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隱性思想教育理論為學術背景,從大學新生的心理沖突出發,探索隱性思想教育視角下的大學新生心理沖突解決途徑,以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關鍵詞】大學新生 心理沖突 隱性思想教育
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越來越突出的問題。研究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新生存在著心理;中突。大學新生面對陌生的環境,以及對新的校園生活的不適應,顯得手足無措。于是,產生了種種的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疏解,加之新生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就會影響他們的學業和生活,甚至為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解決大學新生的心理沖突和困惑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多數以顯性的思想教育為主,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作用,有時候不僅不能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產生無法彌補的后果。而隱性思想教育具有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隱性思想教育主要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蘊藏著以感性認識、情感、意志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受教育者在參與這些社會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提升了思想政治素質的過程。因此,從隱性思想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對大學新生心理沖突的干預對策,能更好的解決大學新生的心理沖突問題。
一、大學新生心理沖突的體現
1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大學新生經過寒窗苦讀,終于邁進了期待已久的大學校門。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新生會因為對大學環境的失望而失去學習和生活的興趣。在心理上陷入誤區,學習上得過且過。有些新生會因為沒有進入自己滿意的專業,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感到自己的未來一片渺茫,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在沒有尋找到高層次的目標之前常出現情緒低落,彷徨迷失的現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鮮見。
2 自我認識與自我價值的困惑
經過高考拼殺的大學新生,都曾經是自己學校中的佼佼者,他們帶著良好的自我感覺進入大學校園之后,突然發現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在強手如云的大學校園里,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已蕩然無存,無形中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失落感。此外,高考過后,學生從繁重的學業中解脫出來,第一次有機會能夠看清彼此,才猛然發現自己和他人之間原來除了學習成績外,還有其它許多方面的差距。突然發現自己在知識、才藝、人際關系、家庭背景乃至身體容貌等方面已不如人的地方很多。所以,在某些大學新生身上就產生了自我認識和自我價值感方面的困惑。
3 人際關系的失調
進入大學以后,需要住寢室,這對于從小在家獨處慣了的“90后”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他們不知如何與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相處,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人際矛盾和心理不適。這在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中占很高的比例。有些學生奉行“我行我素”的處世原則,過分關注自我,而忽視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對別人缺乏關心和諒解,導致了人際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過于敏感挑剔,導致了人際關系的失調,從而造成焦慮不安、心慌意亂、孤單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懼的癥狀。
二、大學新生心理沖突的誘因
1 環境的變化
生活環境的變化對新生是一個挑戰,它不僅存在一個適應外部環境的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也面臨一個如何自我調適的過程。而以前的新生入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前者,而對后者則相對不太重視。實際上,正是后者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較大。總地來看,環境的變化是影響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2 學業期望的變化
大學生學習的重要特點是學習自主性,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這從根本上區別于高中時期的應試教育的學習方法,因而大學生面臨學習方法、學習內容與學習習慣的巨大轉變,產生了許多的心理困惑。許多學生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優異,有著較高的學業期待。在大學,面臨著學業期待的變化,及學業優勢的失落及對自己的學業重新定位,就會出現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還會出現強烈的嫉妒心理和攻擊行為。因此,學業期待的變化是影響新生心理問題的關鍵因素。
3 自我認知的變化
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學習生活的轉變,自身所具備的特長等諸因素的影響,大多數人對自我的評價也在逐漸的發生轉變。處于大學階段的青年人已強烈意識到“自我”,因而產生出強烈的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學在追求發展自我中沒能達到期望的目標,從而產生了不良心理反應。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中學業優秀的群體,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總有相當差距。對這一客觀事實認識不足,就會引起認知上的矛盾,從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在客觀現實面前,大學新生的自我認知出現兩極振蕩,當取得一點成績時容易自負,而遇到挫折時容易自卑。大學新生自我認知的變化是影響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
三、隱性思想教育視角下的大學新生心理沖突解決途徑
1 開發專業教育中的隱性教育資源
為了解決大學新生學習目標的缺失和學習動力的下降問題,應積極開發專業教育中的隱性教育資源。在專業教育中,不能片面強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還應該注重樹立學生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介紹學科的前景,以及學科的地位,以提高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對學生“成人”的教育,真正把傳道、授業、解惑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專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功能和滲透作用。
2 教師示范作用
教師的示范作用在隱性思想教育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自身的道德和學識來影響學生。其次,教師要以優雅的舉止來感染學生。教師通過自己的儀表舉止傳遞著他的思想、品德、情感,對學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熏陶和感染作用。再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緩解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只有學生對教師信任,才會向教師咨詢自己的心理問題,才會使學生自愿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才會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
3 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文明的載體,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核心的文化活動。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思想教育功能,把校園文化向高層次的目標推進。通過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體育、學術、科技活動的開展,建設積極向上和高雅的校園文化,以達到滋潤學生心靈,培養學生歸屬感的目的。
課題項目:本課題是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環境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隱性思想教育研究’’的最終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55XS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