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我國的小學音樂課地方主管部門給予的關注不夠,有些學校缺乏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畢業的教師。也有不少音樂教師用成人的方法要求孩子的演唱,使得孩子們失去了他們本該有的清澈純正的聲音。本文就通過了解小學生的音域、音區,進一步闡述歌唱中的姿勢及呼吸方法和發聲方法及嗓音保健等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 歌唱 技能
一、小學生音樂課現狀
唱歌是一門集音樂、語言、形體、表現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小學生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唱歌教學的時間,應為全部音樂教學用時的三分之二。這說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唱歌教學是音樂教學的核心部分。歌唱是最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最易于表達小學生個人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之一。歌唱的教學方式簡單易懂,無論教學條件的優劣都可以進行,它最易于音樂的普及與推廣。通過歌唱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音樂表現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健康向上的發展。
歌唱是一門藝術,要求小學生提高表現歌曲的能力,就需要聲音技巧的訓練。有些孩子對童星的歌聲進行表面的模仿,扯著嗓子唱高音。有不少教師用成人的方法教導孩子們的演唱,用成人的審美標準去要求孩子的表演及演唱,忽略了他們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許多教師認為教導小學生學習聲樂技巧太抽象了,所以對于小學生的歌唱姿勢,呼吸的方法等都沒有過多的要求。小學生和成人的發聲器官以及語音的條件有著相當大的區別,首先應該理解小學生的心理,其次認真地思考如何指導教育小學生的歌唱發聲。不能用成人的歌唱發聲的理念和方法去考慮和指導小學生的歌唱發聲。
二、小學生歌唱教學的基本內容
1 了解小學生的發聲器官,音域
歌唱和說話依靠的是人體自身的發聲器官。教師要指導小學生歌唱,必須對人體歌唱的器官、音域音區有全面的認識。這樣才能按照人體機能的規律,進行有效地教學。
發聲器官的簡介:
(1)呼吸器官: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胸部及有關肌肉、膈肌和腹部及有關肌肉。
(2)發聲器官:喉頭、聲帶、會厭。
(3)共鳴器官: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以及頭上的竇。
(4)吐字器官:唇、齒、舌、上腭、下腭等。
(5)聽覺感受器官: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部)內耳(包括耳蝸、半規管和前庭)。

小學生的發音器官發育尚不成熟,比較柔弱。聲帶不足一厘米,胸腔的容積小,所以唱歌時共鳴主要靠頭腔。給小學生進行歌唱訓練時,應當注意小學生的音域,不能按照成人的音域去要求小學生。
按照小學生發聲的共鳴位置習慣上分為三個聲區:
中聲區的音域是小學生原來有的自然基礎的音域。教師在選擇歌曲和練習曲中,應盡量選擇適合小學生的音域音區,否則容易使學生聲帶造成沙啞、發炎等病變。
2 正確歌唱姿勢的重要性
“呼吸是唱歌的源泉,姿勢是呼吸的源泉”。這說明歌唱姿勢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在歌唱時身體沒有正確的姿勢,呼吸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在歌唱時姿勢不正確,就會帶來不正確的聲音。這就如同運動員射擊一樣,射擊的姿勢正確,才能射得又準確又好。所以姿勢是聲音訓練的首要項目。
3 小學生歌唱中易出現的問題
小學生在歌唱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喉音過重、伸脖子、扯著嗓子用真聲唱歌等。有些學生為了讓老師聽見自己的聲音,便扯著嗓子喊,把聲音發大出來。這樣使得聲音蒼白且靠前。長時間的演唱會使得聲帶充血并脹裂,不僅損害聲帶并且會導致嗓子沙啞、失聲。
三、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聲樂教學方法
1 正確教導小學生歌唱的姿勢
正確的歌唱姿勢應是:身體自然直立,精神飽滿,雙眼向前雙腳分開或一前一后站立(間隔10~20厘米,不過可大),重心穩定,下身是一個穩定有力的狀態;頭部要端正,下頜要回收,雙肩要放松略向后舒展,胸廓要稍向上挺起,手臂自然下垂,上身是個放松張開的狀態。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學習唱歌往往會出現一些不正確的姿勢。例如駝背、含胸、仰頭、伸脖、端肩等各種不良的姿勢,都會影響各器官的正常工作與協調配合。
2 加強歌唱中的呼吸訓練
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在歌唱訓練中,應該用簡單并且形象的語言給孩子講解,例如,當我們聞花打呵欠用吸管吸飲料的時候,這些感覺就是吸氣。掌握吸氣后,就教學生們如何用橫膈膜控制氣息,例如抬重東西或者吹氣球不讓氣球墜落時候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橫膈膜支撐氣息的感覺。呼氣時就像學生們過生日時,把蠟燭火苗吹滅的感覺。此外,還應該注意呼吸訓練時的時間安排。呼吸練習的時間安排應該是,練習時間短,但頻繁練,這種練習對于集中小學生的精神,穩定情緒起到較好的作用。呼吸練習時要打開窗戶,使室內的空氣保持清新。
3 正確的聲音概念
小學生演唱歌曲時,使用的是童聲唱法,由于音的高低不同,一般只需要“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和“咽腔共鳴”這三種共鳴。演唱高音時,使用頭腔共鳴,而演唱低音區時,使用咽腔共鳴較多
學生在演唱歌曲時,往往到高音時扯著嗓子大聲的喊上去,唱低音時聲音虛弱無力。這樣說明他們在演唱時,高低音的頭腔與咽腔共鳴分配的比例不協調,造成音色不統一。針對這個問題教師應該使用哼鳴唱法。首先吸一口氣,感覺就像打呵欠一樣,然后讓嘴巴閉上保持興奮狀態,使咽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氣流最后通過鼻腔哼出去。聲音要繞過鼻腔直通頭腔,不能把氣流灌滿鼻腔,這樣的話聲音將會失去光澤。同時,在哼鳴的時喉,頭部要放松不能加力,否則聲音靠前會變得又尖又細。共鳴是獲得悅耳聲音的精華所在。協調好三種共鳴之間的比例關系是獲得良好聲音質量的準則。
4 練習曲目的選擇
我們根據歌曲的性質,可以把歌唱的方法分為三類。
第一類:抒情優美的歌曲,例如《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類歌曲主要訓練長音、連音的唱法。
要求:吸氣深,呼氣均勻,聲音圓潤,明亮,柔和。
第二類:堅定有力的歌曲。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要求:快吸快呼,聲音有力度,感情堅定有力。
第三類:活潑輕快的歌曲。例如《小號手之歌》
要求:吸氣深,呼氣短,聲音有彈性。音樂集中、明亮
5 小學生的嗓音保健
童聲期是嗓音發展的最初階段,所以教師要教導學生保護好嗓音。
(1) 不可大喊大叫,大聲叫嚷和大哭大鬧對嗓音發展是有害的。
(2)唱成人歌曲對兒童的嗓子有害。兒童的發聲器官質地脆弱,肺活量小,音域較窄,唱成人歌曲模仿成人的音量、音色,會使喉肌肉過分緊張,舌根后縮,長此以往,對嗓音的發展不利。
(3)載歌載舞有害嗓子,兒童們一邊緊張的跳舞,一邊大聲的唱歌,氣流壓力大了,容易使聲帶、室帶的邊緣受到劇烈磨擦而造成損傷,所以,在劇烈動時,盡量少發聲,以減輕聲帶的負擔。
(4)在飲食上也應注意,辣椒,大蒜宜少吃,這類刺激性的食物食用過多會刺激咽喉部粘膜,傷及聲帶,使聲帶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