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以下簡稱《畜牧法》)頒布實施以來,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深入開展學習宣傳,全力推進執法監督,積極采取得力措施,《畜牧法》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實施,為枝江市畜牧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1 貫徹實施《畜牧法》的基本情況
1.1 主要做法
(1)加強宣傳教育,營造畜牧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畜牧法》頒布后,枝江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畜牧獸醫、工商、環保等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畜牧法》宣傳貫徹領導小組,市政府專門召開《畜牧法》宣傳貫徹電視動員大會,各相關部門將《畜牧法》的宣傳教育活動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以政務宣傳欄、省市畜牧獸醫信息網等為載體,以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發放資料、法律咨詢等為形式,積極向公眾開展《畜牧法》的宣傳教育工作。近3年來,共張貼宣傳標語3 000余條,懸掛橫幅1 000多條,發放《畜牧法》單行本4 000多冊,發放宣傳資料20萬余份。通過廣泛宣傳教育,增強了廣大養殖戶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識,提升了畜牧執法人員執法能力和水平,營造了畜牧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2)狠抓畜牧政策落實,增添畜牧業發展的強勁動力。近年來,枝江市財政部門嚴格按照《畜牧法》的規定及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認真執行落實畜牧業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充分發揮財政的職能作用,不斷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健全財政支持畜牧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增長機制。2009-2011年,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畜牧資金8 934萬元。按照資金來源渠道分,市級財政安排1 120萬元,上級財政安排7 814萬元。按照年度分,2009年投入財政資金2 638萬元,其中市級341萬元,上級2 297萬元;2010年投入財政資金3 183萬元,其中市級277萬元,上級2 906萬元;2011年投入財政資金3 113萬元,其中市級502萬元,上級2 611萬元。市級財政資金主要用于畜牧各單位人員、機構經費支出、動物疫病撲殺補助、防疫疫苗采購、業務培訓等;上級財政資金主要用于動物防疫、惠農補貼、能繁母豬保險、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防疫體系建設、畜牧技術推廣等。環保部門從規劃布局、環境準入、綜合利用等幾個方面著手,加強畜禽養殖企業排污申報登記管理,積極做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項目申報及上級資金支持,促進全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國土部門認真制定全市土地利用規劃,積極爭取畜禽養殖規劃用地指標,盡量滿足畜禽養殖用地需求。這些扶持政策的落實,為畜牧業后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3)規范種畜禽品種選育與生產經營,建立畜禽良種繁育體系。近年來,通過加快畜禽品種改良,規范畜禽品種的選育和生產經營行為,全市育種、擴繁、推廣、應用相配套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構架基本形成,保證畜禽產品的質量和數量。①建立市種畜場1 000頭種豬核心群,培育正江公司、宏福牧業等20家規模場5 000頭種豬繁殖群,發展生產群種豬12.87萬頭。近3年累計從湖北省原種豬場、湖北省良種場和正大畜牧公司引進優良種公豬300頭,引進大約、長白、長大等良種母豬5 000頭,累計改良種豬8萬頭,生產群母豬良種率達到98%。②建立了市康圣生豬人工授精中心和25個鄉鎮供精站,采購了專用送精車輛、冷鏈設備等相關設施設備,組成了50多人的品改技術專業服務隊伍,制定了《枝江市生豬人工授精管理試行辦法》等規章制度,每年可提供長白、約克、杜洛克等良種豬精液29萬頭份。③引進西門塔爾種公牛30頭改良本地肉牛品種,印發肉牛品種改良宣傳畫冊3 000份,推廣肉牛品種改良技術,逐步建立肉牛品種改良凍配服務體系。④引進波爾山羊、南江黃羊、綠殼蛋雞、海蘭蛋雞、白音羅勒蛋鴨等優良畜禽品種,使全市畜禽品種數量和質量得到了提高。⑤嚴格執行種畜禽生產經營準入制度,對沒有取得前置許可手續(辦理《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而要求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從事種畜禽生產經營或者生產商品代仔畜、雛禽的單位、個人,一律不予受理;對不具備經營資質的,堅決停止其經營活動;對無照經營的,堅決予以取締。
(4)狠抓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提升畜禽養殖的科技含量。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是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畜牧業的重要措施,經過多年努力,枝江市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較大進步。①完善市、鎮、村三級畜牧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發揮市鎮畜牧獸醫部門的技術推廣公益性服務職能,調動專業協會、農村經濟合作社等農村合作組織的技術推廣積極性,同時邀請畜牧專家、養殖技術能手到場(戶)進行先進養殖技術交流,逐步形成了多層面多元化的推廣網絡。②以《枝江畜牧獸醫科技》小報為載體,以“送科技下鄉”、“科技入戶”等活動為平臺,開展畜牧獸醫技術知識的教育宣傳和畜牧獸醫信息服務,加大先進科技成果轉化力度。重點推廣了畜禽標準化養殖技術、肉牛凍配技術、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等,大力發展了生豬“150”、“500”養殖模式、“零排放”養殖模式、蛋雞“153”模式、肉牛“165”養殖模式等。近年來,已累計發放《枝江畜牧獸醫科技》小報5萬余份,開展“送科技下鄉”等活動30余次,切實為養殖戶解決了養殖技術難題。③抓好技術培訓。結合陽光培訓工程,組織畜牧獸醫技術專家到鎮到村、到場到戶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培訓人員突破1萬人次,提高了養殖戶養殖技術水平。
(5)規范畜禽養殖行為,增強畜禽產品市場競爭力。按照《畜牧法》規定,積極引導和支持畜牧業優化布局、調整結構,發展優勢畜禽產品。①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做到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制定了《枝江市畜禽養殖區域劃分和養殖污染控制方案》,明確規定了畜禽養殖適養區、限養區和禁養區,對于近幾年納入國家政策扶持對象的新建養殖場(小區),由畜牧、環保、規劃等有關部門到現場規劃、選址,審核許可后方可修建,對原已建成的畜禽規模養殖場按照環保要求進行整改。②規范畜禽養殖檔案建立,嚴格養殖投入品監管。對生豬年出欄50頭以上、蛋雞存籠1 000只、肉雞年出籠5 000只的畜禽規模養殖戶逐步規范建立畜禽養殖檔案,目前已完成登記備案1 500余個。通過加強畜禽養殖檔案管理,建立畜禽及畜禽產品可追溯制度,保障了枝江市優勢畜牧產業的健康發展,提高了畜禽產品市場競爭力。③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規定,認真履行動物衛生監督職能,督促養殖場(戶)做好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
(6)加強牧政執法監督,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堅持把貫徹實施《畜牧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結合起來,全面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①加快推進畜牧獸醫體制改革,成立枝江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建立專業執法隊伍,明確動物衛生監督管理職能,為牧政執法監督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②實行規模養殖場(小區)監管責任制,明確畜禽規模養殖執法監管人員,規定監管的范圍和場區,對出欄(籠)的畜禽嚴格按照產地檢疫規程實施檢疫,出具產地檢疫合格證明。對于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規模場,規范建立養殖檔案,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情,從源頭上控制了病死豬流向市場。③開展“瘦肉精”專項監測。按照國家農業部、省、市食品安全工作要求,2011年對全市生豬定點屠宰場和存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開展了拉網式的監督檢查,共抽檢生豬尿樣8 000多份,未發現違法使用“瘦肉精”及其他違禁藥物應用的情況。④對轄區5家年產10 000t以上的飼料生產廠家、165家飼料經營戶及128家獸藥經營戶進行清理整頓,登記備案。按照《獸藥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要求進行獸藥經營GSP達標驗收,創建了30家標準化獸藥經營門店,對不符合要求的經營戶下達了整改通知書,并與獸藥、飼料經營戶簽訂責任狀320份,規范經營行為。⑤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市畜牧獸醫局聯合工商局、衛生局、質監局等9個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對餐飲業和集體伙食單位展開了動物產品質量的專項整治活動,發放宣傳資料1 000余份,簽訂動物食品安全責任狀137份,督促上述單位建立購肉臺賬,詳細記錄所購肉品的數量和來源。近3年來,市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聯合工商等部門累計查處病害豬190頭,冷凍病害豬肉7.5t,定點屠宰場處理病害豬肉30.33t,全部進行了無害化處理,確保了消費者食肉安全。
1.2 主要成效
(1)畜牧業生產發展實現新跨越。枝江市連續5年躋身全國生豬調出大市和全省畜牧生產大市,畜牧業已成為枝江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近3年來,生豬產業作為枝江市傳統優勢產業,生豬出欄量以年均10萬頭的速度遞增,2011年年末生豬存欄70萬頭(其中母豬存欄12.58萬頭,居湖北省第一),全市生豬出欄116.39萬頭,年均增長8.8%;家禽產業發展迅速,已基本穩定在年出籠1 000萬只以上且穩中有升,2011年家禽出籠1 099.78萬只,年平均增長10.6%;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得到長足發展,2011年肉牛出欄1.59萬頭,山羊出欄2.7萬只,年平均增長分別為32.0%、8.4%。肉類總產量達到11.65萬t,禽蛋產量1.1萬t,年平均增長分別為11.4%、10.0%;實現畜牧業產值25億元,年平均增長26.8%,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斷提高。
(2)畜牧業生產發展方式實現新轉變。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分散養殖模式。目前已發展“150”等生豬標準化養殖模式211戶347棟,生物發酵床飼養模式20棟;蛋雞“153”標準化雞舍44棟;肉牛標準化規模戶15戶23棟。生豬年出欄50頭以上規模戶達到1 890戶,其中年出欄萬頭的規模場達到12個;蛋雞年存籠5 000只以上的規模場達33個;年出籠肉雞2 000只以上的場達47個;年出欄肉牛100頭以上的場達15個;年出欄肉羊100只以上的場達50個。全市各類畜禽養殖小區達到145個,其中生豬養殖小區102個、養羊小區1個、肉牛小區5個、肉雞和蛋雞養殖小區37個。規模養殖場戶的畜禽產品產量已占全市總產量的70%以上。
(3)畜牧產業化發展實現新突破。通過積極加強引導、培植畜牧企業,大力推進畜牧產業化建設。陽光飼料、偉嘉飼料、施楊工貿、鳳翔飼料等年產萬噸的飼料生產企業蓬勃發展。宜昌正江公司、農盛畜牧有限公司、犇焱牧業、雙圓蛋業等大型養殖企業日益壯大。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宜昌佳和牧業公司進駐仙女鎮,投資5 000萬元建立2萬頭生豬標準化示范場,帶動了枝江市畜牧產業化的快速發展。通過項目建設,投資42萬元在安福寺建設標準化仔豬交易大市場,帶動枝江市45家仔豬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為枝江市優質仔豬外銷提供了交易平臺。畜牧龍頭企業繼續發揮龍頭優勢,正大等龍頭企業對養殖合作戶實行“五包一保證”,即:包提供畜禽種苗、包提供飼料、包提供藥物、包技術指導、包回收合格肉禽(肉豬)產品,保證合作戶利潤,帶動了產業發展。同時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已發展到31個,登記備案畜禽交易經紀人1 200多人,全市畜牧業發展進入了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階段。
(4)畜禽產品安全得到了新保障。近年來,枝江市認真貫徹執行《畜牧法》的有關規定,通過抓源頭控制,抓疫病防治和養殖、投入品、屠宰以及流通環節的全程監管,有效地控制了畜禽疫情的發生,基本做到了清凈無疫。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長效機制日趨完善,部門聯動、協同配合的運作機制已經建立,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成效顯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市動物衛生監督所的功能得到加強,依法行政和文明執法水平不斷提升。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枝江市畜牧業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要全面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畜牧業現代化進程,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①市、鎮、村三級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畜牧科技創新與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網絡不夠健全,對畜牧獸醫專業隊伍建設、公益性技術服務工作經費及設施設備完善的投入力度不夠。②畜牧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目前枝江市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的組織形式和大的龍頭企業還比較少,畜牧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經營管理粗放,抗風險能力較低。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力度不強,畜產品品牌建設力度不大,市場競爭力較弱。③財政扶持資金投入較分散,資金整合力度不夠,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④標準化建設水平不高,選址布局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環保意識淡薄,養殖污染物綜合利用就地消納能力有限,利用途徑有待升級。⑤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任務重,難度大。
3 主要措施
(1)進一步加大《畜牧法》學習宣傳貫徹力度。①要繼續通過多種有效形式,深入開展《畜牧法》的學習宣傳工作,切實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從業者貫徹執行法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特別是增強畜牧業管理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守法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依法治牧、依法興牧的良好氛圍。②圍繞《畜牧法》重點開展畜牧生產發展政策、優良畜禽品種、先進養殖模式、畜禽養殖致富典型等方面的宣傳工作,達到學以致用、以學法促進發展的良好效果。
(2)進一步加大畜牧業財政投入力度。①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繼續加大向上爭取資金的力度,同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畜牧業財政投入。②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明確財政資金投入重點,擇優扶強,集中財力解決畜牧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推進畜牧業提檔升級,打造精品,培育獨具枝江特色的畜牧產業。③加大畜牧項目的落實力度,對于已經安排的畜牧項目,要細化項目建設實施方案,抓緊落實盡快投產,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
(3)進一步調整優化畜牧產業結構和區域規劃。圍繞枝江市畜牧業發展的區域化格局,調準、調優、調特畜牧業結構。①緊緊抓住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全國生豬良繁補貼項目、國家“菜籃子”畜禽產品生產項目等有利發展條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和資金,繼續穩定發展生豬家禽產業,突出發展肉牛、肉羊等食草節糧畜禽,積極發展特種養殖業,不斷豐富畜牧業發展內涵。②優化全市畜禽養殖區域化布局。根據《畜牧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農牧并舉、種養平衡的原則,科學制定全市畜禽養殖布局規劃,考慮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環境承載能力,分鄉鎮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宜養區范圍,制定區域內畜禽養殖控制總量和環境治理目標,扼制無序發展和環境惡化的勢頭,促進區域種、養殖的良性循環。③培育枝江特色優勢畜牧產業,依托畜牧項目建設,建立起百里洲優質仔豬、顧家店董市優質三元雜交豬、仙女肉牛肉羊、安福寺生豬集散中心等“優質畜禽生產優勢區”、“畜禽養殖生產示范基地”等,提高優勢產業的集成度、優勢畜產品的集中度和優質專用畜產品的比重。
(4)進一步加快畜牧產業化發展進程。①繼續做大做強佳和公司、正江公司、犇焱牧業等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上連市場、下連農戶的拉動作用,著力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枝江市畜牧業向更高層次發展。②按照“優勢產品區域化、基地建設標準化”的原則,著力打造仙女畜禽標準化創建示范鎮,推進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培育壯大畜禽生產基地,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格局。③積極實施品牌戰略,研究制訂畜產品系列標準,指導農戶和企業按照標準生產、注冊產品商標,努力創建“青獅”肉牛、“雙圓”蛋業等具有規模優勢、產品優勢、競爭優勢的品牌,擴大其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積極推進無公害畜禽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全年力爭完成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5個。④積極引導養殖戶盡快組建畜牧經濟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形成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抵御市場風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5)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管理和服務。①加強畜牧獸醫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抓好“三大隊伍”建設(即防疫員隊伍、檢疫員隊伍、技術推廣隊伍),著力解決畜牧獸醫隊伍年齡老化、知識技術水平低、設備設施不完善等突出問題,建立健全工作責任機制和保障機制。②加大畜牧業扶持力度,落實各項扶持政策。要積極爭取扶持資金,制定切實可行的獎勵扶持實施方案,確保扶持資金效益發揮最大化。③加強相關部門協調配合,整合資源。與農業農村能源部門做好沼氣項目的申報,解決中小規模養殖場糞污無害化處理問題;與土地部門協同做好畜禽養殖用地的土地利用規劃,嚴格落實畜禽養殖場(區)用地按農業用地管理規定,營造畜牧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與環保部門做好畜禽養殖場環境評估及審批,處理好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④提高畜牧業市場信息化工作水平,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市場風險預警體制機制,及時收集、分析和發布市場信息,避免產銷和價格出現較大波動,促進畜牧業有序、健康、持續發展。
(6)進一步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按照“全程監管、重點監控、及時處置”的原則,采取綜合措施,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①加強對畜禽養殖場的動物衛生監管,在硬件建設方面嚴格按照《畜牧法》相關規定審核把關,做到生態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在軟件方面必須規范建立畜禽養殖檔案,發放免疫標識,按程序嚴格實施產地檢疫。②嚴格依法行政,加大畜牧與相關行政部門合力執法力度,對飼料、獸藥的質量安全監管常抓不懈,嚴把生產關、投入關和市場流通等環節,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③嚴格落實“五強制、兩強化”(“五強制”:即強制免疫、強制撲殺、強制檢疫、強制封鎖、強制消毒;“兩強化”:即強化疫情報告、強化防疫監督管理)綜合防治措施,不斷提高動物疫情的監控、測報、應急處理與撲滅能力,嚴防重大動物疫情發生,確保人畜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