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弦歌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優秀的表演形式。本文揭示了弦歌的生成和演進;并從音樂史角度對先秦兩漢時期的“相和”方式與弦歌發展進行專題引證和考論;又從弦歌的發展過程與詩體的發展始終相隨、相輔相成的互為依存、互為推動的聯系中,論述了詩詞文學對弦歌的發展繼承與推動的歷史必然。
關鍵詞:弦歌 唐詩 宋詞
弦歌是琴演奏和聲樂演唱相得益彰的一種音樂形式,由于中國古代文人長期受著文化傳統的陶冶,大多喜歡彈琴,善于吟詩,他們在操弄琴弦之時,就不免融詩入琴,以使琴曲與詩歌互補長短。唐詩宋詞在弦歌藝術的發展歷史長河中起到了豐富、創新、傳承的巨大作用,意義深遠,影響悠久。
一、弦歌的由來——先秦時的弦歌
“歌”區別于“謠”的特點在于合樂、“有章曲”。“古所謂合樂之歌主要指弦歌,古所謂有章曲之歌則指和唱之歌。”關于弦歌較早的例證有“舜彈五弦之琴”所作的《南風歌》。有章曲之歌的代表作品則就是《詩經》。
《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漢書·外傳上》載武帝思念李夫人做詩“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皆屬于此類。而弦歌是在吟唱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吟唱是一種根據文詞內容,譜成一定的樂調,有伴奏的正式歌唱。吟的源流相當久遠,相當廣泛,早在《舜典》中既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的歌詩原則;《益稷》章又有“戛擊鳴球(玉磬),搏拊(以韋為之,實以糠,形如鼓,以手拊拍之)琴瑟,以詠”,則是隨樂器而吟(詠)唱了。吟唱,是世界各地真正的民間音樂最主要的創作表達方式。
吟誦和歌唱的區別,通過“詩言志,歌詠言”一語得到反映:吟誦之調是對話語的加強和引申,歌唱則是脫離話語而獨立的吟誦。因此,早期韻文的常見形式——重沓(用于三段比歌起興然后逐一和唱的方式),乃標志了語言對曲調的從屬關系(按統一曲調的重復歌唱),說明弦歌是在歌唱中產生的。古代歌唱包括謠歌、相和歌、樂歌三大類別。謠歌即無伴奏的簡單歌唱,又稱“徒歌”,是民間歌唱的主要形式,樂歌即合于器樂之歌,魏晉稱“歌弦”,隋唐稱“曲子”,按“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因弦管金石造歌已被之”兩種方式配辭;相和歌則介于謠歌與樂歌之間,以人聲伴和為主要形式,“早期品種有‘興歌’(是一種固定歌調起唱的而作應和的歌唱方式)和‘比歌’(是指依次唱和、更迭相代、相隨)。‘興歌’和‘比歌’相結合,奠定了《詩經》的基本體制”,弦歌與聲、樂相和的形式相結合,則使楚辭得以成形。到后來,隨著樂歌在樂府機關的流行,從相和形式發展出來了清樂系統的大曲體制,從比歌形式中發展出來了燕樂系統的曲子體制。六朝清商曲代表了介于期間的歷史形態:其中《歡聞歌》《阿子歌》等使用送聲,在句尾或章尾用樂歌調伴和;《丁督護》《白團扇》等使用和聲,在起調之處用樂歌調領和。“樂府備諸體”的現象便是同這豐富多樣的歌唱形式相聯系的。所以中國弦歌體制的變遷,總是表現為發端于民間歌謠、經樂府傳唱和影響于文人制作的運動。詩、詞等重要韻文體裁,便是這種運動中的產物。
二、漢末五言詩的確立對弦歌的影響
五言詩體是在自然歌唱中逐漸固定下來,經由樂府歌唱才在文人創作中流行的。其進程大致是:自漢武帝時起進入樂府,到東漢章帝時始見文人創作漢代的五言詩最多見于樂府詩辭,包括《江南》、《陌上桑》(羅敷)、《長歌行》、《君子行》、《隴西行》、《燕歌行》、《百頭吟》、《怨詩行》等相和古辭和《古詩十九首》中的“古樂府”。這些作品的“古辭”身份和“行”曲(弦奏之曲)身份,證實它們出自“漢末街陌謠謳”,經歷了“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一種傳播過程,即文人模擬樂府民歌而嘗試新詩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五言詩完成了從民歌體裁向古典詩體的轉變。載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中的《怨歌行》,就是這一轉變的典型例證。
從語言發展史的角度看,先秦時代的四言詩與當時的節奏性音樂有密切的聯系,漢樂府大部分是采用民間經過加工的民歌,具有“敢于哀傷、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這時期五言體歌詞(樂句)已替代了《詩經》以四言體為主的地位,同時七言體也進入了詩的領域。如漢末曹植的《閨情》之“彈琴撫節,為我弦歌,清濁且均,既亮且和”,《精微篇》之“弦歌隨風厲”、“河激奏中流”、“彈箏奮逸響”。在五言詩盛行的漢末建安時代如此眾多的詩作選擇“其節極短促,其音極纖微”的“清商”之曲,表明這一時期的詩歌語言節奏與音樂節奏具有某種契合關系。歸根結底,詩歌語言與音樂語言的發展變化,是同人類思維、語言與情感豐富的發展趨勢相吻合的。同時,這種契合關系還蘊涵了深廣的時代內容,揭示了五言詩與琴和人聲的相互配合默契的弦歌關系,以及弦歌的音樂形式與其發展變化的一致性。
三、唐詩與弦歌
唐朝是中華民族詩情郁勃的時代。外部的開疆拓土,國威四震;內部的豁達安定,文化交融,為唐詩的繁榮和普及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根據清代編輯的《全唐詩》統計,唐代詩作近五萬首,詩人達二千二百余人。如果沒有音樂的參與,就不會有唐詩的輝煌。從一定意義上講,唐詩正是借助了音樂的翅膀才振翅飛翔的。如唐代名曲弦歌《陽關三疊》就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并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后來又被譜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
四、宋詞與弦歌
人們常說唐詩宋詞,其實詩不是唐人的專利,詞也不是宋人的發明,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宋詞與唐詩相比,與音樂的關系更為密切。宋代詞樂,是我國藝術史上一種很有特點的藝術歌曲創作體裁。其創作主要包括音樂上的“曲(音聲)”與文學上的“詞(文詞)”兩個方面,亦稱之為“詞樂”。從音樂的角度看,詞樂是“詞調音樂”,或可按古義稱為“曲子”、“歌曲”;從文學的角度看,詞樂是合樂的歌詞,或簡稱為“詞”,所以歷史上就有“曲子詞”的稱謂。從中國傳統的音樂觀念來看,“詞樂”本身就是“樂”的一種體裁形式,完全稱得上是綜合藝術。就其完整的“樂”的表現形式來講,除了歌詞及其演唱,還需要加上弦管拍板等樂器的伴奏,并且在詞樂活動中,甚至還會有舞蹈的相伴。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宋代詞樂是一種可稱之為“樂”的綜合藝術。至于后世有詞無樂的“詞”,則已經“蛻變”為一種單純的文學創作形式,不再具有原來“樂”的意義了。
唐詩多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詩,而大多數的宋詞其實就是為現成的歌調(詞牌)填寫的歌詞。雜言的詞,是由齊言的詩演變而成的。音樂家在為詩譜曲的時候,為了使曲調優美,常常會增添一些有聲無詞的“泛音”,又稱“和聲”或“散聲”,后人們就在泛聲之處填上字詞,形成了長短句的式樣。為了與音樂的曲調、節拍相適應,也要對詩的字詞做一些刪減或增加。應該說,在“添聲”、“偷聲”、“減字”作用下形成的長短句的歌詞更有助于音樂節奏的多樣化,情感的表達也更加靈活,因此藝人、樂工非常愿意演唱,文人雅士也競相仿作,最終形成了宋代蔚為大觀的“詞調音樂”。除了少數被稱為“自度曲”的由文人、樂工、歌伎依詞譜曲的作品外,宋詞基本上是先有樂調,后填新詞,這種“先樂后詞”的創作方式,反映出當時音樂歌調的豐富多樣。“清代的王奕清等編的《詞譜》曾有統計,不同的歌調(詞牌)就有八百二十六個之多。后人陸續補輯的達一千個以上,而實際上當時流行的歌調還要豐富得多。”上述這些歌調中,有的源于傳統及當時流行的民歌及說唱,如《憶江南》《水調歌頭》《菩薩蠻》等。正由于繼承了古今中外數量繁多的歌曲樂調這筆豐厚的遺產,宋詞才會那么耀眼奪目。
為講究語言音調和音樂音調的諧唱,詞樂作者總是有意識地把在語言音調中起統一作用的“詞韻”和在音樂曲調中處于調式核心地位的“主音”對應起來,你能夠從一些詞調音樂中發現,詞的押韻處多為樂曲調式的主音及對主音起支撐作用的屬音,這表明詞調音樂中,“主音”和“詞韻”的作用是相近的。“‘有調之曲’是通過‘吟唱’音樂性進一步的升華。”這再一次證實宋詞與弦歌在承傳中互為作用互為推動的內在必然聯系。
綜上所述,弦歌是在吟唱的基礎上發展的。《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一部弦歌總集。漢樂府大部分采用自民間經過加工的民歌,具有“感于哀傷,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詞是一種配合音樂,可以唱的、律化的長短句,它淵源于兩漢樂府,亦是民間的派生物。曲是詞的進一步通俗化,多出自畸農事女之口,它們都是弦歌的一種繼承和發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探究,弦歌的發展過程與詩體的發展過程始終存在著相隨、相輔相成、互為依存、互為推動的辯證關系,并對中國弦歌音樂的散播有著漫長的影響。而詩詞文學對弦歌音樂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衍變、融合、傳承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王小盾.中國韻文的傳播方式及其體制的變遷[J],中國社會科學,1996,(01).
[2] 修海林.宋代詞樂的創作特點[J].音樂研究(季刊),2003,(01).
[3] 楊蔭瀏,陰法魯.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
作 者:劉 蕊,陜西理工學院藝術系講師,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箏表演與理論。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