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壞死性腸炎又稱雞腸毒血癥,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雞的急性傳染病。自然條件下僅見雞發(fā)生感染,肉雞、蛋雞均可發(fā)生,尤以平養(yǎng)雞多發(fā)。現(xiàn)將該病的診治方法介紹如下,供參考。
1 發(fā)病原因
該病的發(fā)生多有明顯的誘因,如雞群密度大、通風不良,飼料的突然更換且飼料蛋白質含量低,在全價日糧中額外添加魚粉、黃豆、小麥、動物油脂等高能量或高蛋白原料,不合理地使用藥物添加劑,球蟲病的發(fā)生,環(huán)境中的產氣莢膜梭菌超過正常數(shù)量等均會誘發(fā)該病。該病多為散發(fā),發(fā)病后雞只的死亡率與誘發(fā)因素的強弱和治療是否及時有效有直接關系,一般情況死亡率在1%以下,如有并發(fā)感染或飼養(yǎng)管理混亂等則死亡明顯增加。
2 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
病雞食欲嚴重減退,排黃白色稀糞、黃褐色糊狀臭糞或紅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樣糞便,有的糞便混有血液和腸黏膜組織。急性病例呈嚴重脫水狀態(tài),死亡后立即打開腹腔即可聞到尸腐臭味。主要病變集中在腸道,尤以中、后段腸道較為明顯,以小腸后段黏膜壞死為主要特征,小腸顯著腫大至正常的2~3倍,腸管變短,腸道表面呈灰黑色,腸壁變薄,腸腔內充盈著灰白色或黃白色樣滲出物,腸黏膜呈嚴重纖維素性壞死。該病與小腸球蟲病并發(fā)感染時,除可見到上述病變外,在小腸漿膜表面還可見到大量針尖狀大小的出血點和灰白色小點,腸內充滿黑紅色滲出物,黏膜壞死更為嚴重。
3 診斷
根據(jù)臨床癥狀、剖檢變化等特點不難作出診斷,但應注意與潰瘍性腸炎和小腸球蟲病相區(qū)別。潰瘍性腸炎是由腸梭菌引起,特征性肉眼病變?yōu)樾∧c后段和盲腸的多發(fā)性壞死和潰瘍以及肝壞死;壞死性腸炎病變則局限于空腸和回腸,肝臟和盲腸很少發(fā)生病變,由此可把二者區(qū)分開來。壞死性腸炎僅小腸的中后段發(fā)生病變,腸管因充氣而明顯膨脹增粗2~3倍,其他腸段無明顯變化;而小腸球蟲病的病變則主要集中在小腸中段,腸壁明顯增厚,剪開病變腸段出現(xiàn)自動外翻,另外,還可通過糞便涂片檢查有無球蟲進行確診。由于球蟲常與壞死性腸炎混合感染,在診斷時尤應引起注意。
4 預防措施
由于魏氏梭菌抗藥性很強,因此雞群一旦發(fā)病要及時治療,以減少死亡和經(jīng)濟損失,首先要采取綜合防制措施,同時進行藥敏試驗,選用高敏藥物進行治療。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新泰樂(磷酸鹽)、維吉尼霉素、泰樂菌素、氨芐青霉素、利高霉素、林可霉素、卡那霉素等。筆者經(jīng)多次藥敏試驗結果表明,魏氏梭菌對青霉素類、痢菌凈、鏈霉素、桿菌肽高敏。由于雞壞死性腸炎易與雞球蟲病混合感染,故一般在治療過程中可適當加入一些抗球蟲藥。由于魏氏梭菌主要存在于糞便、土壤、灰塵、污染的飼料及墊料中,為了迅速控制病情,在使用高敏藥物的同時還必須勤換墊料,及時清掃糞便;飼喂時要少喂勤添,搞好欄舍及周圍的清潔和消毒工作;對病死雞及時做好無害化處理,病雞及時隔離飼養(yǎng)與治療。
5 治療
(1)痢菌凈飲水,每15kg水中加入痢菌凈1g,2次/d,每次2~3h,連用3~5d。同時在每噸飼料中拌入15mg桿菌肽和70mg鹽霉素,連用5d。
(2)2周齡以內的雛雞,可在100kg飲水中加入氨芐青霉素15g,2次/d,每次2~3h,連用3~5d。用藥24h后,糞便顏色明顯改觀,病雞癥狀減輕,采食量增加,3d后病雞逐漸恢復正常,再繼續(xù)用藥2d。
(3)腸毒快治(主要成分為頭孢噻呋)飲水,每瓶對水200kg,2次/d,連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