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氣喘病又稱為豬支原體肺炎、豬地方流行性肺炎,大部分養豬國家均有流行。該病的潛伏期較長,因此大多數的豬群在未被發覺時已經感染,致使該病長期存在于豬群中。豬肺炎支原體是引起豬呼吸道疾病的3種主要病原體之一(另兩種是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和豬流感病毒),在患豬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中檢出率約為19%。現將豬氣喘病的防治措施介紹如下,供參考。
1 流行病學
豬氣喘病僅發生于豬,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均能感染,尤以哺乳豬和仔豬最易感,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病豬和帶菌豬是該病的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有呼吸道傳播、直接接觸傳播和飛沫傳播。豬肺炎支原體在豬體內存在的時間很長,病豬在癥狀消失后半年至一年內仍可排菌。豬場發生該病主要是從外地購入隱性感染豬所致,哺乳仔豬常由患病母豬感染而來。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寒冷季節多見。豬舍通風不良、陰濕寒冷,豬群擁擠、氣候突變、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均可促使該病發生,加重病情,如有繼發感染則病情更重。常見的繼發性病原體有巴氏桿菌、肺炎球菌等。豬場首次發生該病常呈暴發性流行,多呈急性經過,癥狀重、病死率高。在老疫區豬場多為慢性或隱性經過,癥狀不明顯、病死率低。
2 臨床癥狀
豬的氣喘病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慢性和隱性感染。
(1)急性型:見于新發豬群,以仔豬、妊娠母豬和哺乳仔豬多發。病豬劇喘,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式呼吸,時發痙攣性陣咳。體溫一般正常,有繼發感染時則體溫升高。病豬食欲減退或廢絕,日漸消瘦。病程約1周,病豬常窒息而死,病死率高。
(2)慢性型:多見于架子豬、育肥豬和后備母豬。病豬長期咳嗽,清晨進食前后及劇烈運動時最為明顯,嚴重的可發生痙攣性咳嗽。由于飼養條件和氣候的改變,癥狀時而緩和。病豬體溫不高,被毛粗亂、消瘦、發育不良。病程長達2個月,有的在半年以上,病死率不高。慢性型最易發生繼發性感染,是夏季豬群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3)隱性型:病豬常不表現任何癥狀或偶見個別豬咳嗽,生長發育一般正常,剖檢時有肺炎病灶。隱性型氣喘病豬在老疫區的病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作為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的隱性傳染源,是影響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3 剖檢變化
病變首先發生在肺心葉,呈粟粒大至綠豆大,然后逐漸擴展到尖葉、中間葉及膈葉前下緣,形成融合性支氣管肺炎。兩側病變大致對稱,病變部位腫大,呈淡紅色或灰紅色半透明狀,界限明顯。病程延長或加重時,病變部位呈胰變或蝦肉樣變。如繼發細菌感染,可引起肺和胸膜的纖維素性、化膿性和壞死性病變。
4 診斷
當大群豬出現陣發性干咳、喘氣、生長停滯或延緩但死亡率很低時即可懷疑是豬氣喘病。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
5 防治措施
堅決貫徹“自繁自養”的方針,嚴格限制從外地購入豬只。豬氣喘病在我國流行十分普遍,目前控制該病主要是堅持自繁自養,加強飼養管理,合理調配飼料。如必須從外地引進種豬時,應認真了解豬源所在地有無該病流行,確認健康的豬購入后應嚴格隔離觀察3個月,在隔離期間,選擇本場剛斷奶的健康仔豬3頭進行混群飼養,注意觀察有無咳嗽和氣喘癥狀,確認健康無病后方可混群飼養。堅決執行自繁自養的原則是阻止病豬或帶菌豬進入豬場的首要環節,也是保護豬場免受感染的重要手段。
實踐證明,采用藥物預防對控制豬氣喘病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效的。目前預防豬氣喘病比較敏感的藥物有替米考星、泰妙菌素、氟苯尼考、鹽酸林可-硫酸壯觀霉素以及喹諾酮類藥物等。聯合用藥比單一使用某類藥品效果明顯,治療時可配合能提高豬群免疫力的中草藥如免疫肽、黃芪多糖等效果較好。需要注意的是土霉素、泰樂菌素等藥物耐藥性嚴重,一般不宜采用;一般抗菌劑如磺胺、青霉素、鏈霉素及紅霉素等皆無治療作用。新一代喹諾酮類藥物是目前治療該病的最優選擇。國內生產的豬氣喘病弱毒凍干疫苗可用于20~25日齡健康仔豬免疫,保護率可達80%以上。
豬群在自然感染氣喘病的情況下,易繼發巴氏桿菌病、肺炎球菌病、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病、沙門氏桿菌病及各種化膿性細菌病等等,從而導致病情加劇和死亡率升高。現將幾種治療方案介紹如下。
(1)在每噸飼料中加入10%氟苯尼考400g、40%林可霉素200g拌料飼喂,連用3~5d。
(2)林可霉素按每千克體重50mg肌肉注射,5d為1個療程,連續使用2個療程。
(3)泰樂菌素按每千克體重10mg肌肉注射,3d為1療程,連續使用2個療程。氟苯尼考按每千克體重30mg肌肉注射,5d為1療程,連續使用2個療程。
(4)恩諾沙星按每千克體重5mg肌肉注射,5d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