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英國小說家約翰·福爾斯的《法國中尉的女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自發表以來,深受讀者的歡迎和評論界的關注。小說塑造的神秘多變的女性形象薩拉和該作品獨特的敘事藝術一直被看做后現代小說的成功典范。本文擬從故事性和實驗性兩個角度解讀本小說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福爾斯 《法國中尉的女人》 故事性 實驗性
約翰·福爾斯是當代英國文壇上享有盛名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法國中尉的女人》自問世以來,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引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它的成功有力地回擊了約翰·巴思在《文學的衰竭》一文中認為當今小說已經黔驢技窮的那種悲觀論調。有關它的評論主要集中在敘事藝術研究、存在主義的主題研究、作品的后現代性及女主角薩拉的形象分析等幾方面。在對薩拉的形象分析中,大多數文章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出發,探討她對自由的選擇和大膽追求。本文認為這部作品至今魅力不減在于作者將故事性與實驗性有機融合在一起的高超的創作技巧,體現在他對英美文學傳統的巧妙繼承和技巧實驗與革新。
一
《法國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后現代主義經典小說,它以開放式的結構講述了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的愛情故事。小說雖以“法國中尉的女人”為題,但主要寫的是年輕的貴族查爾斯和被稱做“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的愛情故事。32歲的中產階級紳士,古生物考古愛好者查爾斯與漂亮但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歐內斯蒂娜訂有婚約,在會見未婚妻的萊姆小鎮,在海邊他與薩拉邂逅并被這個神秘的女人所吸引。薩拉獨立不羈,感情奔放,有著不屬于那個時代的性格,因而為虛偽拘謹的維多利亞社會所不容。當時萊姆鎮上紛紛傳言她曾被一名法國中尉玩弄并遭拋棄。薩拉蔑視習俗,熱烈地追求自由,她愛查爾斯不僅是為了幸福,更重要的是追求自身和對方的自由。正是這個被萊姆鎮上的人們稱做是墮落的女人那種獨特的、極富女性魅力的特殊氣質使查爾斯傾倒。雖然他并不真正懂得這種追求的含義,在他們關系日益密切時,薩拉還把她與法國中尉的故事告訴他,她說的雖與傳聞不同,但她謊稱自己已委身于法國中尉并被對方拋棄。查爾斯面臨選擇愛情,即會失去財富的重大抉擇時,內心苦苦掙扎。當他毅然和歐內斯蒂娜解除婚約后,鐘情于他卻始終對他若即若離的薩拉,最后竟不辭而別,突然失蹤了。
《法國中尉的女人》是一部戲仿維多利亞小說的作品,福爾斯一方面惟妙惟肖地模仿維多利亞小說的傳統寫法,另一方面又對這種寫法進行顛覆,同時在結構上進行大膽的實驗。從表面看,《法國中尉的女人》講述了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的愛情故事,但小說遠遠超出了傳統愛情故事的范疇。福爾斯在小說中實踐了高超的后現代寫作技巧,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使敘述者通過“侵入時敘述”、“時空錯位”、“矛盾開放”等手段自我暴露文本的虛構性,使整個故事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二
經典的維多利亞現實主義文本通常都是單一的結局。在這個結局中,男女主人公有了婚嫁歸宿,財產問題得到了解決。作為作家,福爾斯具有雙重的文化背景。一方面他深受英國偉大的現實主義傳統的影響,擅長講故事;但另一方面他又受加繆·薩特等戰后法國存在主義作家的影響,對后結構主義情有獨鐘。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和文化背景下,福爾斯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對英美小說觀念的矚目變化再現出了一種先鋒性的姿態,并對傳統的現實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探討。
為了挑戰現實主義文本單一結局的傳統,福爾斯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設置了多重結局。多重結局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因為每種結局都反映了在不同的虛構世界中小說人物做出的不同選擇。這部長達467頁,共61章的小說中,前12章敘述模仿傳統的全知視角向讀者講述故事。他從容地介紹人物、安排查爾斯和薩拉經歷悲歡離合,他上帝般地透視人物心靈,展示他們細微復雜的情感世界。到了12章結尾,作者突然問起:“薩拉是誰?她是從什么樣的陰影里冒出來的?”①第13章開頭敘述者答道:“我不知道。我正在講的這個故事完全是想像的。我所創造的這些人物在我腦子之外,從未存在過。如果我到現在還裝成了解我筆下人物的心思和最深處的思想,那是因為正在按照我的故事發生的時代普遍接受傳統手法進行寫作。小說家的地位僅次于上帝,他并非知道一切。但他試圖裝成無所不知?!雹诟査乖凇斗▏形镜呐恕分杏玫娜軘⑹碌氖址?,他對社會的發展變化和各個人物的思想行為了如指掌。只有薩拉是個例外。他在小說中坦言,“像薩拉這樣的現代女性的確存在,但我從來不了解她們”③,因為“我知道,在我這本書的現實環境中,薩拉絕不會抹去眼淚,俯身向前對我講出一連串事件的真相”④。福爾斯在本小說中的寫作技巧和實驗上的革新是故事耐人尋味并有較強的可讀性。
三
按照福爾斯的觀點,作者在寫歷史小說時,不可一味假裝自己生活在歷史年代,而應該記住自己生活在當代;作者無權像全能的上帝一樣絕對控制小說以及其中的人物,因為小說本身是開放的藝術形式。⑤福爾斯承認,作為作家,他的第一個抱負是要改變他生活于其中的社會。⑥ 因此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福爾斯在模仿維多利亞時代寫作風格的同時,對小說的表現形式進行了各種實驗。
敘事者為故事的發展安排了三個可能的結局。第一個結局出現在第44章,查爾斯離開薩拉,幻想與歐內斯蒂娜結婚,平靜地度過余生。第二個結局出現在第60章,查爾斯勇敢反叛社會的禮教和陳規,歷經磨難之后找到薩拉,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第三個結局出現在第61章,查爾斯找到薩拉,但薩拉拒絕了他。
在第一個結局中,查爾斯幻想自己回到歐內斯蒂娜身邊與之結婚并和岳父一起經商并繼承遺產,他看到了沉悶,卻十分舒適安逸的未來。在這一想象的結局中,查爾斯開始忘記真實的薩拉,但又為不能使自己實現真實的自我而焦慮,于是作者又提供了一個開放、不確定的結局,讓主人公查爾斯乘火車去倫敦尋找薩拉。查爾斯與蒂娜解除婚約,接受了法庭對他的判決。在薩拉不辭而別并拒絕求婚后,查爾斯用了兩年多時間終于在前拉斐爾派畫家羅塞蒂家中找到了薩拉,然而今非昔比的薩拉已變成了一個強調自由和平等的新女性。她再次拒絕了查爾斯的求婚。傷心至極的查爾斯準備離開時,薩拉將他們的小孩帶了進來。至此故事有了戲劇性的轉折。這個結局似乎沿襲了傳統小說的固有模式,即小說必須有一個適當的結尾。
如果第一個結尾是“虛假”結尾,因為它僅存在于查爾斯的想像中。那么,在第二個結尾中,福爾斯似乎因循了傳統小說的模式,小說必須有一個適當的結尾。當敘述者首次闖入查爾斯的火車車廂,渾身上下透著19世紀上帝般的居高臨下的神氣時,一個維多利亞式的戲仿結尾就拉開了序幕,出現在60章的第二個結局就是一個維多利亞式的幸福大團圓,而在第三個戲擬結尾中,已具有20世紀的強烈的自主意識的薩拉拒絕了查爾斯的求婚,同時,又讓他知道她為他生了兒子,查爾斯會做何選擇?結局如何?讀者不得而知。小說讓人物和讀者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選擇,不能不說是一種革新和實驗。
在《法國中尉的女人》的敘事文本中,敘事制造的薩拉與查爾斯關系的雙重結局是小說對讀者的最終認知挑戰。敘事為讀者創造了自愿參與的現實,“它引起講故事的慣例,這些慣例創造了集體的記憶和存在?!绻覀兡軌蚺c敘事的他者建立聯系并與之談判,我們就可能轉向,以各種方式調解我們的敘事習慣”⑦ 這種開放式的結尾表明福爾斯摒棄了傳統的全知全能的視角,在塑造人物和編織故事時,無時不在提醒讀者敘述的虛構性和故事的虛假性,讓讀者自由參與故事的編造和想象。
四
福爾斯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的種種手法,證明了他在寫作的技巧和實驗上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突破和成效。
《法國中尉的女人》的成功有力地回擊了1967年美國小說家文論家約翰·巴思在《文學的衰竭》一文中所宣稱的“現實主義小說作為一種寫作模式在形式和技巧上已經山窮水盡,無法維持的說法”,而是以一種高度自覺地意識去反觀傳統,為小說創作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小說以其豐富的故事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廣泛喜愛。
①②③④ 約翰·福爾斯.法國中尉的女人[M].陳安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81,82.
⑤ 侯維瑞.英國文學通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919.
⑥ Barnum Carol M. “An Interview with John Foules”. Modern Fiction Studies,1985,p31.
⑦ Katherine Tarbol.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and the Revolution of Narrative” Twentieth Certury Literature, Vol. 42, No.1, John Foules’ issue, spring, 1996,p101.
作 者:王峰靈,昌吉學院外語系講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