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引導幼兒發展的角度,關心幼兒心目中朋友關系的特點、對他們的影響以及如何引導幼兒去發展這種朋友關系,探討了2~3歲幼兒間“友誼”的特點與引導策略。
【關鍵詞】幼兒 “友誼” 引導策略
我們在對2~3歲同伴交往的研究中發現,該年齡段的幼兒同伴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友誼關系。我們經常看到,這個年齡的幼兒兩兩結伴,在自由活動時間寸步不離,在集體活動時間也要擠在一起,甚至回到家后還是會對好朋友念念不忘,會對家人講述自己的朋友,幾天不見還會相互思念。而且這種關系對幼兒來講非常重要,一旦被心目中的朋友排斥,將對幼兒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輕則大哭大鬧,重則心神不寧。
雖然多數研究認為,最初的“友誼”是在3~5歲之間建立的,3歲前幼兒心理上還沒有形成友誼的概念,他們之間只是“短暫的游戲同伴”。但也有研究認為,3歲前幼兒間是存在友誼關系的。在這里,我們不過多糾纏什么是幼兒真正的友誼,什么時間真正形成了友誼,而是從引導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去關心幼兒心目中朋友關系的特點、對他們的影響以及如何引導幼兒去發展這種朋友關系。
一、2~3歲幼兒間“友誼”的特點
1 建立在“一起玩”和“臨近”的基礎上
研究表明,8歲前幼兒問的友誼關系主要建立于“在一起活動”,和臨近的基礎上。同樣,2~3歲幼兒的友誼關系也不例外,一起玩的幼兒和家庭臨近、家長關系融洽的幼兒間更容易建立起友誼,如果不能一起游戲或接近則友誼就很可能會消失了。同時,幼兒多數情況下不主動爭取也不主動去放棄,這說明幼兒友誼的發展還確實處在低水平的自然發展階段。
2 一定程度的穩固性
之所以說穩固,一是因為他們一旦形成了固定的伙伴關系,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朋友關系是固定的。在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間里,如果不是意外(比如其中一個離開),他們通常會依戀對方,而不會輕易結交新的朋友。二是因為通常情況下,要好的小伙伴大部分活動時間都會結伴,不管是集體活動時間還是自由活動時候(包括吃飯和上廁所),甚至還要一起放學。三是因為朋友之間不會因為暫時的矛盾沖突而拋棄對方。小伙伴之間免不了打打鬧鬧,你拿氣球打我一下,我用沾了水的手搞你一下,但通常都不會翻臉,而是選擇忍耐,甚至是享受彼此間的騷擾。但換了別的小伙伴,可能就不同了,有時候輕輕的身體接觸都會引起沖突。之所以說是相對的,是因為如果兩個要好的小伙伴一段時間不在一起玩的話,可能就會忘記,甚至翻臉不認人。或者有了新的小朋友,他們其中的一個或雙方會拋棄原來的朋友,表現出喜新厭舊的特征。
3 一定的排他性
要好的伙伴是相對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他人的介入。在活動或游戲時,首先,選擇最好的伙伴;其次,才是其他的小伙伴。如果一項活動只能兩個人玩,其他小朋友是會受到排斥的。
二、教育引導策略
當幼兒在結交了固定的伙伴時,我們家長更多的是欣喜,但同時也可能會伴隨著一些擔憂。比如說,幼兒只固定跟一個小朋友玩,會不會就不會有更多的朋友?還有,一旦那個小伙伴不和自己玩了,會不會覺得自己受冷落了?針對2~3歲幼兒間友誼固有的特點和家長教師的疑問,我們總結出以下引導策略。
1 引導幼兒尋找固定玩伴,并分享幼兒友誼中的快樂
即使是2~3歲的幼兒,他們渴望友誼的心情也是很迫切的。比如說,“跟隨”“順從”“討好”等。如有個小孩天天,他特別喜歡小雨,為了能跟小雨一起玩。就想了很多辦法,小雨走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小雨怎么說他他都不生氣,還特別聽小雨的話。有一次,小雨在喝水,天天在旁邊看,小雨說,“你喝啊”,天天順從地拿起杯子把一杯水都喝光了。但是有時候,即使幼兒用了所有的辦法,也還是沒有獲得心儀對象的好感和友誼,這時候往往很受傷,這就需要我們成人的幫助了。
在跟老師和家長的訪談中我們發現,好多幼兒之所以成為固定的玩伴,是因為他們家住得比較近,或者家長之間關系融洽,自然而然給幼兒的相處創造了條件。相關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幼兒園集體中的幼兒,如果在離園之后有在私人空間相處的機會的話,更容易成為好朋友。在園期間,我們可以多設置小組活動,為幼兒創造更多的跟固定伙伴交往的機會和空間,讓幼兒有更多的自由活動,讓相互間有好感的幼兒有更多的一起活動的機會。
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幫助,離不開幼兒對父母的信任和依戀,小時候不注重和幼兒的情感分享,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只會越來越把自己的心事埋藏在心底,這必然導致親子關系的疏遠。幼兒的快樂和煩惱無處宣泄。要想成為幼兒的朋友,了解幼兒的煩惱,從分享幼兒的快樂開始吧。
2 引導幼兒和不同特點的伙伴交往
在友誼中被一個人所愛與在同伴接納中被許多人所喜歡的體驗有著質的不同。友誼關系可以讓幼兒獲得親密伙伴,可以為兒童提供由依戀而產生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而廣泛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兒的社會化,社會技能的習得,社會認知的深化,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兩種關系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互相取代,而且歸屬感是一個人屬于群體和被其接納的感受,這種感受只有在群體中獲得,而無法在一對一的“友誼”關系中得到。況且,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的“友誼”是善變的,“朋友只是在某一時間一起玩耍的人”。幼兒可能面臨隨時失去朋友的境地,因此廣泛的同伴互動與交往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同伴互動為友誼形成提供了平臺,而友誼為幼兒增加了參與同伴互動的機會,這種互動又促使了友誼的升華。
3 幼兒被冷落時,成人不要立刻介入
幼兒在同伴互動中,失去朋友、尋找朋友的過程正是幼兒社會性能力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必然要面臨一定的壓力,內心的苦惱和焦慮可想而知。但上帝雖然關上了一扇門,卻同時為幼兒打開了一扇窗。為幼兒開啟一個跟朋友主動交往的機會,我們不妨讓幼兒承受一下這樣的壓力。人只有感受到尖銳的痛苦了,才會努力挖掘自己的潛能。幼兒和伙伴的交往中,必須要經歷很多的沖擊,才能找到自己在團體、社會中的位置。如果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大量機會被別人左右,就無法自然地經歷環境沖突,不能建構起屬于自己的解決方式,無法應付成長過程中變化無窮的沖突和危機,逃避痛苦就成為他非常自然的選擇。
當然,我們還要視幼兒的具體情況而定,幼兒經多次嘗試不能解決問題時,成人應該選擇適當時機介入并給予適當的幫助,這時候的家園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