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自身多年大學生管理工作的實踐,針對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培養目標,開放思路,創新方法,提出大學生開放式管理模式的概念,闡述和分析開放式管理模式方法、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開放式管理 自我管理
班級是學校為實現教育的目的,將年齡相近、文化程度大體相同的學生按一定的人數規模建立起來的教育組織。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是學生接收知識教育的資源,也是學生社會化的資源、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主要陣地。創新型人才培養必須創新班級管理方式,探索出一種能夠滿足學生需要、激發學生動力、鍛煉學生素質的開放式管理模式。
一、開放式管理模式設立的現實背景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帶來高校招生規模擴大、學生人數增長,加上管理工作中面臨很多新形勢、新問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壓力隨之增大。現有的傳統輔導員“獨占式”管理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和大學生多層次發展的要求。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是高校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效率和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科學的管理模式能夠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成長環境,能夠進一步促進創新性、特色性的發揮。
班級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現行班級管理模式沿襲了以教師為主導的規范式管理模式,班級管理主要依托于輔導員,學生干部協助,由輔導員起主導作用,學生干部為具體的任務執行者。開放式管理以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為宗旨,將一些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下放給學生干部或全體學生,同時將任務和管理目標也交給學生干部,并通過學生參與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來規范日常自我管理的具體運作。這樣輔導員可將角色從決策者、領導者轉換成指導者和服務者,并節省出精力去處理一些學生管理中較宏觀的事務。開放式管理改變了傳統的操作模式,弱化輔導員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實現輔導員由“有為”(輔導員主動,學生接受被動管理)向無為而治(主要依靠學生自治管理)的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把班級管理的主動權下放給學生,由傳統的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轉化。
二、開放式管理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1 確立管理模式運行目標,培養創新型、管理型人才
實現班級管理特色化、自主化、人性化,通過確立創建“品牌班級”、“學習型班級”、“創新型班級”、“管理型班級”的目標,實現輔導員的真正意義上的“放手”,使學生真正投入到班級管理建設中,即所謂的實現由“有為”到“無為而治”。開放式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性,有助于學生溝通、協調、組織能力的鍛煉,有助于學生接觸課本之外的寬泛知識。
2 制度保障開放式管理模式的良好運行
輔導員工作的“無為而治”并不意味著輔導員什么都不過問,將班級全部管理都交由學生完成,“無為而治”的實施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做前提,用制度保證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用制度規范學生的管理行為,用制度深化開放式的推進深度廣度。
3 開放式管理模式的方法手段
建立健全成體系的班級管理規章制度,是踐行開放式管理的落腳點,科學先進完善制度的建立是管理模式能否取和成功的先決條件。輔導員與班級共同協商制定完善科學的班級管理制度(如班級管理制度、宿舍文明公約、學風規范制度、互幫學習小組制度),確保開放式管理的每一環節有章可循。
實現開放式管理學生主體性發揮。其中建設過硬的學生干部隊伍是關鍵。要切實選拔、培養能力出眾、閱歷豐富、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學生干部,保證班級管理的有序正常進行。
圍繞“塑造人、鍛煉人、發展人”的精神開展系列活動,開展特色管理方式方法。實行班干部“輪值制”,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與學生服務中去,增強班級觀念,強化自我服務意識,提升管理與決策能力。開展一種自主式、探究式學習模式——學生講壇,由學生自主選題、自助搜集資料、獨立制作課件、獨立完成講座,面對的聽眾主要為本班同學,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領域,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完善健康人格。
三、開放式管理模式價值分析
1 更換學生管理模式,改變管理內在驅動力
傳統學生管理模式主動方在輔導員,被動方在學生,是一種“壓迫式”管理模式,學生遵從及完善的內驅力不強,而開放式管理模式主動權完全在學生,整個過程中體現了高度的自主性,是一種完整意義上的“開放式”模式,自我鍛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相當強。
2 開放但不失規范,管理成效顯著提高
開放式管理屬于“朋輩管理”的一種,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均屬于同一團體的同齡人,沒有距離感,相容性好,接受度高,更容易提高管理效果。開放式管理具有開放性但不缺乏規范性,既保證學生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積極性,又保證學生管理的規范性、約束性,確確實實通過主動性實現管理成效顯著提高。
3 與學生人格培育完美結合
輔導員工作的出發點是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學生事務管理的落腳點也在學生的成長成才上。傳統的“上管下”的管理模式很難讓學生人格培育融合到班級及學生管理中去,大都是割裂開來分別進行。而開放式管理模式首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性;其次,鍛煉了學生的管理決策能力、表現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再次,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加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因此,這種模式,能夠有機融合到學生人格培育過程中去,完全符合當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
四、結論
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不是簡單的勞動,而是管理科學的一種。盡管開放式管理模式在日常管理中成效明顯,但“無為而治”背后的有效監管機制需要完善。盡管在開放式班級管理模式中,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當家作主”,但鑒于他們年齡、閱歷、知識等方面的限制,以及他們心智上的不完全成熟,學生、生活和班級管理工作中出現失誤是不可避免的,還需要輔導員加以規范和引導,必須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保證“無為而治”的順利實施。
學生管理作為一項工程具有系統性和長期性,需要不斷地探索調整實踐。認真研究學生管理的規律,不斷完善學生管理的方法,才能從繁重的學生管理事務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從而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學生管理的要求,真正發揮高校輔導員的本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