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運用,教育呈現出現代化的特征及發展態勢,使許多高校教育者感到困惑與無所適從。高校應該順應信息化的發展方向,主動迎接信息化的挑戰。總體來說,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運用還略顯不足。本文擬從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談起,分析信息技術給高校教學帶來的影響,進而分析如何使信息化更好的融入高校教學中。
關鍵詞:傳統教學模式 信息化 高校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1(b)-0191-01
1 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教學,其主要目的是應對考試。以往的高校英語教育仍然是以延續高中的培養方式為主。在這種以老師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學習必然是被動的學習。
如英語教學,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同學們關心的主要是自己能考多少分,有的同學在大學的英語測試中,甚至認為只要閱讀做得好,聽力即使拿零分也不會影響及格,更可怕的是這種想法也被某些老師所認可,其結果是高校教學變得更加功利化。而信息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具體職能,信息教育模式下,教師“教”與學生“學”變得不再絕對,而是一個相對概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策劃生動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則是應培養對學習的主動性,信息技術則是完成這種任務的最有效的途徑。因此,改革現行高校教學模式已成為高校的迫切要求。
2 信息技術對高校教學產生的影響
現代信息技術作為高校教學的輔助手段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對高校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教學信息的最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教師可按教學目標的要求,將包含有不同媒體信息的各種教學內容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通過文本、圖像、聲音和移動圖像并存的電子化教學很好地整合了各項能力的訓練。學生通過互聯網閱讀了大量的信息,并對其進行了初步的信息加工,在經過濾和分析后,形成自己的思想。進行口頭和書面的表達,實現了、綜合能力訓練的整合。
(2)現代信息技術可按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水平把相關主題的預備知識及開闊視野所需的擴展知識組成有機的整體。因材施教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要讓傳統的教材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各方面需要是不可能的。在教9幣的指導下,圍繞既定的目標和主題,通過互聯網自由地獲取所需要的和感興趣的信息,滿足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3)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了師生交流,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學生通過網絡和教師進行即時聊天,或給教師發送電子郵件,可以就不便當面說的教學問題或生活、心理等問題和教師交流。這樣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以優化教學效果。
3 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運用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3.1 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運用的現狀
(1)電子板書取代手寫板書,伴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計算機文化、網絡文化己逐漸成為一種基礎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學中必須增加培養學生對信息獲取、檢索、分析、處理能力的內容,信息能力也要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
(2)多媒體技術在各高校得到不同的運用,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構建各種教學環境,例多媒體綜合教室、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校園網等。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造和展示各種趨于現實的體育學習情境,把學習與現實生活融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探索。由于硬件和軟件等各方面條件的差異和限制,多媒體技術在各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程度也各不相同。
3.2 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運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認識比較模糊,認識模糊問題主要表現為概念模糊問題。目前的研究發現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對信息和信息技術的概念還很模糊,這己經在不同程度上阻礙或延緩了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的發展。
由于對信息概念的認識模糊也可能導致對信息技術認識上的偏差。由于認識模糊有些高校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只有上公開課時使用,別的上課時間不使用。有些教師認為傳統教學比現代信息技術更能體現學科的特點,而幾乎拒絕使用信息技術。有些體育教師把信息技術擴大化了,認為什么都應該使用信息技術,簡單幾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問題也要使用信息技術,導致了信息技術的濫用、誤用現象。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威力巨大但并非萬能,信息技術和其他教育技術不是取代的關系,而是適者生存,共同演進的關系,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幫助學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活性,能更快地將知識整合,使學生對知識全面理解和掌握。
(2)信息化推行中存在技術難題。近年來,一些教育技術專家伴隨著每一次技術的進步,總是宣傳它對教育的深刻影響,也對教師掌握相關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對廣大非計算機專業的高校教師,當前到底掌握哪些相關信息技術才能把它們很好的應用到高校教學中呢?有技術絕對化傾向的高校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能徹底改變高校教育的現狀或者認為有些教師可以馬上被計算機技術所取代。眾所周知“理想”的教學環境并不等于現實所能提供的教學環境。關于“理想”的信息技術教學環境是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加互聯網等。專家認為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突出優勢在于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能夠立即進行反饋。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于高校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然而,高技術未必能換來教學的高質量,在高校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仍是不可低估的。教師對學生的關心熱愛以及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比起體育教育技術來說更加重要,是技術永遠無法替代的,這是信息技術在高校體育教學應用中特別需要關注的人文問題。
(3)信息化運用中高校教師角色的定位問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形象,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這遠比理論和語言上的說服教育要有效得多。高校教師必須通曉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熟知教學規范,掌握高校教學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信息化時代高校教師不僅需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必須具備基本的信息素質和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信息時代的到來,高校教師角色也必須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更新觀念,實現傳統教師角色向現代教師角色的轉變。信息化社會高校教師不再是傳統的教書匠。社會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直接為社會所接受。因而社會要求高校教師不是僅僅懂得技能的傳播者,而是知識廣博、技能熟練,各方面教學能力較高的學者型教師。因此:任何專家或學者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信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