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大學英語一直以EGP(一般用途英語)教學為主,但是EGP教學已經不再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也不利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發展。因此,倡導大學英語EsP(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本文以我校酒店管理專業為例,探討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EGP ESP 酒店管理專業
一、引言
在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當今社會越來越需要既具備專業知識,又能用英語進行對外交流和處理對外事務的高素質人才或應用型人才。我校作為一個應用型本科院校,加強英語教學改革的力度,努力培養更多的適應外資企業和中外交流需要的人才,已經迫在眉睫。
我校和全國所有其它高校一樣,大學英語的性質是基礎英語,或叫一般用途英語。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打好語言基礎,即基礎英語占據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地位。但是,隨著新課標的執行,高中畢業生的英語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大學英語有必要從基礎英語逐漸轉到專業英語上來。學生結合專業學習英語,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興趣就會提高,進而能大大提高語言學習效率(蔡基剛,2010)。我校的酒店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國際化酒店管理與服務人才,以適應涉外豪華酒店的需求。因此,如何使大學英語從EGP教學向ESP教學轉變,構建適合我校酒店管理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成為了我們的研究課題。
二、EGP與ESP
從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來看,一般用途英語(EGP-EngIish for GeneralPurposes)和專門用途英語(ESP-End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成為英語教學和研究的兩大主流。EGP是指學校教授的基本英語知識,它強調學生理解英語的基本語言結構,包括詞匯和語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是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必用語。在EGP教學法的訓練下,學生能夠閱讀一些文學作品,進行日常交流等。我國從小學到高中的英語教學都屬于一般用途英語教學范疇,也就是說EGP的教學模式貫穿了我國整個基礎教育過程。而且,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也是以EGP教學為主。
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包括新聞英語、法律英語、醫學英語、旅游英語、商務英語、外貿英語、金融英語、營銷英語、公務員英語等等。ESP有四個顯著的特征:(1)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2)內容上與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3)詞匯、句法和語篇上放在與特定專業、職業相關的活動的語言運用上;(4)與一般用途英語形成對照(HutchinsonWaters,1987)。
由此可知,ESP教學把實用性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中心,提煉出與職業領域相適應的英語應用能力,形成了一個針對性強、以實用能力訓練為中心的教學途徑,應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力推廣,并與EGP教學有效結合,形成優勢互補,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語用能力。
三、ESP需求分析
首先,需求是指學生的學習或工作要求,即在課程結束后學生能夠做什么,這是“目標定位”需求(Goal—oNented)(Widdowson,1979);第二,需求也是用人單位期望學生通過語言培訓項目所達到的目的(Mounfford,1981);第三,我們可以考慮學生實際獲得語言所需做的事,這是“過程定位”需求(Widdowson,1979);第四,學生自己希望從語言課中獲得東西,這種需求指的是學生除學習或工作需要外的個人目標(Berwick,1989);最后,我們還可以把需求解釋為“缺乏”,即學生尚未掌握的英語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即獲取對特定學習者需求信息的詳盡分析方法,是ESP課程設計的最顯著特點。需求分析從各種途徑獲取有關學習者使用語言的目的、學習者初始水平、預期達到的目標等信息,從而為教學大綱的構建、課程設計、教材編寫等提供啟示。ESP課程與一般英語的區別不在于需求的存在,而是學習者意識到某種需求(Hutchinson&Waters,1987)。只有了解了學生在學習中的真正需求,課程設計才能有效地、有目的地設置出來,并且隨著學生每一階段需求的改變不斷地修整課程設計中不盡完善的地方。
(一)問卷調查研究
針對我校2009級和2010級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我們進行了題為“構建適合酒店管理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的問卷調查”活動。此問卷旨在調查我校09級和10級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英語現狀和ESP學習需求,從而構建并逐步完善適合酒店管理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09級和10級酒店管理專業學生中分別有68人和77人以匿名的方式參加了本次問卷調查,有效參與率分別達到91,9%和98,7%。本次問卷共設計了27個問題,內容涉及學生背景情況、學生當前英語學習狀況和學生ESP學習需求三個方面。題型分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排序題和主觀建議題等。
(二)問卷結果分析
此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期,絕大多數學生喜歡酒店管理這一專業,并且意識到英語在這一行業中的重要性。他們非常渴望學習與酒店管理相關的專業英語知識,并不約而同地把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擺在學習目標的首位。下面我們以10級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為例來具體分析他們的ESP學習需求。
從表一可見,學生非常渴望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加入與酒店英語相關的ESP教學內容,在參加調查問卷的77人中,有51人選擇了“很有必要”,占總人數的66.2%;而選擇“有必要”的也有20人,占總人數的26%。也就是說,92.2%的學生表達了對大學英語ESP教學的強烈需求。
從表2可見,有66.2%的學生希望大學英語課程從第一學期開始就要融入與酒店英語相關的ESP教學內容,而選擇“第四學期”的人數為零,這說明了學生希望學習ESP的迫切愿望。
從表3可見,在列出的所有大學英語后續課程中,顯然學生對與自己專業(即酒店管理專業)相關的ESP課程更感興趣。而且,我們還發現,選擇“酒店英語口語”課程的人數最多,為75人,占總人數的97.4%,這說明大部分學生都很渴望提高英語口頭交際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從表4可見,學生的首位大學英語目標是提高聽說能力,說明學生充分意識到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看到,“學習酒店英語”的得分竟然高于“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位列第二,這說明學生對ESP教學的需求甚至超越了EGP教學。我們從學生的主觀題反饋中也得知,學生在學習了近十二年的EGP之后,不想在大學階段再重復中小學學過的英語語言知識,而想獲取更多有關專業、職業發展等方面的英語知識。


四、EGP+ESP教學實踐
基于對我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ESP需求分析的結果,我們對09級和10級酒店管理專業進行了“EGP+ESP”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的試點,旨在探索構建符合酒店管理專業特點和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內容體系,在EGP教學的基礎上,融入與酒店英語相關的ESP教學內容,提高該專業學生的日常英語和酒店英語聽說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一)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是我校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遵循的準則。通常,我們是以兩至三個院系為一個模塊,根據學生的入學分班測試成績并參照高考英語成績把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大學英語教學班。然而,為使大學英語教學更具針對性,從而實現教學改革目標,我們把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單獨分成大學英語A、B兩個層次的教學班。
(二)EGP+ESP課程設計
我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跨越兩個學年,四個學期。針對酒店管理專業,第一學年采取以EGP為主、ESP為輔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而第二學年我們將徹底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完全采取ESP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日常英語聽說能力和與今后職業相關的英語應用能力。
1 第一學年:EGP+ESP
第一學年的大學英語側重EGP教學,目的是保證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打好扎實的英語基礎,具備日常英語會話的交流能力,并為日后的ESP教學打好基礎。通過EGP教學,在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同時,提高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
在EGP教學的基礎上,適時融入與酒店英語相關的ESP教學內容。教師采用情景教學,互動式教學,創設酒店英語的“聽說”情境,加強學生的情景操練和角色扮演(Role Play),例如:Room Reservations(預訂客房)、Check-in(登記住宿)、Check-out(結帳離店)、Chamber Service(客房服務)、Wake-up Call Service(喚醒服務)、Seming the Diners(顧客就座)等等。同時,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得體的酒店禮儀服務能力和靈活應用酒店工作崗位情景英語的能力。
2 第二學年:ESP
第二學年的大學英語將完全以ESP,即酒店英語作為教學內容。ESP教學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用英語處理酒店日常事務的能力。
此階段的ESP教學將側重飯店服務和運營實用英語,全方位擴充及鞏固學生的酒店英語聽說能力。在提高學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讓學生了解酒店服務和運營的相關專業英語知識。內容主要涉及前廳(FrontOffice)、客房(Housekeeping)和餐飲(Food and Beverage)三大酒店服務模塊以及飯店運營(Hotel Operation)、飯店銷售與市場營銷(Hotel Sales&Mar-keting)和飯店應急處理(Hotel Emergency Measures)等酒店管理模塊。我們也鼓勵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參加行業主辦的相關英語等級考試并能獲得相應證書,例如上海市旅游局頒發的《上海市旅游行業飯店外語等級證書》等。
五、課程考核
我校酒店管理專業的大學英語(EGP+ESP)教學新模式所采用的課程考核比例為:平肘成績(20%)、過程考核成績(40%)和期末成績(40%)。可以看到,現行的考核方式中增加了平時成績的比重,加強了過程考核,并降低了期末成績的比例。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回家作業、教師所布置任務(酒店英語角色扮演等)的小組及個人完成情況等。這就要求學生平時要認真對待每節英語課,并高質量完成教師布置的每項任務。過程考核主要包括書面測試(占20%,一學期共兩次)和聽說測試(占20%,一學期共三次,期末進行一次口語測試)。其中,口語是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訓練的重點,在完成平時酒店英語角色扮演(Role Play)的基礎上,學生在期末口語測試時要進行一次酒店英語的匯報表演,形式可以是平時角色扮演場景的隨機抽選或多個場景的組合,并進行錄像拍攝。
綜上所述,新的課程考核比例更加合理靈活,強調了學生平時課堂表現的重要性,弱化了“考試定終身”的局面,更注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也更能反映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這對于強調英語聽說能力的酒店管理專業學生來說,是非常合適的。
六、結語
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不斷發展和改革,英語教學與專門知識或學科的結合勢在必行。不可否認,ESP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完成從學習過渡到實際應用的有效途徑。
適合酒店管理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實施一年以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09級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2010年6月第一次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情況下,成績不俗,獲得了86.11%的高通過率;在2010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09級酒店管理專業有兩位學生榮獲C類三等獎;在2011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09級和10級酒店管理專業各有一位學生榮獲C類二等獎,并有五位學生榮獲C類三等獎;10級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對于酒店英語ESP學習內容非常感興趣,積極參與角色扮演活動,在大學英語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成績突出、名列前茅。并且出現了90分以上的高分,總評不及格率也相對低于其它普通大學英語教學班。
這些成績表明,適合酒店管理專業的大學英語ESP教學改革是成功而且有效的。我們要繼續在實踐中探索并不斷完善EGP+ESP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努力做到兩者的科學結合和合理分配,為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做出應有的貢獻!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商學院2010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構建適合酒店管理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的研究成果。