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決策咨詢研究是件很枯燥的事兒,而且,其工作成果也很難直接呈現(xiàn)出來,非內行人很難知道決策研究工作的艱辛和重要。然而,云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童志云,卻為這個崗位賦予了活躍的元素和鮮艷的色彩。
決策咨詢機構是黨委、政府實施科學決策的“智囊團”“外腦”和參謀助手,作為服務參謀機構,其涉及的領域之廣、接觸的文件之繁、承擔的任務之重,是常人難于想象的。但就在這樣的工作壓力下,童志云調動了咨詢機構團隊最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云南省橋頭堡建設一周年之際,親自擔任主編,一舉出版發(fā)行了系統(tǒng)剖析橋頭堡的《邁向印度洋》和深度解讀云南的《云南決策咨詢研究(2010-2011)》《云南發(fā)展研究(2010)》三本重要著作,為普通百姓了解云南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政策走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渠道,也為各級黨政部門查詢相關資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三本著作,是童志云帶領的云南決策咨詢團隊工作之余精心準備的一道大餐,正可謂:商賈讀之可見黃金屋,政客讀之必有大格局,學者讀之胸中有思緒,百姓讀之可知天下事。
2009年7月,橋頭堡這個詞,第一次在胡錦濤總書記的口里,被賦予了全新的政治色彩和戰(zhàn)略意義,承載了一個祖國邊疆地區(qū)的神圣使命。從此,它開始屢屢出現(xiàn)在云南人乃至全國人的視聽,至今甚至一些街頭巷尾的小販都已耳熟能詳。然而,除了那些真正親歷橋頭堡從戰(zhàn)略布局到規(guī)劃建設的政界要員、商界大腕,能深刻理解橋頭堡的內涵、外延、意義和價值的人,卻直如鳳毛麟角,屈指可數(shù)。
所謂橋頭堡,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為控制重要橋梁、渡口而設立的碉堡、地堡或據(jù)點;泛指作為進攻的據(jù)點”;而從廣義上來說,在陸橋經(jīng)濟研究中,橋頭堡是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質、運輸線路的便捷和政府部門的定位是確定橋頭堡的主要依據(jù)。
自2009年7月以后,對于云南這塊土地來說,橋頭堡是作為一種戰(zhàn)略機遇和發(fā)展方向存在的。兩年來,云南的發(fā)展速度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正是“眼見著那一幢幢樓起,眼見著那一座座橋通,眼見著那一拔拔人來,眼見著這街、這景、這城、這地,一天天就不一樣了”,而云南眼見的絕大部分開發(fā)和建設,都是圍繞著這個戰(zhàn)略進行的。
開放,意味著機遇;交流,碰撞著火花;合作,預示著前景——道理是簡單明了,但談到個人可操作層面的東西,卻始終是半云半霧,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考量著他的眼光和敏感度。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此重大的戰(zhàn)略布局,對云南的每一個人,不論政、商、學,還是工、農(nóng)、兵,必將帶來深遠的影響。如何把握這難得的機遇、或是巨大的挑戰(zhàn)?這個問題遲早會擺在所有人面前,其中區(qū)別,不過是先覺者推動潮流、后知者順應變遷罷了!
事實上,近年來,橋頭堡的戰(zhàn)略布局和建設進程,已通過那些大家從陌生到熟悉的新詞、新事、新聞,已變得豐滿和立體起來——從“第三歐亞大陸橋”到“泛亞國際大通道”、從“滇中地區(qū)一體化”到“四條對外經(jīng)濟走廊”、從“走出去”到“請進來”……開放、交流、合作,都是機遇的代名詞,但如何在里面找準自己的落點,卻實屬不易。事實上,云南作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建設,包含了四個主要內容:一是建設中國經(jīng)云南直達印度洋的戰(zhàn)略通道,目前最重要的是鐵路通道和中緬油氣管道建設;二是推進中國與印度洋沿岸國家的合作,把云南建成中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平臺,這包含了政府間的合作平臺和經(jīng)貿(mào)合作平臺;三是將云南建成中國面向印度洋沿岸國家的外向型產(chǎn)業(yè)基地和進出口商品生產(chǎn)加工基地;四是使云南成為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和增進國際友誼的紐帶,包含了加強對外交往、加強文化合作、加強教育合作、辦好孔子學院和對外文化交流中心。
整個戰(zhàn)略的核心,都指向了印度洋,事實上,一旦這條戰(zhàn)略通道打通,中國就相當于從一個太平洋沿岸國一躍而成為兩洋之國,這是事關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考慮;而對于中國整個西部地區(qū)特別是云南來說,這條通道的建設和形成,將在未來對所有人從衣食住行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形態(tài)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和改變。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責任的角度、站在未來的深度,在橋頭堡建設已經(jīng)進行一周年之際,應該有一本書,應該有一本好書,應該有一本專業(yè)的書,應該有一本真正負責任的書,來為世人揭開橋頭堡那依然略顯神秘的面紗,并幫他們打開那扇通往開放、通往時代、通往印度洋,卻一直沒摸著的門。所有,有了《邁向印度洋》!
《邁向印度洋》,是對橋頭堡戰(zhàn)略和建設進行完整、系統(tǒng)剖析的難得一見的精品。全書共35萬多字,第一次以負責任的高度,對橋頭堡建設的背景、由來、內容、意義、內涵,及其蘊含的巨大政治、經(jīng)濟、文化價值,進行了細化而全面的闡釋,同時,分國際大通道、產(chǎn)業(yè)基地、合作平臺、組織保障、政策體系、融資策略、沿邊開放7個部分詳述了其基本內容,此外還包括與其相關的若干布局、構想和措施。全書深入淺出、高屋建瓴,橋頭堡建設可一葉而知秋。
這是云南歷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里程碑式的重大機遇,這是云南人歷史上繼改革開放之后又一次不容錯過的重大時期!改革開放,改變了祖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那是太平洋的海;橋頭堡,又將改變哪里?又是哪里的海?是的,那是印度洋的海。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邁向印度洋,先知先覺的人們已經(jīng)先邁出一步,踐行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而后來者,也將跟上這時代前進的步伐。
歷史的車輪在轟然滾動,讓我們的思維和視野跟著云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童志云的筆觸,邁向印度洋,邁向橋頭堡的另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