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繼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不學習了解儒家思想,而要真正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讀《論語》。錢穆先生說:“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自漢以來,對《論語》的學習,一代有一代的方法。漢代為《論語》設博士之官,唐代將《論語》刻石傳誦;宋、元、明、清《論語》成為“四書”之一,《論語》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如何定位《論語》?如何閱讀《論語》,并從中挖掘出更多助益當下的普世價值?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
記者: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如何認識《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幾千年來對中國人的影響?
楊朝明:我覺得要準確認識《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需要歷史地去看待這個問題。按古代早期的圖書分類標準,《論語》應該屬于諸子中的“儒家類”,或者說是儒家解釋、詮說“儒經”的“傳”或者“記”。但盡管《論語》并不屬于原始意義上的“經”,它在成書以后的地位卻是不斷上升的,顯然,這是基于與孔子的特殊關系。事實上,《論語》在《漢書·藝文志》中已經被列入最重要的“六藝略”中,有著與“經”同等重要的地位了。
孔子的地位毋庸多述,前輩國學大師柳詒徵先生說過:“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我引用這句話,本是《莊子》“重言”之意,即借重于前賢之言,但實在更希望今日賢達能多體味一下其中之深意。《論語》是孔子與弟子及當時人問答的記錄,孔子去世后,弟子懷念老師,于是聚而匯編夫子昔日言行記錄。后來,一些弟子及再傳弟子,尤其是孔子裔孫子思,將這些記錄中“正實而切事”(西漢孔安國語)的部分抽繹出來,集撰為《論語》一書。可見,《論語》是關于孔子言行及思想最可信的文獻之一。今天我們要認識孔子,理解孔子思想,離不開《論語》及相關文獻。
從自成書以來,《論語》就頗受重視,《禮記·坊記》就曾引用過它。從新發現的戰國楚竹書材料看,《論語》中的孔子言論在戰國中期以前就已經傳到了南方的楚地。漢代以后,《論語》更成為人人必讀之書。北宋時期,《論語》又被列入“十三經”和“四書”,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宰相趙普所言“半部《論語》治天下”當然 “不能教條地理解”,有人懷疑,《論語》真的能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嗎?依我看,如果不能領會孔子言論的精神實質,莫說什么“半部《論語》”,即使讀書再多,也不能由此修身做人、治國安邦,如果能夠真正把握孔子學說的真諦,恐怕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夠解決許許多多的問題!
毫無疑問,《論語》所載的孔子思想是歷代君臣治國之道最重要來源,其中蘊含的許多理念對人立身處世極具指導意義。因此,總體而言,在傳統中國,《論語》有益于國計民生,有益于民族倫理道德的形成,有益于國人人格的塑造……說到這里,我想到一位研究世界史的英國學者說:“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由此理解兩千多年以來《論語》對中國人的影響,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示。
記者:請您結合現代社會存在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談一談我們今天重讀《論語》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
楊朝明:我們剛才談了《論語》在傳統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實際上,傳統和現實往往是一致的。我們今天所遙望的歷史,在當時的人們那里,恰恰是活生生的現實;今人和古人面臨的問題往往也是相通的。孔子的思想基于他以前的廣闊歷史文化背景,他的思想學說屬于他的時代,但又超越了他的那個時代。《論語》等經典在現代依然有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知道,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他的思想主張,他在現實中的種種努力,無疑都是為了使社會運行轉入正軌,建設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反觀我們今日,從某種意義上看,又何嘗不需要大力倡導“克己”“修己”“敦于反己”呢?恐怕只有這樣,才能不至于“上無道揆、下無法守”!現在的種種社會不良現象,僅僅靠“刑政”“法治”是不能從根本上改觀的,對這些敗壞道德的情形,如果任其發展,后果難以設想。
我認為,現在最根本的是,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論、方法論,在很多人那里發生了錯亂,很多時候甚至以是為非,榮辱倒置,這是最可怕的。我們能夠看到官本位、拜金主義、崇洋媚外、道德淪喪、無厘頭惡搞等等,已在現今社會造成了很壞的影響!當然,事物發展往往有“否極泰來”的情況,這些社會問題已經引起很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并積極試圖加以解決,這是個好的征兆。我希望今天我們讀《論語》,能真正“進入”,與孔子、顏子、曾子等圣賢展開積極的心靈溝通,從他們那里吸取社會、人生的智慧,以便更好地應對今天的各種問題。
我們當然不能奢望《論語》是包治百病的靈丹,但《論語》所蘊含的思想、智慧,對我們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無疑具有相當的針砭作用。我非常認同一位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人士的看法,他說:“如果人們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人們很快就會發現,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過去的兩千五百多年里,其變化之小是令人驚奇的。”他認為,“不管我們取得進步也好,或者缺少進步也好,當今一個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很多價值觀念。”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這些價值觀念是超越國界、超越時代的,它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屬于過去并鑒照著今天和未來。而這些價值觀念“確立和闡述”的載體正是《論語》一書。如果人們認真地品讀《論語》,聆聽孔子的教誨,體會孔子的境界,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從基本的孝親敬長開始,從“親親”之愛開始培養愛心,像孔子所教導的那樣“言忠信,行篤敬”,我想其效果一定會相當樂觀。
記者:您經常會參加一些國際上有關儒學發展的會議,《論語》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如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楊朝明:近年來,儒學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重視,各地建立的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如果追尋儒學在世界各地傳播的歷史,可以說,儒學在世界范圍內早已產生并繼續產生著日益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亞洲尤其是東亞、南亞地區,這種影響就更為明顯。作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承載著儒學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論語》對世界的影響也就是儒學對世界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過長期的傳播,儒家思想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廣為人知。現在世界很多國家掀起了學習《論語》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潮,《論語》已成為很多發達國家國民的教科書,并被全面推廣。儒家思想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有助于人們建設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新時代。
第二,儒家思想的傳播,在亞洲地區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從國際意義講,儒家文化代表典型的東方文化理念。除中國外,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無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
第三,亞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儒家思想的重要貢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日本有的企業家把《論語》的價值理念運用于經營企業,典型的如著名實業家澀澤榮一將“《論語》加算盤”作為自己的經商理念,作為自己的“商務圣經”。他被譽為“日本現代文明的創始者”,對日本現代化進程做出了卓越貢獻;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承認促使新加坡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加坡大多數的國民把社會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也即李光耀提出的“亞洲價值”或者說“儒學價值”。
記者:您個人讀《論語》的經歷是怎樣的?對《論語》的理解和對孔子的認識有怎樣的心路歷程?
楊朝明:我出生在農村,父母是農民,孔子的不少言論父親都能夠脫口而出,這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己有幸能夠在師長們的影響下,我曾很認真地閱讀、背誦《論語》。那時年齡小,記憶力也好,背誦效果自然不錯。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我的導師郭克煜先生受過私塾教育,先生對經典的嫻熟和精到理解深深影響了我。由此,我對包括《論語》在內的古典文獻產生的濃厚的興趣。
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我留校任《齊魯學刊》編輯,除了負責史學欄目,還特別編輯“孔子、儒學與齊魯文化研究”專欄,從此,自己也走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研究之路,對《論語》的研讀和認識也隨之展開和深化。
記得我的另一位碩士導師李毅夫先生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是《〈論語〉偽章辨析》,考證結論大體是《論語》中的后面幾章如《堯曰》《微子》等是莊子學派的東西摻雜進來的。現在看來,這篇文章明顯有疑古思潮影響的因素,但卻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我開始了對“《論語》其書”的思考。
在孔子和《論語》研究中,我注意把握孔子思想的兩個主要來源:一是前代遺留下來的“六經”等文獻;一是魯國的地域文化。這實際是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對研究對象加以把握。
作為“語錄體”著作,《論語》中的片段論述沒有語言環境,因此,要讀懂《論語》,要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必須對“《論語》其書”進行整體的研究,把它放到早期儒學的“大背景”中加以觀照。不然,人們的理解依然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分歧就難以彌合,孔子的許多論述難得確解。
近幾十年來,大批地下思想文獻出土問世,給《論語》研究帶來了極好的契機。出土文獻又“激活”了很多傳世文獻,二者有機結合,使我對《論語》有了許多新的認識。例如,我認為子思在《論語》成書過程中擔當了重要的領纂角色;《論語》各篇之間有內在的聯系,與孔子思想的邏輯線索一致;《論語》的首篇首章傳統的理解可能有誤;《論語》中孔子的許多言論需要重新認識……
從材料來源上看,孔子當年教書,弟子每每有所記錄,將《論語》與其他傳世文獻結合起來看的更加清楚。以《孔子家語》為例,此書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列為“《論語》類”,而此后長期被誤認為偽書。實際上,《孔子家語》不僅不是偽書,而且保存了大量關于孔子、孔子弟子的寶貴資料,并與《論語》存在密切的關系。我曾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對孔子與《論語》之關系、《論語》材料來源及成書過程產生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經過這樣一個認識過程,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立體的孔子,一個更加鮮明,更接近歷史實際的孔子。現在,越來越理解到顏回為什么說孔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子貢為什么說“夫子之墻數仞”,“得其門者或寡”了!
記者:今天我們讀《論語》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楊朝明:與其他經典相比,《論語》顯得簡短一些,但這并不意味著此書易讀;情況可能正好相反。我認為,如果要進行深入研究,必須注意了解《論語》的成書過程及文本特征,從宏觀角度對全書加以把握;要注意《論語》篇與篇、章與章之間的內部結構,理解此書的編排特點;要懂得知人論世,將《論語》中的孔子回復到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深入地探索孔子的心靈世界。
宋代大儒朱熹撰《四書集注》,轉述二程之意,有《讀〈論語〉〈孟子〉法》,除了申論誦讀二書的意義,其所談到的具體方法對今人仍有啟發。略謂:
第一,曉知文意。沒有讀懂文字,當然談不上理解文意,所以要先曉其文,再求其意。
第二,設身處地。程子說:“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他認為,即使孔子復生,也“不過以此教人”。
第三,熟讀深求。只有熟讀,才可品味經書意蘊;最好通讀,以便融會貫通,準確把握。
第四,自我對照。孔子言語都是答問,“句句是自然”,每一句都可斟酌體會。平心靜氣誦讀思索,暫時不明之處保留疑問,然后對照自己。不停留在文字表面,有利于涵養個人氣質。
第五,量度事物。最為重要的是學以致用,程子認為《論語》等書“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讀《論語》等書,重要的是要“知道”,也就是理解道理,明白孔孟之道。
總之,讀《論語》的過程中要注意反觀自己,勤于修身,“修業勿忘進德”。讀其書而不去體會其內涵,讀得再多又有何益。宋代大儒程頤說:“讀《論語》前是此等人,讀《論語》后還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楊朝明 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現主編學術輯刊《孔子學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兼任山東大學博士生合作導師、曲阜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現為山東省政協委員、曲阜市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