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變異毒株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傳染性、高致病性的疫病,以母豬繁殖障礙以及仔豬和育肥豬嚴重呼吸道癥狀為主要特征。母豬流產率可達30%以上;仔豬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可達50%以上;育肥豬也可發病死亡,并常繼發其他病原感染。現將一例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診治情況介紹如下,并提出了相應的防制措施,供參考。
1 發病情況
甕安縣某豬場存欄豬596頭,其中種豬60頭(能繁母豬58頭、公豬2頭),大豬(70~90kg商品豬)226頭,中豬(40kg左右的架子豬)165頭,小豬(哺乳及斷奶的保育豬)145頭。該豬場免疫程序執行較好,已按程序免疫了豬瘟、口蹄疫、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細小病毒病、鏈球菌病等疫苗。2011年1月24日,該豬場有1頭種公豬發病,經治療無效后死亡,1月29日至30日大部分種豬開始發病。經臨床檢查及病理剖檢,初步診斷為疑似豬瘟疫情。1月30日至31日采用豬瘟疫苗進行了緊急免疫接種,并采取了封閉豬場、加強消毒、深埋處理病死豬、積極治療病豬等措施,但是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月4日疫情蔓延至全場其他豬群,截至2月8日已死亡豬151頭,其中種公豬2頭、種母豬3頭、大豬8頭,中豬16頭,小豬122頭。
2 臨床癥狀
病豬體溫40~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部分病豬呼吸急促、咳喘、喜臥、打堆。用藥治療后病豬體溫下降并趨于正常,有的可進食少量青草或新鮮菜葉,停藥后又恢復上述癥狀。部分仔豬出現站立不穩、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瀕死期或死后病豬耳尖、下腹、鼻端、肛門、四肢末端皮膚發紅或發紫,懷孕母豬流產。
3 剖檢變化
剖檢病死豬可見頜下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面呈紅白相間的大理石樣,肺臟尖葉肉樣變并出血,心耳、心冠有點狀出血,脾臟表面和邊緣梗死,腎臟有少量出血點,回盲瓣出血。
4 診斷
用氟苯尼考、氨芐西林、青霉素、土霉素注射液、磺胺-6-甲嘧啶鈉注射液、安乃近、黃芪多糖注射液等治療后效果不佳,于2月7日采集病料送貴州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檢測。經鑒定,該次疫情為感染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所致。
5 防制措施
5.1 加強飼養管理
加強飼養管理是預防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采用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引進種豬和補欄前先調查該地區藍耳病及其他疫病流行情況,種豬引進后應先隔離觀察至少4~5周,在隔離觀察期間可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進行基礎免疫或加強免疫,確認健康者方可入群。
改善飼養環境,保持圈舍清潔衛生。進入高溫季節要做好豬舍的通風和防暑降溫工作,同時做好驅蟲、滅蠅及滅鼠工作。飼喂營養全面的飼料,提供充足清潔的飲水,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謝絕外來人員參觀,避免應激反應的發生。
5.2 切斷傳播途經
確認豬群是否存在PRRSV持續感染,嚴禁病毒在豬群中生存、循環、再次傳播,以免健康豬群感染病毒。不同豬群還可以通過公豬精液傳播病毒,另外運輸工具也是傳播途經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一旦發現疑似感染豬,應立即對病豬實行隔離,并及時向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等待進一步確診。
5.3 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
養殖場應根據動物的免疫狀態和各種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并結合當地疫情和疫苗的免疫特性確定免疫接種的次數和免疫間隔時間,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目前多采用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活疫苗(PJM-F92株)進行免疫,效果較好。一般情況下,商品仔豬斷奶后初次免疫2mL/頭。在疫情高發區,可依據實際情況在首免后1個月以相同劑量加強免疫1次。后備母豬70日齡前接種程序同商品仔豬,以后于每次配種前免疫1次,4mL/頭。種公豬70日齡前接種程序同商品仔豬,以后每隔6個月加強免疫1次,4mL/頭。
5.4 做好免疫抗體監測
免疫抗體監測是預防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重要措施。定期對免疫豬群進行抗體監測,并依據監測情況和抗體水平的高低及時加強免疫。定期對豬群中PRRSV感染情況進行監測,一般每季度監測1次,如果4次檢測的抗體陽性率沒有顯著變化,則表明該病在豬場是穩定的。豬場應建立免疫檔案,制定疫病發生后的應急措施,一旦有疫病發生,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對發病豬及同群豬實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
5.5 嚴格消毒環境
做好消毒滅源工作也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清除豬舍排泄物,對豬場的各種廢棄物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實加強豬舍及其環境消毒,合理選擇消毒劑,建立嚴格的消毒制度,每周消毒1~2次,嚴禁與生產無關人員進入生產區。
目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尚無特效藥物可以治療,所以應充分做好免疫防控工作。一旦確診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感染,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不能采用抗生素等藥物進行盲目治療,這樣不僅會加速豬只死亡,而且還會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而加重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