩端,往往將施工縫留成直縫;柔性防水材料本身性能的局限性,防水層的抗拉強度低,延伸率小,抗裂性好,對溫度變化較敏感,在遇到不利因素影響時,往往經受不住各種應力的作用而被破壞。
2 地下室后澆帶的施工技術
2.1 地下室頂板混凝土澆筑
(1)混凝土澆筑厚度應嚴格按規范和施工方案進行,以免因澆筑厚度較大鋼絲網模板的側壓力增大而向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2)采用鋼絲網模板的垂直施工縫,在混凝土澆筑和振搗過程中,應非凡注重分層澆筑,厚度和振搗器距鋼絲網模板的距離。為了防止混凝土攪拌中水泥漿流失嚴重,應限制振搗器與模板的距離采用于φ50振搗器時不小于40cm,采用φ70振搗器時不小于50cm。(3)為保證混凝土密實、垂直施工縫處應采用鋼釬搗實。
2.2 澆筑地下室頂板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縫的處理
(1)對采用鋼絲網模板的垂直施工縫,當混凝土達到初凝時,用壓力水沖冼,清除浮漿、碎片并使沖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時將鋼絲網片沖洗干凈?;炷两K凝后將鋼絲網拆除,立即用高壓水再次沖洗施工縫表面。(2)對木模板處的垂直施工縫,可用高壓水沖毛;也可根據現場情況和規范要求,盡早拆模并及時用人工鑿毛。(3)對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要使用鑿毛機處理。D對較嚴重的蜂窩或孔洞應進行修補。E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應用噴槍清理表面。
2.3 地下室頂板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
(1)不同類型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時間不同:一般為施工后40~60天;沉降后澆帶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進行。(2)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前,用水沖洗施工縫,保持濕潤24h,并排除混凝土表面積水。(3)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縫處鋪一層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4)后澆帶混凝土必須采用無收縮混凝土,可采用膨脹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脹作用的外加劑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強度應提高一個等級,其配合比通過試驗確定,宜摻入早強減水劑,且應認真配制,精心振搗。由于膨脹劑的摻量直接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因此,要求膨脹劑的稱量由專人負責。(5)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仍應澆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得不于28天。
2.4 地下室底板、側壁后澆帶的施工
地下室因為對防水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后澆帶的施工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防水混凝土的施工縫、后澆帶、穿墻管道、埋設件等設置和構造,均須符合設計要求。
2.5 后澆帶施工的質量控制
(1)后澆帶施工時模板支撐應安裝牢固,鋼筋應進行清理整形,施工的質量應滿足鋼筋混凝土設計和施工驗收規范的要求,以保證混凝土密實不滲水和產生有害裂縫;(2)所有膨脹劑和外加劑必須有出廠合格證及產品技術資料,并符合相應標準的要求;(3)澆筑后澆帶的混凝土必須按規范上試件留設的要求留置試塊。有抗滲要求的,應按有關規定制作抗滲試塊。
3 地下室后澆帶滲漏的防治措施
3.1 施工縫澆筑砼前滲漏預防的要點 施工縫澆筑混凝土前按常規方法處理,把表面鑿毛,止水鋼板清理干凈,澆水濕潤,澆筑時先用同強度等級砂漿接漿,保證施工縫接觸良好。為確保施工縫處無滲漏,在地下室大面做防水時必須增設一道防水附加層,在放置橡膠止水帶時確保止水帶位置在構件厚度中間,止水帶中線與伸縮縫中線重合。特別對水平伸縮縫,澆筑混凝土時一定注意,混凝土不能直接沖擊橡膠止水帶,以免止水帶偏位造成滲漏。后澆帶施工,主要抓住清理關,為清理方便把后澆帶位置的墊層可以考慮有意留低100mm。為防止漏漿,在后澆帶兩側澆筑通長混凝土帶,會對漏漿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3.2 結構外墻施工的防漏要點
在底板及外墻的鋼筋隱蔽驗收時,嚴禁出現外墻使用普通螺桿或貫通限位支撐鋼筋。所有地下室外墻螺桿、管道均必須設有三道止水環。地下室外墻模板不能拆除過早,以免拆模過程中導致止水螺桿松動,產生毛細孔。為了避免底板與外墻轉角處出現滲漏,在300mm高混凝土導墻施工嚴把質量關,先把底板混凝土澆筑到吊模下口平,待混凝土即將初凝時再澆筑導墻混凝土。導墻混凝土澆筑時必須振搗密實,吊模下口翻出的混凝土不能急于刮除,特別注意此時導墻根部的混凝土不能再振,以免出現吊腳,導致滲漏。為了控制外墻蜂窩及裂縫的產生,混凝土施工時要把握振搗和養護關。加強混凝土振搗,執行“快插慢拔”,嚴禁出現漏振或過振而引起蜂窩。加強抗滲混凝土的養護,派專人完成,保證混凝土表面保持濕潤狀態,養護時間不少于14天。最后進行外墻防水施工時,先進行結構外墻蓄水試驗確保無滲漏,對有濕澤地方增加一道防水涂料,對螺栓孔處,鑿除小木塊用1:2水泥砂漿修補,對陽角及施工縫處在大面做防水前必須做一道防水附加層。
4 結語
總之,地下工程滲漏處理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建筑與結構設計、工程材料、施工操作和治理維護等諸多因素,是多種學科的綜合體現。特別是后澆帶位置,其難度大,技術性強,在整治過程中要遵循“防堵結合、剛柔相濟、因地制宜、綜合整治”的原則。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分別采用“堵、排、涂、抹”的施工方法,可以達到治滲漏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