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基礎金融服務像醫療、教育、郵政等基本公共服務一樣普遍惠及到每一個人,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是中國農村金融面臨的困境。對此,國家和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多次要求和鼓勵農村金融改革,進行服務和制度創新,消除金融空白鄉鎮,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銀監會也進一步指出,要繼續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由解決基礎金融服務覆蓋向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增強金融服務功能轉變。這從宏觀層面上為建立普遍惠及所有階層的金融服務體系提供了保證。山東省諸城市農村社區金融服務站(以下簡稱“金融服務站”)正是當地政府在結合本地社區化管理優勢的基礎上,響應國家上述政策的實踐創新,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的成功實踐。本文將以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普惠金融體系相關理論為基礎,結合實地調研與訪談資料對諸城市的金融服務站進行研究。
諸城市農村社區金融服務站簡介
諸城金融服務站是由政府主導、中國人民銀行牽頭,金融機構設立在社區一級的代理代辦非標準化金融服務的金融咨詢代理機構,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代理咨詢、征信建設、非現金支付結算、國債知識宣傳、金融產品創新、金融知識宣傳等業務的辦公場所,其目的是滿足農民對存、貸、匯、支付結算、中介代理、理財咨詢等金融服務的需求。目前,諸城市的208個農村社區已全部開通金融服務窗口,實現了金融服務在社區范圍內的全覆蓋。
當地政府和人民銀行主要通過建立主服務銀行制度和運行、報告、交流及獎懲等基本制度來保證金融服務站的運行。其中主服務銀行制度即是將最早選定并在該社區開展業務的銀行作為該社區的主服務行,由其負責建立該社區的金融服務站,并在該社區全面開展金融服務工作,在金融服務覆蓋全部社區之前,其他銀行不得將該社區作為其主服務行,但可在此開展業務。由政府金融辦和人民銀行共同組成“社區金融服務協調小組”,各相關銀行定期對服務站的金融服務基本情況、貸款發放情況、自助設備業務情況、金融咨詢服務情況等向其匯報(見圖1)。此外,政府對銀行通過服務站新增的貸款,每年按增加額的0.5%予以風險補償,人民銀行對相關銀行提供再貸款、再貼現等方面的支持。
貸款是基礎金融服務中最復雜的一項,圖2所示是社區農戶資金需求反饋流程。農戶將資金需求情況反映至金融服務站或者社區服務中心,協理員或客戶經理會到農戶進行審核,然后將情況反饋到相關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會根據上報情況做出是否放貸的決策,并將決策結果信息反饋至農戶和社區征信系統。其他咨詢、代理業務大都也遵循這樣的流程,區別在于社區的客戶經理或協理員大都能解決農戶的這些需求,不需要再到銀行網點辦理這些相對簡單的非現金業務,在社區范圍內就能解決。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諸城市農村合作銀行針對金融服務站作為非正式的金融機構不能辦理現金業務的限制,開發了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來辦理小額存取業務。農民可以利用農合行安裝在支農協理員家里或者社區金融服務中心的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實現包括基于信通卡、一本通存折或活期存折的小額現金存款、轉賬、定活期互轉、查詢、補登存折、口頭掛失、自助繳費、信息發布等常見業務,也可以辦理新農保繳費、中間業務繳費、惠農補貼的支取,公共信息的查詢等業務。截至目前,諸城市農村合作銀行在社區共計有243臺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社區居民的基礎金融服務需求。
金融服務站公共物品屬性分析
本文在諸城市選取了枳溝和百尺河兩個鎮為調查地點,隨機調查了40戶農戶,針對其基礎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需求程度、供給評價等方面展開進行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并對當地政府金融辦、人民銀行、農村合作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濰坊銀行等相關機構負責人和所到鄉鎮黨委辦公室和社區服務站負責人員以及客戶經理和支農協理員進行了深度訪談。
本文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為出發點,認為基礎金融服務具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特性,故借鑒基本公共服務具有的基礎性、迫切性、廣泛性和可行性四個標準為框架,結合SMART原則以及PM&E方法制定出的金融服務站公共物品屬性分析指標(見表1)。其中,基礎性指對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為生活所必須;迫切性指服務項目關乎目標群體最直接、最現實和最緊急迫切的利益;廣泛性是指項目會影響到相應社會范圍內的每個家庭及個體;可行性指服務的供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即財政能夠承擔。
基礎性
金融服務站提供的基礎金融服務對于農戶生存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準公共物品。首先,關于基礎金融服務重要性排序的實地調研結果表明,有子女在外地讀書和有成員在外地務工或經商的家庭將匯兌服務放在了第一位;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家庭則將貸款放在了第一位;而大多數以務農為主的家庭則將存款放在了第一位。可見,對于每個家庭來說基礎金融服務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其次,從表2農戶對基礎金融服務的需求情況和使用情況調查結果來看,37%以上的調查對象表示很需要各類基礎金融服務,其中存款服務的需求達74.5%,占第一位,這是由農村基本社會保障缺失,農民將儲蓄作為防范風險的手段決定的。農戶使用最多的基礎金融服務是存款和匯兌服務,這與農村的經濟發展情況相一致,貸款和代理業務使用的相對較少也說明了農民面臨著金融排斥。最后,從表3也可以看出,基礎金融服務至少對86%以上的居民生活會產生影響。從總的調查結果來看,很少有人表示完全不需要基礎金融服務,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使用過基礎金融服務并且基礎金融服務會對居民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都表明了金融服務站為農戶提供的服務具有基礎性。
迫切性
金融服務站提供的基礎金融服務關系到農民最直接、最現實和最緊迫的利益。通過對四項基礎金融服務對農戶生產、生活的影響程度以及這四類金融服務對他們需求的滿足情況調查顯示(見表3),有近60%的被調查者認為存款服務對其生活影響很大,其次是貸款、匯兌和代理業務。針對每項具體的基礎金融服務有84%以上的被訪者認為這些服務會對其生活產生影響。金融服務站建成后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農戶的金融需求,但是還有接近30%的被調查者的貸款服務不能滿足。此外,從表3可以看出,還有人沒有使用過基礎金融服務,這一結果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建設覆蓋農村和貧弱群體的普惠金融體系的迫切性。這從基礎金融服務對農戶的影響程度即重要性以及尚未全部滿足農戶金融需求兩方面說明了建設金融服務站提供基礎金融服務的迫切性。
廣泛性
從表2農戶的基礎金融服務需求及使用情況可以看出每個農戶都有與自身關系最為密切的金融服務需求,沒有人表示完全不需要這些服務,并且很多人都是用過這些基礎金融服務,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會影響到社區的每個家庭及個體。從表4列出的農戶非貸款類金融需求情況來看,被訪者在現期或者未來會需要代理、征信、理財、結算和咨詢類金融服務,并且每個未來時期都有農戶對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存在需求,并且這些需求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上述這些調查結果都可以表明金融服務站在社區一級提供金融服務具有廣泛性,會影響到社區的每個家庭和個體,并且這種廣泛性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增加而拓展。
可行性
成本方面,金融服務站類似于準公共機構,無需支付場地費、基礎設施費用等,省去了銀行提供金融服務所需的最大成本部分。主服務銀行進駐服務站,通常需要配備2名客戶經理,并設1名協理員,輪流值班。通過對客戶經理和協理員的訪談了解到,客戶經理的工資是與存、貸和其他業務的業績直接相關的,其中貸款占60%、存款占30%,其他業務如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業績占工資的10%。協理員均為兼職,其工資主要由其吸收的存款量決定。因此,銀行需要承擔的人員工資費用相較正規金融機構非常少。據當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介紹,服務行通常只需承擔終端設備維護費用,平均每臺每月的運行維護費用不超過100元;此外,社區服務中心為廣大農戶提供公共服務,保存著大量的有關農戶收入、家庭狀況、經營狀況及企業等信息,一定程度上可為金融服務窗口開展業務提供參考信息,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和溝通成本,并保證信息的可信度,有利于風險控制。因此,銀行開展社區金融服務節省了正常網點需要支付的高昂的場地、基礎設施費等費用,只需支付少量的人員工資和設備維護費用,這從成本來說具有可持續性。
收益方面,根據從諸城市中國人民銀行獲取的《農村社區金融服務工作進度月報表》可知,截至2011年底,各金融機構通過金融服務站發放貸款2.2萬筆,共計14.36億元(詳細數據見表5)。通過對農村合作銀行相關負責人的訪談了解到,針對農民的貸款相對于工商貸款來說其違約率很低,很少有貸款不能回收的情況。進一步,對諸城市東枳溝金融服務站客戶經理的訪談得知,通過他們客戶經理的放貸都要保證收回,否則銀行會從其工資中扣除,這增加了他們放貸的謹慎性,在他擔任客戶經理的20幾年間遇到過的呆壞賬非常少。同時,政府對于金融服務站新增的貸款,每年按增加額的0.5%予以風險補償,人民銀行也會給出相應的再貸款利率優惠等政策。這些都保證了銀行開展社區金融服務收益的可持續性。同時,現在開展的大都是非標準化的金融服務,會對銀行標準化的金融服務產生促進效應。
此外,基礎金融服務供給增加對農戶需求的滿足也可以表明金融服務站存在的必要性。截至目前,各金融機構通過金融服務站發放貸款2.2萬筆,計14.36億元,增加了基礎金融服務的供給,彌補了鄉鎮以下一級金融服務的空白。其成果可見表5,主要是信貸發放情況、自助設備業務情況以及金融咨詢服務情況當月(2011年12月)和自年初的累計情況,金融服務站可以滿足農戶基本金融需求。
金融服務站設立于社區中心,解決了傳統金融網點距離遠的問題,同時也能更好更快接收農村需求信息。服務站工作人員多為本地居民,了解當地情況且人脈廣泛,并通過各項培訓對金融服務有較全面的了解,是連接服務需求方和供給方的重要紐帶。通過對農戶的隨機調查結果統計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的訪談分析表明:金融服務站提供的服務為當地社區居民生活所必需,具有基礎性;提供的這些基礎金融服務關乎到農戶最直接、最現實和最緊迫的利益,具有迫切性;設立在社區,能更方便地惠及所在區域的農戶及個人,具有廣泛性;通過金融服務站開設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以及服務供給增加對農戶需求的滿足可以表明金融服務站具有可行性。換句話說,金融服務站具有公共服務具有很強的公共物品屬性。
結論及展望
諸城的金融服務站在國家政策鼓勵、當地政府支持、人民銀行引導以及各金融機構協同推進下,以非正式金融機構的方式進駐農村社區既節約了成本又充分利用了農村熟人社會的信息和信任機制,完成了金融服務與社區服務的融合和促進,實現了社區一級的金融服務全覆蓋,建立了下延到社區一級的金融服務供給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金融供給缺位導致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以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基礎性、迫切性、廣泛性以及可行性標準為基礎,對金融服務站的分析表明,金融服務站具有很強的公共物品性質,是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的有效路徑,從建設普惠金融體系來說,金融服務站模式為探索低成本、高覆蓋的金融服務供給提供了指引。
如果當前各金融機構能夠更深入地認識到金融服務站提供的非標準化金融服務,對于金融網點提供的標準化金融服務的促進作用,認識到金融服務站對正規網點服務的支持和鋪墊作用,積極推進金融服務進社區,隨著社區業務的運行,以及金融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定會為金融機構創造更多的經濟利潤,真正實現金融服務站公共物品屬性標準的可行性。同時,如果政府部門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金融服務站等基于社區的基礎金融服務供給機構的公共物品屬性,意識到提供此類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義務,堅定不移地推進該類機構的建設,定會加快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進程;以金融服務站模式為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路徑的思路,加大相對不發達地區的金融服務供給,使金融服務全方位地覆蓋所有人群是實現普惠金融的有效道路。最后,各銀行根據自身特點找準定位開展社區金融服務,政府堅持其在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上的主導地位并積極作為,則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和均等化的政策目標就會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073163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