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投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投資總量不足;二是投資效率不高,根本原因是投融資體制不健全和完善。深化生態環境治理投融資體制改革,對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生態環境治理,提高生態環境水平,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生態環境 投融資體制 改革 創新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1(b)-0145-02
1
構建適應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和要求的財政體制
1.1 構建生態財政體制的必要性
(1)嚴格劃定中央與地方的環境保護職能,強化國家承擔宏觀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有利于增強國家進行宏觀配置環境資源的財力。(2)通過調整財政政策,調節財力分配結構,統籌安排生態建設投資。有利于推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3)改革財政制度,通過財政補貼、優惠政策等措施,扶持生態環境建設企業的經營活動,鼓勵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有利于刺激生態企業增加生態環境投入。(4)國家通過課以罰款、征收資源補償費和環境稅等增稅方法。有利于防止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
1.2 構建新型生態財政體制。構建新型生態財政體制
(1)構建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制度。在政府財政支出預算科目中,建立生態環境建設財政支出預算科目。將生態環境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并逐步增加。政府投入主要方式,一是用于重點工程建設;二是用于銀行貼息間接支持重點項目。(2)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第一,確定轉移支付的基數,構建配套政策與操作措施,保證生態財政支出不斷增加。第二,擴大專項補助范圍。通過國家預算,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專項補助范圍和數額。第三,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利用財政手段,通過財政資金給予生態企業投資補貼,激發企業投資積極性。第四,建立擔保制度。通過政府擔保,財政貼息的辦法,發行生態企業債券,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3)構建財政政策支持體系。第一,運用財政政策支持生態環境建設,探索生態財政體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機制。第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充分認識構建生態財政體制的重要性,突出生態財政體制長期效益,制定科學的財政支持規劃和實施方案,完善生態財政體系,增加生態財政支出。第三,構建以地方財政為主體,中央財政為支持的財政支持體系,加大對生態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4)構建多元化投融資主體。第一,要以財政支持為基礎,構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生態環境投融資體制。第二,要支持地方培育自我開發能力,通過實施貸款擔保、財政貼息等政策,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向生態環境工程項目流動。
2 構建適應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和要求的稅收制度
2.1 生態稅收的涵義和特征
(1)生態稅收是指國家為實現特定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籌集生態環境保護資金,并調節納稅人相應行為而開征的有關稅收的總稱。(2)生態稅收的特征:第一,目的性。生態稅收收入是國家為實現特定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籌集的財政收入,首要目標是環境保護。第二,調節性。生態稅收通過調節企業或個人有利于或不利于生態環境行為而發揮其作用。第三,關聯性。生態稅收與經濟活動性質和規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2.2 建立新型生態稅收體制
(1)完善稅收支持措施。采取切實可行的稅收支持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第一,設立生態建設工程項目。在重點地區設立生態環境工程保稅區,增加生態工程項目的誘惑力,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參與項目建設。第二,放寬征稅條件。對污染少、資源能源消耗低、生態友好型企業,放寬增值稅、所得稅的征收條件,使企業得到稅收實惠。第三,實行稅收返還制度。對生態企業實施免征或全額返還資源稅,將免稅或返還部分作為國家投資,繼續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對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在稅收上實行返還制度。(2)調整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第一,擴大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零稅率政策的適用范圍,準確界定零稅率調節稅的使用項目類型。第二,界定生態產業和生態工業園區的范圍,在規定期限內對參與生態工程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第三,對生態環境建設需要的進口產品,減免進口關稅。第四,對低碳家電、新能源汽車等,減征消費稅。第五,對經營生態環境公用設施的企業,在征收營業稅、增值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方面給予優惠。第六,允許清潔能源企業、污染治理企業、環境公用事業以及環保示范項目,加速投資折舊。(3)調整稅收結構。第一,增設資源消費稅稅目,根據污染品質確定消費稅額。第二,對燃油等產品征收消費稅附加,利用稅收差異鼓勵使用優質低碳產品。第三,提高對危害人們健康的消費品稅率。不斷優化稅收結構。第四,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對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稅收優惠和差別利率,調動生態環境項目投資主體的積極性。
3 構建適應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和要求的金融體制
3.1 構建市場化投融資機制
(1)遵循市場化原則。強化市場觀念,引入市場機制,遵循市場規律,改革生態環境治理投融資體制,以適應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的需要和要求。(2)完善市場化商業運作機制,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按照市場化模式,改革生態投融資機制。(3)發揮商業性金融在生態投融資體系中的作用。調整和改善生態環境投融資結構。
3.2 深化生態金融體制改革
(1)強化政策性金融體制。完善商業性金融發展的環境,構建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相互補充的金融框架。確立政策性金融的主導地位,采取多種措施發展政策性金融,加強政策性金融商業化運作。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第一,明確國家開發銀行在生態投融資中的地位,加大開發銀行的投資力度;第二,在政策性銀行設立專項優惠貸款,增加生態環境治理項目配套資金;第三,制定資本市場傾斜政策,通過股票上市、債券發行額度的傾斜政策,支持生態環境項目及其產業的發展。第四,改革投入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增加政策性銀行資金來源,提高政策性貸款的效率和效果。(2)健全商業性金融體系。第一、建立合理補嘗制度。補償商業金融機構因對生態環境治理放貸造成的利益損失,調動商業性銀行對生態環境發展投融資的積極性。第二,建立生態項目基金。組建生態項目工程建設基金,按照市場化投資運作方式,籌措、管理和運用社會資金投向這些項目。第三,發揮資本市場作用。通過發行中長期債券等形式,籌集大型生態項目建設所需的資金。第四,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第五,國家以優惠利率政策等鼓勵商業性銀行向生態項目投資。(3)制定靈活的金融政策。第一,加大政策性金融的傾斜力度,引導、扶持商業性金融介入。第二,發揮資本市場對生態建設資金籌措的作用,適當放寬信貸條件,加強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第三,發揮市場配置資金的作用,發揮商業性金融在生態工程中的主導作用。(4)培育生態資本市場。第一,支持生態企業進行體制改革。將競爭優勢明顯、經濟效益良好的企業推向市場,通過社會融資實現企業資本籌集和擴張,增強企業生態投資能力。第二,發行生態債券。利用債券市場發行生態債券,主要用于生態環境治理。培育市場體系、擴大市場規模、發展投資銀行、推動股權流動、改善投資結構、加強股票監管、健全市場運作機制。第三,重視生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和建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優化環保企業資本結構,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變革產權制度。
4 構建適應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和要求的生態補償機制
4.1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
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是導致我國生態環境狀況有所惡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必須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4.2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舉措
(1)提高對生態補償重要性的認識。要加強對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重要性的教育,充分認識建立生態補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選擇適合的補償模式。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標準,依據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確定補償模式。第一,通過橫向轉移支付的方式進行補償;第二,由政府投入,并采用水土保持補償機制;第三,采用循環利用的模式。(3)規范生態補償機制。首先,構建由生態控制區、生態恢復區、生態防護區組成的生態保護區機制。其次,完善現行政策措施,總結經驗教訓,實現生態補償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再次,生態補償機制,按照由點到面的原則,分步推進,逐步實施。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4)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統籌規劃、科學保護。不斷完善現有政策措施,總結經驗,由點到面,努力實現生態補償的制度化、規范化。
5 構建適應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和要求的市政債券制度
5.1 生態市政債券是指以城市政府為發行債券主體、通過資本市場公開發行的生態環境治理債券
主要用于城市公共實施建設,污水、垃圾處理、城市綠化、改善空氣質量等。
5.2 創新市政債券體制
發行市政債券是我國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它關系到中央和地方財權和事權的重新劃分,也涉及到法律制度修訂和經濟政策調整,需要創新市政債券體制,建立完善的市政債券管理體系及監督機制。(1)完善市政債券發行的配套政策。第一,實行市政債券投資收益的減免稅政策,以吸引機構與個人投資者投資。第二,向商業銀行開放市政債券市場,允許商業銀行投資市政債券。第三,通過市場交易,提高市政債券的流動性,降低投資風險。第四,建立有效的市政債券的發行與擔保機制。第五,運用合理的擔保結構,落實擔保及風險責任。(2)建立債券資金優先使用保障機制。市政債券融通的資金可以有多種用途。為了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必須綜合運用行政手段和市場機制,保障市政債券資金優先用于生態環境治理。一是設立政府環保專門預算用于回購債券;二是提供優惠擔保政策等。(3)規范市政債券發行標準,評價市政債券發行的合理性,控制發行額度,監督使用用途,嚴防政府濫發濫用。(4)明確市政債券使用方向。防止將市政債券資金用于效益好的經濟項目。保證生態環境治理資金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