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兩個角度反思師范古代文學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無效性教學現象。文章認為,注重聽說讀寫的規范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感體驗,慎用多媒體、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教學方法,切實立足文本都可以有效地避免無效性教學。
【關鍵詞】無效性教學 回歸文本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上好古代文學課一直是我們不斷探討并努力追求的:有教師充分的引導,激情的示范,恰到好處的點撥,有學生積極的反應與思考……但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一些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現象。徐江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質量搞不上去歸根結底是語文界對自己的教學缺少理性認識,換句話說,人們還不能進行理性教學”,“語文教學其實存在兩個基本問題——該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該教的教得又太多”。筆者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及聽課中碰到的一些無效性教學做一點反思。
一、關于“教什么”
熱熱鬧鬧的公開課,往往著眼于教師的教學技巧、藝術、風采,講究的是上課如何精致、精彩,當課堂的喧囂退去冷靜而思考時,才發現所欠缺的是真正立足于文本思考課堂教學內容。為避免無效教學,我們可以著眼于以下幾點:
1 注重聽說讀寫的規范要求
語文課程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有規范可循的,教師要考慮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規范之間的對應關系。如,教學中切勿淡化整體:如《杜十娘》《杜麗娘》等小說、戲劇的教學,很多教師喜歡單純把對主人公的語言、行動描寫的語段挑出來,作靜態分析,而不是從整體出發,從人物問的復雜關系出發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命運,作綜合分析。這樣便與讀寫的整體性原則相違背,僅僅是在做拆分文字組合的游戲。再如,教學中應少提結論性的問題。一位老師執教袁宏道的《西湖》,提問:“作者的游蹤是怎樣的?寫了西湖的什么?”學生歸納:武林門一保叔塔一昭慶寺一西湖,寫了西湖的山、花、風、波,分析到此就結束了。可這樣的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常態一致嗎?不妨提問:“讀這一段你眼前浮現出西湖什么樣的景致?”或許如此對學生感悟文本學習語言會更有益。
2 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感體驗
時代在發展,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古人不同,如何落到實處甚為重要。執教鄭燮《沁園春恨》一課時,筆者苦心經營,很想讓學生理解“滎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所蘊含的情感,但學生經歷著一個個思想與語言的踉蹌就是到達不了理想的高峰,課后反思,這一設計本身就注定是無效的,學生沒有遭遇這樣的生活窘境,感受由何而來呢?所以教師應與學生一起思考,在補充作者生活經歷、思想的同時,談出自己讀書的心得感受,認認真真地與學生交流分享,從而引導學生調動并不豐富的生活經歷慢慢走近作品,把握住每一次學生情感躍動的火花,慢慢積淀,或許日后的某段生活際遇會令他們會感悟到作者心中的那份凄清。這也就是葉圣陶所提出的“何以為教?貴窮本然”。
二、關于“怎么教”
教學方法,即“怎么教”,所要爭取的就是避免實際教學的無效,我們應謹慎思考、合理運用,具體表現為:
1 慎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的確能輔助語文教學,但過多使用卻抹殺了學科特色,教師蛻變為幻燈片解說員,放棄探尋語文思維規律,完全背離了學科教學。有位教師執教《聲聲慢》時,放映了大量圖畫、音頻讓學生欣賞,作者傳奇蓋過文本解讀,邊緣知識擠垮了語文知識,忽視了語言文字的魅力,忽視了去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如此拋磚引玉可以,但更應讓學生多誦讀這首長調,思考作者為什么將這首詞調從平聲韻改為入聲韻,為什么用了大量的疊音雙聲舌音齒音字,體會文字背后的辛酸和無奈。因此,要突出教師與學生、文本三者間的交流,把握住語文的特色,語言文字、口語對話始終是語文課堂互動的工具和手段。
2 慎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旨在鼓勵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知識生成過程,其有效性,要求教師在整理學生所提出的有關文本解讀的問題時,必須處理好問題的針對性和梯度,同時,要給予充足的時間以保證人人都能參與具體知識的生成過程。《中國文學》第四冊里有篇李贄的《童心說》,傳統的講解難以講深講透。筆者嘗試著使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用一節課預習,提出困惑的問題,然后教師篩選整理,保留四個問題:(1)“童心”的內涵是什么?(2)喪失“童心”的原因是什么?(3)喪失“童心”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什么?(4)作者對傳統儒家經典持什么態度?前兩個問題難度較小,可由基礎較薄弱的兩組同學承擔;問題(3)探討的是“童心”的影響。有一定難度,應把它分配給較有學習基礎的小組;問題(4)是探討作者的最終觀點問題,應該注意:李贄的反潮流與后世西方的無政府主義的否定一切是不同的。他批判孔子的僵化保守,卻并沒完全否定孔子。他說:“人皆以為孔子為大圣,吾亦以為大圣。”(《焚書·卷四》),還稱贊孔子的知才和惜才,同時還不厭其詳地論證過育才和用才之道。可見,他要人保持的不是真如孩子的天真幼稚的童心,而是一顆充滿了真知灼見的、成熟的真心。這是整堂課的重心,應由基礎較好的學習小組承擔。小組內也要有具體分工。教師要不斷巡視、督促,才能保證后面的交流共享落到實處,還要明確地予以小結,絕不能讓探究成果淹沒于過程形式之中,切實避免無效教學。
3 慎用自主學習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從已取得的生活經驗、語文知識出發,參與知識的生成,教師應及時糾正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偏差。一位老師執教《杜十娘》,讓學生補寫:“杜十娘的人生選擇……”學生的續寫可謂精彩:回到最熟悉的地方;隱瞞出身,再世為人;創立自己的企業;悟徹人生,墮入空門等等,女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自然主宰她今后的命運,到底哪一種更為合理呢,學生期待著老師的點評,可老師僅僅說:“同學們的續寫都很精彩,這說明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便草草了事。雖然“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再豐富也都必須是哈姆雷特。所以把握好自主學習的“度”是教師必須做到的。
總之,如何保證古代文學教學的效率,還是應該從“教什么”與“怎么教”這兩個基礎層面入手。徐江先生認為從“無效”到“有效”的關鍵是要“改造解讀思維”,“每個語文教師要真正搞好繼續學習的問題,有效地解決自身專業發展的問題”。讓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回歸文本,從基礎做起,從反求諸己入手,便縱有風雨云霧,亦能妙手解連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