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有雪,壺中有酒。一盞小小的溫酒爐火,一個熟識的暖酒壺;一邊娓娓閑談,一邊聞著壺中漸漸濃郁的酒氣。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生活我們已經失傳多久?
酒尚溫時斬華雄
關羽剛出道時,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當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討董”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懸著人頭大罵搦戰時,十八路諸侯驚慌無策。關羽大呼出陣:“小將愿往斬華雄頭,獻于帳下!”世家大族袁紹看不上小小的馬弓手,擔心關羽出陣丟了他的面子。幸虧曹操挺身而出給了他一個機會,還禮賢下士地特地溫酒一杯,為小關壯行色。小關不愧英雄, “酒且斟下,某去便來。”“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這尚溫的一杯熱酒成就了關羽一世美名,也告訴后人,古人的酒是要熱熱地喝的。
酒中除乙醇外,還有一些如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質,它們的沸點較低,當溫度達到二三十度的時候便開始揮發。酒稍稍加溫,除口味較為柔和,香氣更濃之外,各種雜味會隨著加溫而消失。
燙得恰到好處的老酒,喝起來更加綿甜可口,也能夠起到保健作用。一口落肚,慢慢的腹間暖氣升騰,一股熱流體內悠悠回蕩。
血遇寒則凝、遇溫則行
追究古人生態也是一種生活時尚,備受熱捧的古典四大名著中飲酒描寫中常看到的一個詞兒就是“篩酒”。《水滸傳》的好漢們動輒飲酒,也動輒喚人篩酒。《金瓶梅詞話》的婦人們還是常常篩酒,還出現了“用‘銅布甑兒’篩酒”。《紅樓夢》中兩次寫到“篩酒”,“擺上酒來,依次坐定。馮紫英先命唱曲兒的小廝過來讓酒,然后命云兒也來敬……說著便要篩酒。”
明清時人酒下肚之前,一定要先“篩”。什么是“篩酒”? 有人說“篩酒”就是溫酒,這肯定不準確至少不完全。考據告訴我們,篩酒的過程中加熱并不是為了溫酒,而主要是為了清除酒中的雜質。怡紅院群芳開夜宴時,即使寶玉說:“天熱,咱們都脫了大衣裳才好。”兩個老婆子篩酒時仍然蹲在外面火盆上篩。
酒乃水谷之氣,味辛、甘,性大熱,氣味香醇,可以進入病人的心、肝二經,具有上升和發散的特性。天寒時,喝一杯溫酒,熱力迅速到達全身的經脈,活血通絡、祛風散寒。所以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寒天溫酒的傳統。
熱暖將來鑌鐵文
商周時期就出現了溫酒器皿,歷朝歷代種類和材質多種多樣,從最早的青銅到近代的陶瓷紫砂,形制不盡相同。夏商釀酒業發達,青銅器制作技術較高,酒器制作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甚至出現了“長勺氏”和“尾勺氏”等專門以制作酒器為生的氏族。傳世留下名目的殷周青銅器共50類,其中酒器占24類。
1977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的青銅冰鑑就是一套酒器,曾侯乙鑑有夾層,有人說夾層里面可放冰,算是古代的小冰箱。其實既然是鑑,就應該是酒器。全套帶鑑蓋、鑑、缶、長柄酒勺、缶蓋的曾侯乙鑑,鑑內可置炭,缶放炭上溫酒,飲酒時用鐵勾將缶提出,以免燙傷,分明是全套的溫酒器。
春秋戰國以后,青銅酒器逐漸衰落。宋代陶瓷鼎盛,生產了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人尤其喜歡將黃酒溫熱后飲用,因此發明了注子和注碗。兩宋距今已有千年的時光,千年前的韶華已無從探尋,但一飲一食間,華夏民風竟然不變。
天寒地凍時,二三知己小酌一壺,酒至微醺正好助了談性,不求醉,只求一種溫潤。拿出一點時間和一定耐心,溫酒如泡茶,包含的是一種從容的生活態度,一種如期而至不期而遇的生活美感。
酒不宜冷飲
明朝怪才馮夢龍曾講述了這樣一則笑話:一好飲者,夢得美酒。將熱而飲之,忽被驚醒,乃大悔曰:“早知如此,恨不冷吃。”經過兩宋中華文化的大濫觴,明人衣食住行諸般細節均進入細膩化,飲饌俱精。看來,明人的飲酒習慣已是非熱不飲。
熟知傳統生活藝術的曹雪芹通過寶釵告訴我們:“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才發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如冬天畏寒怕冷,四肢發涼者,飲一杯,可通血脈,溫四肢;腸胃虛寒疼痛者,飲一杯,可溫中散寒止痛。
不過大家務必記得,冬天喝兩口好酒取暖盡管已被許多人認可,但最好還是淺嘗輒止。尤其是為養生保健計,務必量到為止,不可盡興。
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