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藝術生命力之所在,讓人感動的藝術作品離不開創新。武星寬繪畫作品之所以讓藝術界為之驕傲,也正是因為其作品的標新立異,展現了新的藝術形式美。本文立足于武老師的水墨重彩的作品,在于解讀詮釋其創新變法,主要就其藝術語言、藝術技法和藝術內容等方面來介紹,這對于我們今后的藝術創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武星寬 作品 創新變法
武星寬老師的藝術作品常常可以發自內心地感動到欣賞者。畫作表現的主題是自己對大漠草原生活的感悟,展現自己對北方草原民族的熱愛和內心的自由。畫作實則不完全是大漠草原的外形外貌,而是一種抽象化的草原神貌。此外,武星寬特別喜歡牡丹花,將其作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元素,最大限度地展現了牡丹精神的內在神韻。他所畫的草原有著強烈的現代主義意境,為的是突出現代水墨的形式構成和色彩張力,而更好地表現藝術題材。在他的畫作中常常可以看到沙風狂雪中的喇叭禪召,天似穹廬的大漠落日,蒼茫雄渾的陰山積雪,看似是一種大環境的藝術構圖,實則是一種靜靜的草原之美,是原始的質樸感和都市現代感的完美融合。但是與一般現代意義的繪畫作品不同的是:不像現代派畫風那樣具有現代感和負重感,而是給你安靜、自由、深邃、空靈的幽思感,讓人在欣賞之余受到一種思想的啟迪。
一、畫作創新的源泉
盡管在闊別故鄉幾十年之后,內蒙古巴彥淖爾草原依然是武星寬藝術創作靈感的主要來源。孩童時期不到十二三歲的時候,由于家境貧困,武星寬拜當地喇嘛廟里的活佛為師,向蒙古畫師拜師習畫唐卡和帶有民族特色的經書插圖,唐卡藝術以其嚴格規范和精細風格而聞名,他告訴我們當時“畫不好是沒有飯吃的”,給年少時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在這樣嚴謹習畫的環境下,武星寬獲得了超凡的繪畫藝術所需要的造型能力。不久之后,他來到武漢求學、任教,得到湖北當地的楚風漢韻的熏陶。以上這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將蒙古族藝術與漢民族的水墨藝術完美融合,逐漸成長為自成一派的中國水墨重彩畫家。在他的筆下,恬淡悠遠的水墨意境,加上濃墨重彩的色塊,蒙古草原的熱烈和含蓄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在題材選擇方面,不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山清水秀的美景,而是受到童年生活美好回憶,使得武星寬選擇了自己的喜愛的題材——蒙古草原之美;在風格展現方面,并沒有將唐卡藝術的規范與精工作為創作束縛,而是保留其背后的圣潔感和富麗的色彩作為藝術追求,紅、黃、金、藍、綠等色彩是畫作中的主色調,這與唐卡的用色聯系緊密。這樣的藝術選擇,使武星寬拉近了唐卡藝術和漢族水墨藝術的藝術距離。因此,獨特創新的“水墨重彩雄渾派”畫風,為他贏得了藝術界中的諸多榮譽。他本人被國內外藝術界授予“民族優秀藝術家”,所授課程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其作品獲第一、二、三、五當代中國山水畫大獎、銀獎、特別榮譽獎,被全國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湖北省人民政府、澳大利亞博物館以及歐元之父蒙代爾等藝術團體、政府機構和著名人士收藏,多幅作品被中國保利國際拍賣等權威拍賣機構高價拍賣成交。不過,武星寬并不單單是個純粹的畫家,他在景觀設計、陶瓷、雕塑、裝修裝飾等多個藝術領域頗有造詣,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如武星寬于1993年,就獨立主持過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內的設計,武漢洪山廣場、江灘等多處景觀都是他的杰作。
二、解構與重建大師的創新變法
武星寬的畫作正好印證了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的一句話,藝術是表達人內心深處的一種語言。而他的畫作極大地吸取了現代設計語言元素的精華,如把現代感鮮明的平面設計元素語言與中國畫的有機結合。借助現代工業材料語言,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張力的作用,能夠嫻熟地將自己的繪畫作品創造出與傳統的古典水墨畫不一樣的藝術效果。在畫面上不僅僅要表現一種全新的以水墨為藝術語言的作品,更想達到起承轉合的傳統筆墨的技法,營造出中國畫的水暈墨章情懷,將水墨與著色的融合、探索出肌理與筆墨的新的藝術表達形式。他的創作中運用到比較強烈的工業語言的質感性,把現代技術文化中材質感融入畫面中,探索出不同韻味的藝術肌理效果。如在《醉觀鄂爾多斯》畫中,為了營造出一種奇特的濃墨肌理變化效果,主要用了由紅、黃、藍三色塊,表現出明顯的點、線、面的分割效果,得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覺沖擊感和現代繪畫裝飾的藝術效果。藝術是一種崇高的人類審美活動,是對生活的提煉和聚收。同時也保留了對普遍與永恒的追求與解答,能夠使人想到生活的種種,喚起人們對生命本體的潛力探索,探索人生的真諦,這可能是武星寬所向往的藝術夢想吧。
武老師在作畫技法的方面,突破了以往作畫的工具和技法的影響,結合了油畫的諸多優點,在作品中的藝術語言及整體布局都是很有考量的。一般而言,他喜歡一起用筆和板刷作畫,結合了水墨和裝飾顏料的特性,看似自由自在的審美創作過程,卻是經過了多少次的藝術體驗得到的精心設計。奔放流動的線條,對比鮮明的色塊,點線面合成的藝術語言,新的組合設計孕育的特殊的肌理效果,在畫紙上盡顯其性格的豪邁不羈,悠然自得。如《云浪高游蒼山向天》表現出了一張自然中巨大的能量的寫照,排山倒海般的巨浪,而刻畫的線條語言中剛柔并蓄,賦予了一種厚重的色調,筆觸有序,藝術審美意象有神韻,使得畫面視覺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在靜態的作品卻傳達出一種律動的美,一種大草原生命的美。自然而然地使人聯想到了都市社會的今天,盡管有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服務、日新月異的消費市場,但那些卻潛藏了多少浮躁,而當你看到這幅畫,你的心會慢慢地平靜,有一種和諧的安寧。在自由飛奔的《嬌姿醉春》中,武老師巧妙運用筆刷的特性表達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肌理,為了體現出古樹的蒼勁,講究畫面留白的比例,淡墨的渲染抒發的是春天的到來,預示著的生命的開始,枯木逢春,畫面構圖簡潔而有意蘊,色彩對比有序,紅黑相襯,濃淡對比和諧,整個作品靜中有動,充滿勃勃生機。
武老師的題材創新是來源于大草原的一種韻律、節奏和有條理的結構自然美,并將這種獨特的藝術元素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給藝術鑒賞者寬廣的視野,在領略到粗獷、憨厚、真誠和熱情的自然美的同時,更是一種內心深處的啟迪。武老師在《重彩花容托皓月》中的題材就是對和風寂寂的西北草原的秋天美景的一種概略敘述。在秋意瑟瑟的大漠草原上,天空皓潔的月亮,圍火而坐的草原人家,在藍色的帷幔襯托草原之夜的寧靜,如此愜意的美景。在作品中武老師也在傳達一種更為深刻的藝術理念:在具象美的意境中找到了一種出水芙蓉、自然有序的美,通過描寫草原的獨特風姿,將蒙古人民好客的微笑和優美的歌舞,融入到了草原夜色下的月光之中,傳達出心中的意象美,抒發了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武老師在寫意之間的水墨重彩畫中推崇出新,在繪畫方面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是一種對傳統繪畫的繼承和創新。如在《重彩花容托皓月》《數曲紅物抱禪心》中就創新地運用了工業設計語言和油彩語言,使畫面有了厚重的質感,和水墨畫獨特的韻味,孕育了一種新的繪畫效果——油彩水墨畫效果,創造出武老師本人獨有的藝術風格——個性顯明的“水墨重彩意象”畫風。這種畫風是武老師對蒙、漢文化的吸收與創新,表達了自己對禪宗般超越靈魂的理解和詮釋,表現了創新與傳統的一種融合。
為什么武星寬的創造是獨樹一幟、與眾不同呢?答案一定是遼闊的內蒙草原滋養了這位山水畫家。在自然淳樸的生活環境下,他的水墨重彩畫開始具備了與眾不同的審美享受,而且從不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績,最大限度地探索和創新的藝術語言形式,豐富中國繪畫表現。在強化水墨山水畫的地區性特點方面做了許多的創新,但最成功的可能要算是借助了工業藝術語言,做到了既可以彰顯中國畫的內蘊,又可以表現出繪畫的意義。武星寬從小就與廟宇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那里的生活啟迪了以后的藝術創作,曾經大草原的美好回憶,后來在武漢求學,進而從事藝術教育事業,不僅教授學生國畫,也涉及到了環藝設計的教學,馳騁在作畫與設計之間,使得他的繪畫藝術語言中融入了設計藝術語言,在藝術創新中另辟蹊徑,走出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
武星寬將“墨不礙色、色不礙墨”的技法運用到極致,在墨色搭配上注意聯系到具體的畫面關系。讓觀眾自由自在地翱翔于禪意的靜靜環境中,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里,可以與一路探索、一路品味藝術和生活之美,也像他在痛飲蒙古酒一樣,不拘泥于形式的淋漓盡致。也有人曾問過他為什么那么喜歡畫雪山、雪蓮。在他對雪蓮的自然描述時,他眼神里透出的是氣贏若虛,但剎那之間又意貫乾坤,充滿了對光明的向往,還有堅定的信念。
參考文獻:
[1] 許雁冰.水墨重彩中的風淡云清武星寬藝術人生之道德追求[J].美術觀察,2003,(06).
[2] 徐曉庚,徐晶.筆墨渾厚畫風簡明——武星寬現代水墨畫的審美特征[J].美術觀察,2003,(06).
作 者:張 丹,碩士,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學。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